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A.S.
近代朱自清诗作
《赠A.S.》是朱自清于1924年4月26日,写赠给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邓中夏的一首新诗。这首诗将革命家与诗人之间在观念上、感情上的密切关来,形象、具体、生动的写出来,真实地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光辉照耀下,在早期共产党人先锋模范作用的鼓舞下,他们正在迅速觉醒,克服自身的弱点:并准备追随党奋起斗争的正直、善良、优美的精神境界。这首诗气势磅礴,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相谐和。
作品原文
赠A.S.
你的手像火把,
你的眼像波涛,
你的言语如石头,
怎能使我忘记呢?
你飞渡洞庭湖,
你飞渡扬子江;
你要建红色的天国在地上!
地上是荆棘呀,
地上是狐兔呀,
地上是行尸呀;
你将为一把快刀,
披荆斩棘的快刀!
你将为一声狮子吼,
狐兔们被靡奔走!
你将为春雷一震,
让行尸们惊醒!
我爱看你的骑马,
在尘土里驰骋——
一会儿,不见踪影!
我爱看你的手杖,
那铁的铁的手杖;
它有颜色,有斤两,有铮铮的声响!
我想你是一阵飞沙走石的狂风,
要吹倒那不能摇憾的黄金的王宫!
那黄金的王宫!
呜——吹呀!
去年一个夏天大早我见着你:
你何其憔悴呢?
你的眼还涩着,
你的发太长了!
但你的血的热加倍地熏灼着!
双在灰泥里辗转的我,
仿佛被焙炙着一般!——
你如郁烈的雪茄烟,
你如酽酽的白兰地,
你如通红通红的辣椒,
我怎能忘记你呢?
1924年4月15日宁波作
创作背景
这首《赠A.S.》写于1924年4月26日,发表于28期《中国青年》。原题名为《赠友》,至1924 年7月转载到《我们的七月》时才改名为《赠A.S.》,是写赠给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邓中夏的。朱自清虽出身官僚家庭,但家境中落,使他过早地领略了艰难困苦的生活,而国家的危难,又使他增添了忧国优民的爱国主义思想。他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与共产党人邓中夏建立了很深的友谊。邓中夏为民族解放而奔走呼号、英勇顽强的品德和精神,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所以,他离开北大辗转大江南北,饱尝民族忧患和人生苦涩滋味以后,写下了这首《赠A.S.》。
作品鉴赏
这首诗感情充溢,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革命者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诗人把炽烈的感情,献给了邓中夏式的革命者。
诗人在具象描绘中,以写实的笔法,逼真地刻画了“A.S”的形象。开始,诗人写“A.S.”的“手” 、 “眼”、“语言”,仅用了三个简洁的比喻:“手象火把” 、 “眼象波涛”、“言语如石头”。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蕴含着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从“火把”中不仅使我们联想到“A.S.”的振臂高呼、挥斥方道的气魄,而且想象到“火把”的炽热和燃烧力,它将会点燃起燎原的火海。从像“波涛”的眼睛中,我们不仅真切地体察到“A.S.”闪闪发光的眼神,而且使我们感受到这双眼睛的深邃、智慧。似石头一样的语言,掷地有声,铮铮作响,显示着革命者钢铁般的意志和战无不胜的力量。诗人的忠实于现实生活的内驱力,使他不去避讳“A.S.”在艰难奋斗中容颜的“何其憔悴”,涩着的眼睛,还有那“太长了”的头发。但诗人却以锐敏的穿透力,看到了在“憔悴”表象后面的勃勃生机和坚强的力量。诗人感受到了革命者热血的“加倍的熏灼”。诗篇的最后,又连用了三个比喻:“你如郁烈的雪茄烟”,“你如酽酽的白兰地”,“你如通红通红的辣椒” ,从气、味、色三个方面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与诗篇开始的三个比喻,遥相呼应,使“A.S.”这个革命者的形象,生动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而开头的“怎能使我忘记呢”,和结尾的“我怎能忘记你呢”,相重复,相对应,加重着诗的感染力,使诗人的感受和读者的感受相共鸣,产生很强的审美效应。
这首诗虽然是写赠邓中夏的,但也是写赠给更多的革命者的;作者不仅是歌颂邓中夏一个人的,而且是歌颂千百个邓中夏式的为革命而献身的共产党人的。这首诗虽以邓中夏的音容笑貌的描绘开篇、作结,但中间的大量描写,却就不仅仅限于一个邓中夏,而是邓中夏所属于的那一个伟大的集体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驰骋于天地之间,游弋于江河湖海。看,满目荆棘,遍地狐兔,麻木的人们如行尸走肉。而“你”——这大写的革命者, 像一把利刀,披荆斩棘,开拓着前进的道路;发出狮子般的怒吼声,驱走野狐狡兔,扫荡着阻碍前进的邪恶势力;象轰鸣的春雷,震聋发聩,使麻木的人们清醒过来,振奋起来,走向团结和斗争。很明显,诗人是由对邓中夏的歌颂,引伸开来,延及到了伟大的革命者的集体,延及到救国救民的整个社会力量。诗人在呼唤着革命的狂飙,“吹倒那不能摇撼的黄金的王宫”。
这首诗气势磅礴,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相谐和。跌宕起伏的长短句、排比句,一气呵成、不分章节的结构,具有波涛汹涌、一泻千里之势。
名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复威《现代名家袖珍抒情诗赏析》:这不是一首一般的题赠诗。A. S.作为诗人心目中的勇敢的革命者形象,已具有一种理想化的色彩,诗人名为“赠”,其实更大程度上是在自励。在这首诗中,诗人在修辞上大量运用比喻,这些比喻都十分贴切而具有独特的魅力。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朱自清名作欣赏》:诗人朱自清本是沉静、淡泊之人,但心灵的大波使他选择了热烈的意象一火 把、通红通红的辣椒与动态的意象一飞渡、狮子吼、飞砂走石的狂风。借助这些意象与峻急的语调,把诗人心中难以泯灭的高远理想透露出来。
北京市语言学会名誉会长胡明扬《中外名诗赏析大典》:这首诗将革命家与诗人之间在观念上、感情上的密切关系,写得如此形象、具体、生动,真实地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光辉照耀下,在早期共产党人先锋模范作用的鼓舞下,他们正在迅速觉醒,克服自身的弱点;并准备造随党奋起斗争的正直、善良、优美的精神境界。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自称扬州人。1916年毕业于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求学期间开始新诗创作,并参加新潮社、文学研究会。1922 年与叶圣陶等组织中国新诗社,并创办《诗》月刊。1925 年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1931 年赴欧洲游历,1932年回国,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抗战开始后,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主任。1946年随清华大学返回北京。著有诗文合集《踪迹》《新诗杂话》《朱自清诗文选集》《朱自清全集》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7:21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