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在参加重大比赛前,为创造优异成绩所做的专门性准备训练过程。
1 赛前训练时间安排和阶段划分
对于赛前训练时间安排和阶段的划分,虽然大多数学者的说法不一,但是基本的方法都相似。以训练任务划分,赛前训练可分为强化阶段及临赛前调整阶段;根据时序过程划分,则可分为驻地训练阶段与赛地训练阶段。
赛前训练分为准备阶段(总的负荷量是全年总负荷量的50%-60%,训练内容和手段具有显著的专项特点,负荷量逐周减少,而强度逐渐提高,使机体渐渐达到良好经济状态)和调整一临赛阶段(主要是调整和恢复促使运动员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和完善比赛准备),每3周为一个训练阶段。
实际中,一般项目的赛前训练都安排在赛前4-8周,耐力型项目一般也不超过10周。赛前训练一般可分为:加强训练阶段和赛前调整阶段。赛前训练就是要使运动员努力达到最佳竞技状态,使其机体能够适应比赛的要求适应比赛的条件把长期训练所获得的竞技能力集中通过专项能力体现出来。
2 赛前训练负荷安排
运动训练学词解把训练负荷定义为“运动训练过程中,以身体练习(又称运动动作)或心理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机体施加的训练剌激。”训练负荷是运动训练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运动员机体对训练负荷产生适应性变化,机能增强,竞技能力得到提高。
大多数项目对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训练周期的负荷安排模式以及对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的探讨上。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是一对既相互矛盾又对立统一的共同体。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安排好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比例。在训练中不同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对机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要看训练负荷与机体所能承受的,“临界负荷”之间的关系。
田径速度力量性项群的项目在多年训练过程中一般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训练所占比重随着训练年限和竞技能力增长而趋于递减,但专项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训练所占比重则趋于递增。年度训练过程中的准各期训练重点集中在发展绝对力量、速度力量和专项技术训练等方面,负荷变化表现为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几乎平行发展并呈现出渐进性递增特征,其中负简强度一般控制在80%-90%最高成绩水平上。比赛期的负荷量约下降20%,但负荷强度上升10%。过渡期则表现出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同时下降的特征。小周期训练过程中的赛前小周期负荷变化表现为负荷量有所降低但负荷强度却有所增加的特征.而且负荷强度在赛前2周左右达到最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