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芝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诗人,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
贾芝(1913年12月12日—2016年1月14日),出生于山西省襄汾县南侯村,原名贾植芝,汉族,诗人,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生平
1913年12月12日,贾芝出生于山西省襄汾县南侯村。
1929年7月,在伯父的资助下,到太原成成中学读书。
1932年,考入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预科高中。
1934年,入读于中法大学社会科学系。
1935年,出版《水磨集》。
1936年,参加“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回乡探亲,因七七事变发生而不能返回北京,只好借读于西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经济系。
1938年,从西北联合大学毕业;后奔赴延安,投入革命的怀抱,入读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政治系,毕业后分配至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编译室从事翻译工作。
1943年,调任至延安大学中学部(现延安大学附属中学),历任教导员、教员、支部书记。
1946年—1947年,负责筹建延安中学。
1947年,创作作品“播谷鸟第三章”。
1948年,调任至延安大学,创办延安大学文艺系,历任文艺系秘书、系副主任、系总支书记。
1949年,在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5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局编审处编审组副组长。
1950年,创办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创编《民间文艺集刊》。
1951年,参与创办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古典、民间文学编辑室副主任、支部书记。
1951年—1952年5月,到广西参加土地改革。
1953年,调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1955年,创办《民间文学》。
198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创办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任社长。
1981年,参与创办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1982年,创办《民间文学论坛》;作为中国民间文学代表团团长赴日本访问;12月,离职休养。
1983年9月,率领中国民间文学考察组赴芬兰、冰岛考察。
1993年,创作作品“咏播谷鸟”。
2002年1月,到广西宜州考察刘三姐故乡;9月,到江苏常熟白茆乡考察白茆山歌,到苏州吴县考察民间工艺;11月,到湖北宜都青林寺考察谜语村。
2004年3月,到河北赵县考察“二月二”民俗节日。
2006年7月,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2016年1月14日,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50年,贾芝开始组织多民族的民间文学采集、出版和研究工作;1980年,着重于歌词方面的审稿;1982年,提出在普查的基础上,编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歌、民谣集成》《中国谚语大观》;1984年,讨论了集成的指导思想、要求、体例和组织工作。自此民间文学集成工作在中国各地区、各民族进入全面的普查阶段;1987年,民间文学集成开始省卷审稿。对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国歌谣集成》卷本进行逐字逐句阅读,并提出修改意见。
贾芝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等问题;还撰写了许多种民间文学各个形式的研究文章,传说、故事、歌谣、神话、曲艺、史诗等都在他的研究视野中;贾芝提出“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的工作方针,强调“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指导民间文学工作。
贾芝一生致力于三个对接:
一、学者与民众的对接。贾芝说民间文学是民众的文学,研究民间文学就得做到与民众对接。不是仅仅把他们当成研究对象,而是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融为一体完成心与心的交流。只有这样,采录的作品才能保持原生态,这样升华出的理论才具有指导实践的价值。
二、书斋与田野的对接。贾芝秉承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完全不同于某些西方学者的纯理论研究。他多年来深入民间,活跃在田野上。他的论文不是书斋里的苦思冥想,大多是在回答解决民众实践问题时成篇的;1980年10月,贾芝用了50天的时间,在广西柳州、柳城、金秀大瑶山、融水大苗山、三江侗族自治县;云南楚雄、保山、大理、德宏、瑞丽等地的20余个县乡讲学、调查、采风;1981年到内蒙古赛罕塔拉、满都拉图考察那达慕;1983年到甘肃、青海的莲花山康乐县、和政县和临夏“花儿会”采风;1984年到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99年赴甘肃泾川县王母娘娘瑶池。
三、民族与世界的对接。
贾芝主持编辑出版的著作有《中国民间文学丛书》《中国歌谣选(上﹑下集)》《中国民间故事选(三集)》《延安文艺丛书·民间文学卷》《中国新文艺大系·民间文学集》《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说唱文学编》《延河儿女(二集)》 《炎黄汇典·民间传说卷》《新中国民间文学五十年》《中国歌谣集成(三十省卷本)》《白龙黑龙:中国民间故事》;译著有《磨坊书简》《米特利亚·珂珂尔》《深夜》等;撰写了许多种民间文学各个形式的研究文章,如“老苏区的民歌”“评新曲艺的创作”“论采风”“民间传说刘三姐的新形象”“民间故事的魅力”“关于孟姜女的故事研究”“陶瓷和陶瓷的传说”等。
人才培养
贾芝指导培养的学生有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国务院原总理李鹏,民间文艺学家段宝林,中国散曲研究学会原副会长吕薇芬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贾芝出生于山西襄汾县古城镇侯村,侯村有“三村六院”之说,贾家即是其中之一“院”。贾氏在他出生之时,正处于经济上升期,他的伯父曾任当时亚细亚石油总公司的中方董事,贾芝的父亲在南侯村负责家里的田地,同时担任村里的水利工程负责人,他家在当地被称为“善人贾家”,在村里广施救助。贾芝作为长孙,全家都很重视,更是他奶奶的掌上明珠;贾芝兄弟姐妹共4人,他是长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
1936年,贾芝与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结婚,两人育有森林、晓林等两儿四女,1979年12月李星华去世;贾芝第二任妻子的名字是金茂年。
贾芝7岁开始上私塾小学。后在太原成成中学读书,成成中学有不少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教员思想都比较进步,文学课也受新文学思想的影响。贾芝在这里读书三年,阅读了一些进步文学家的作品,知道了鲁迅、郭沫若等革命文学家。贾芝自幼受祖母和母亲的影响,中学时期即已热心于诗歌创作,大学期间更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活跃时期。
贾芝的弟弟是作家、翻译家贾植芳。兄弟俩相差两岁,虽然是同胞兄弟,但兄稳且痴,弟侠且野,性格迥异,孩童时期,哥哥贾芝就显得文静儒雅,弟弟贾植芳则调皮顽劣。1929年7月,兄弟俩一起到太原求学,1932年,兄弟又考到北京,贾芝进入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高中部,贾植芳考入美国教会学校崇实中学高中部。
人物评价
“贾芝是现代民间文学界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中国民族文学网评)
“‘民间文学之子’——贾芝。”(《中国艺术报》评)
“贾芝是成就卓著的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他是新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他一贯注意挖掘民间文化资源,为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光明日报》评)
“贾芝不迷官场迷民间,不恋权力恋‘草根’,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民间文化工作方向,并不断规划其宏伟的蓝图,一直守望着中国文化的半壁江山。他和他们那一代创业者给后人留下了人民文化的一个组织系统、一支雄劲队伍、一门新生学科、一种合理结构、一方广阔天地。他还在‘双肩挑’的实际工作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理念与学术方式,以一己之牺牲成全了整个事业之繁荣,举一个人的心力参与推动了全民族的民间文艺、民间文化、民族文学的自觉。”(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白庚胜评)
“贾老(贾芝)的生平很像这个时代一支宏大的乐曲,这里或许有委婉,有凄怆,但更多的是激昂慷慨,乐观向上,很多同时代人也会在这支乐曲里找到自己在不同时期的音符。”(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评)
“贾芝是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硕果仅存的世纪人。”(中国民俗学会评)
“他(贾芝)是中国民间文艺发展的开拓者、领导者之一,在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学术领域著述颇丰。”(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评)
“贾芝为人性格直率,平易近人,当官不像官,没有架子,但不失学者的气质。”(中共乐亭县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评)
“贾芝是中国当代成就卓著、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他始终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并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致力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探索与创新。作为新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开拓者,他一贯注重挖掘民间文艺资源,建立和发展新学科,为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贾老一生获得过无数荣誉和头衔,在中国国内外享有盛誉,然而他却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作风严谨,充分体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是我们民间文艺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与楷模。”(时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评)
“贾芝是文艺界的国宝,为国家的民间文艺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时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评)
“贾芝将中国民间文艺事业作为自己的生命,他是中国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的见证人。”(《中国社会科学报》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9:1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