《赠从兄襄阳少府皓》是
唐代诗人
李白写的一首
五言古诗。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年轻时裘马轻狂的过往,以及希望接济帮助的想法。诗中运用引用、衬托等手法,表达了李白轻狂豪爽的性情,全诗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
作品原文
赠从兄襄阳少府⑴皓
结发⑵未识事,所交尽豪雄。
却秦不受赏⑶,击晋⑷宁为功⑸。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
小节岂足言,退耕舂陵⑹东。
归来无产业,生事⑺如转蓬⑻。
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⑼。
弹剑⑽徒激昂,出门悲路穷。
吾兄青云士⑾,然诺⑿闻诸公⒀。
所以陈片言⒁,片言贵情通。
棣华⒂倘不接,甘与秋草同。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少府:县尉。
⑵结发:古时成年男子开始束发之时,这里是指年轻的时候。
⑶却秦不受赏:用战国时鲁仲连故事以示己志。鲁仲连,齐人。游赵时恰遇秦军围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王派客将军新垣衍至赵,要赵尊秦昭王为帝以求罢兵。鲁仲连以尊秦为帝之后患说服了新垣衍,秦将也退兵五十里。适逢魏信陵君出兵救赵,遂解邯郸之围。事后赵要封鲁仲连官爵,并以千金为赠,鲁仲连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而去。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⑷击晋:指战国时期朱亥跟随信陵君用铁锤击杀晋鄙、夺符救赵之事。
⑸宁为功:不居功。
⑹舂(chōng)陵:在今湖北枣阳县。
⑺生事:生计。
⑻转蓬(péng):形容生活不稳定。
⑼一朝乌裘(qiú)敝,百镒(yì)黄金空:用苏秦故事形容自己的困境。《战国策·秦策》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乌裘,黑色皮衣。镒,古代重量单位,一镒等于二十四两,也有说二十两。
⑽弹(dàn)剑:这里用冯谖弹剑作歌的典故。
⑾青云士:品格高尚的人。
⑿然诺:应许,许诺。
⒀闻诸公:因重然诺而为诸公所知。
⒁陈片言:陈述简短的话。
⒂棣(dì)华:喻兄弟。
白话译文
我在年轻时候对事理的认识不是特别通达,所结交的尽是志向高远朋友。
退秦成功时不受官方的赏赐,进入山西时候宁可为了功名。
小的细节哪有必要再细说了,准备到枣阳东的随州去种地。
巡游归来我也没有什么产业,人一生就像转运蓬空来空去。
一个人如果一朝穿着破皮衣,即使你有再多黄金也没人信。
弹琴佩剑是白白地激情高昂,离开家门也只有穷途末路了。
兄长已走向青云直上仕途路,承诺就兑现已闻名于百官中。
所以今天给你呈上直言片语,虽是片语但贵在其通情达理。
弟弟的真话您倘若不能接受,我甘心情愿与秋草一样干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其时黄金散尽,来到安陆隐居,其间曾去襄阳,向堂兄襄阳县尉乞求接济。所以这首诗是李白到襄阳后向堂兄李皓的求助之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全诗前半部分诉说了:诗人青少年的时候,对事理的认识不是特别通达,呼朋唤友,都是些热血豪迈人士。为朋友曾经不惜两肋插刀,红尘滚滚处也曾经手刃歹徒。哥们肝胆意气天下闻名,官民同赏。不为报酬而助人,并不把解人之难看作是多么了不起的功劳。诗人喜欢交朋友,豪气,喜欢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一直在帮助别人,但是自己却什么都没有,家徒四壁,还是个需要接济的落魄文人。
全诗后半部分诉说了:诗人仕途非常不顺,在诗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早年寓居安陆时,曾多次给地方官员写信自荐,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开元二十三年,不甘心失败,诗人去了一趟襄阳,拜访时任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使的韩朝宗。韩朝宗素以爱惜人才闻名,因曾任荆州长史,故人称韩荆州。但诗人在呈给他的求职信中,又犯了一个严重错误——豪放不羁。信中写道:“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长揖即拱手礼,通常用于平辈之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衷心地希望你能够敞开心怀,不会因为别人只作长揖而拒绝。作为求职信,这句显然写得不太得体。李白带着这种傲慢心态去求职,韩朝宗自然不会对他感兴趣。虽是诗仙,但李白的这几封求职信写得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也体现出了李白求职时傲慢的心态,这种故意贬低自己的比喻,或许能博取同情,却无法给人好感。
这首诗虽是首求人接济的诗,但却写得英风侠气,豪情满怀,虽一时遭困,然犹有昂首青云之意。
名家点评
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
阎琦《李白诗选评》:“虽然大言自夸,但可窥见李白少年时行迹之一二,亦可见其受行侠风气影响之深。唐魏颢《李翰林集序》云白‘吵任侠,尝手刃数人。’魏颢与李白亲密相处过一段时间,所言当不虚。”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
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
诗仙”之美誉,与
杜甫并称“
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