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林黛玉》是
清代文学家
曹雪芹创作的
长篇小说《
红楼梦》中的一篇文章。这篇赞文见于小说第三回,是在
贾宝玉和
林黛玉初次会面时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第一印象。此文并没有对林黛玉的容貌作细致描写,却体现出她弱不禁风的娇态和超凡脱俗的气质。全文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容貌、才华过人的少女形象。
作品原文
赞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⑴,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⑵,娇袭一身之病⑶。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⑷,病如西子胜三分⑸。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蹙(cù):皱眉。罥(juàn)烟眉:形容眉色好看,像一缕轻烟。罥,挂。各个版本或作“笼”,或作“罩”,或作“冒”,或经涂改,或改全句。一般以清代怡亲王府原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后世简称“
己卯本”)为准。
⑵靥(yè):脸颊上的微涡。
⑵袭:继,由……而生。这种用字和句子结构形式是骈体文赋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⑷比干:商代贵族,
纣王的叔父,官为少师,因强谏触怒纣王而被处死。《史记·殷本纪》:“(比干)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旧时赞人颖悟有“玲珑通七窍”的话。这句说林黛玉的心还不止七窍,是极言其聪明。
⑸西子:即
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越王勾践为复国雪耻,将她训练三年后献给好色的吴王夫差,以乱其政。相传西施心痛时“捧心而颦(皱眉)”,更显娇柔之美。见《庄子·天运》。林黛玉因“眉尖若蹙”又叫“颦儿”,也暗取其意。
白话译文
两道淡烟眉欲皱未皱,一双清露目似泪非泪。脸窝含愁,生出一番妩媚;身体多病,添出几多娇美。泪光点点,气喘微微。安静时似娇花映水,行动处如嫩柳风吹。心胜比干更聪明,病比西施还要美。
创作背景
这是《红楼梦》作者为展示林黛玉的美,塑造这个人物形象而作的一篇骈文,见于《红楼梦》第三回,是林黛玉初进贾府,与贾宝玉初次会面时,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第一印象。小说中说:宝玉早已看见了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见礼。归座后细看时,真是与众各别。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第一女主角。她多愁善感,脆弱多病。这一方面与她身世孤单,精神上受环境的压抑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她贵族小姐本身的脆弱性。以至于如今林黛玉成了体弱多病、多愁善感、聪明伶俐、美貌过人的代名词。
《赞林黛玉》是一篇骈文,写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文中并没有对她的容貌作细致描写,却体现出她弱不禁风的娇态和超凡脱俗的气质。古时女孩子画眉毛用一种松烟,有一点像墨。黛玉的眉间有一点淡淡的像烟一样的东西笼罩着,是说她不发愁的时候,都有一种发愁的感觉。她的姿态很美,两腮上满是愁容。这里形容一个女孩子的美不是讲她的容貌,而是在讲她的心情。所以宝玉看到的林黛玉不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在他眼里,林黛玉看起来好娇弱,一身都是病。一般人很少这样形容美女。可这是宝玉在看黛玉,表示宝玉对她有很多的疼惜,这是一个主观的描绘。林黛玉的存在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是对宝玉特别有缘的。最奇特的描述是“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八个字。宝玉第一次看黛玉就觉得她一片泪光,这是一种感觉。第一回、第二回讲他们俩前世有过缘分,这一世相见的时候,留有对前世的回忆。“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完全是宝玉对黛玉心疼的描绘,而不是实际的描绘。
《红楼梦》中写
王熙凤跟写林黛玉的方法差别很大。王熙凤是黛玉眼中的一个光彩夺目的女人,而宝玉眼中的黛玉,给人一种娇弱的感觉。林黛玉的美是一种病态美,惹人心疼,惹人怜爱;“心较比干多一窍”又是对她冰雪聪明的赞美。整段文字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容貌、才华过人的少女形象,正所谓“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小说中的林黛玉以弱不禁风的娇态为美,说明了美感是有阶级性的。贾府上的
焦大固然不会爱林妹妹,新时代的青年阅读《红楼梦》,虽然可以理解和同情处在当时具体历史环境下的林黛玉,喜欢她的纯真聪明,却未必欣赏这种封建贵族阶级的病态美。而且,她的高傲与矜持,也让许多人对她颇有微词。
名家点评
北京大学教授
孔庆东:这段赞文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第一次见面时,宝玉眼中的黛玉。黛玉心思细腻,多愁多病,这一方面是因为她具有贵族小姐特有的柔弱气质,另一方面是因为她不幸的人生经历。赞文中对黛玉容貌的描写只是寥寥几句,但重点突出了她那娇弱可怜的体态和超凡脱俗的气质。(《红楼梦诗词精选》)
作者简介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河北丰润,后迁至辽宁沈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
包衣”。自其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其祖
曹寅尤为康熙帝所信用。他早年过了一段贵族家庭的繁华生活。后因家道衰落,趋于艰困。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性格高傲,愤世嫉俗,嗜酒健谈。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崇高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