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
岩画,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贺兰山东麓。沿贺兰山自北向南,包括卫宁北山在内,在黑石峁、贺兰口、苦井沟、大麦地等27处都有岩画遗存,总计约有组合图画5000组以上、单体图像2.7万多幅;已被记录的岩画单体图像有19752幅。
历史沿革
最早发现贺兰山岩画并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人,当属中国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旅游家郦道元(约472~527年)。
郦道元在其专著《水经注》卷三“河水三”中有这样的记载:“河水又东西迳浑怀障西……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城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战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
据后世的学者考证,《水经注》中所说的“河”,是指宁夏境内这段西来北流的黄河;“浑怀障”和“临戎县”,是黄河沿岸、贺兰山近旁的原宁夏陶乐县和内蒙古磴口县;那类似战马图画的“画石山”,可能就是贺兰山上刻下的马或其他动物的岩画。这可能是中国和世界上有关岩画的最早的文献记录。
贺兰山岩画大规模地被发现、纪录,始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陆续大规模发现贺兰山岩画的,是劳动生活于贺兰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广大农牧民群众。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增强,农牧民群众已经初步认识到发现贺兰山岩画的文化意义,他们纷纷向村、乡、县和自治区级有关部门写信、上访反映发现岩画的情况,引起区、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责令区、市、县级文化、文物部门开展普遍调查。这期间,也有非文化文物部门的岩画研究爱好者,克服困难考察岩画,收集资料研究岩画,奔走呼号宣传岩画,推动了贺兰山岩画探索研究工作的深入并取得可喜的成绩。
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政府领导的指示,在自治区文化厅、文管会的部署下,从1984年起,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各市、县文管所组织力量,从北向南对贺兰山一带遗存的岩画分区域进行了普查、建档的初步工作。
198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再一次组织专业队伍,由有关县、市文物普查队配合,沿贺兰山自北向南对岩画进行全面考察,对岩画作现场勘察、编录、拍摄、临摹和制作拓片,初步摸清了贺兰山岩画的底数,揭开了贺兰山岩画的神秘面纱。
遗址特点
贺兰山岩画与中国北方其他地区已被发现的岩画一样,一般采用敲凿、磨刻、划刻三种方法制作图像,其中又以敲凿法为主要方法。
敲凿法,是作图者用锥尖部经过加工的工具,在石面上直接锤打出凿点,由凿点勾划组成图像轮廓的作图方法。据考察分析,用敲凿法制作的图像,如果作图多步进行,先敲凿或刻划出轮廓线,再继续用敲凿法成图,这样凿点较小而且较密,图像也因此清晰一些。
磨刻法,是用工具在岩石硬度较低的石面上来回磨擦而制成图像的方法。贺兰山地区岩石硬度普遍较高,磨刻法制作成的岩画比用敲凿法制成的少。
划刻法,是作图者用坚硬的工具在岩石石面上刻划出图像轮廓作画。这种方式制作的岩画在整个贺兰山岩画中数量很少。
贺兰山岩画中很少有用单一方法制作的图画。创作者根据需要,往往把三种方法混同使用,这样与用单一方法制作的图像比较起来,线条匀称流畅,图像清晰美观,表现能力较强,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
文物遗存
综述
贺兰山岩画分布成点成片,数量很多,题材、内容丰富。
贺兰山岩画中较大量的是动物图像。根据古生物学家分析统计,共有野牛、野猪、野马、鹿、山羊、马、驴、狗、骆驼、虎、豹、狐、狼、熊等及禽类共35种,其中野生动物数量不少。动物栖息、捕食、嬉戏、交斗各有表现,构图简练,栩栩如生。在回回沟有一幅牛的岩画堪称“巨牛图”,长2.01米、高1.01米,与真牛一般大小,刻于40多米高的岩顶上。三道复线准确地勾划出“牛”的轮廓,在轮廓线内外,非同一次又刻有几只小山羊,大小映衬,使画面显得既神武又活跃。贺兰山岩画中有些动物图像怪异,形名莫辨,想必是业已消失的古代野生动物。
人物岩画数量很多。有不同正面和侧面人像,人和动物组合图像,人的面部图像和人面装饰图像。人物图像多无完整五官,但因其线条洗练且构图准确,给人以形神兼备之感。其中,尤其是贺兰口的人物画像最为集中。在这条长约540米,平均宽度不足50米的山谷两侧,共有708具构图奇特、形象怪异的人面像或类人面像。在世界各地岩画遗存地,贺兰口是人面像岩画最多的地方。这708具人面像形态各异,各具表情,很少雷同。对于这些表现怪异的人面像图像,岩画研究专家普遍认为是史前原始社会时期盛行巫术的产物,表示对神灵和图腾的崇拜和宾服。如有一幅刻画细致的人面画像,研究者和旅游观光者形象地称它为“太阳神”。画面用放射状线条代表太阳的光芒,向外夸张凸起两腮,怒睁一对环眼,十分威严甚至恐怖,使人看到它便会产生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贺兰山岩画里有一部分表现天体的图像,有太阳图、星辰图、云像图和天体组合图,都以太阳为中心,星月相伴,反映出先民对大自然的认知。
一幅幅放牧狩猎的图画,也是一场场艰苦的搏杀,一幕幕激烈的征战,一曲曲久远的牧歌。狩猎图表现了多人猎虎,群犬逐鹿,弯弓劲射,策马奔驰等各种场面,观之仿佛耳边听到了野兽的吼叫、烈马的嘶鸣和猎人的呐喊,场景激烈壮观。苦井沟有一幅猎虎的大幅岩画,整个画面由几组图像构成。画面上方并排有数只岩羊,对面的猎人正弯弓搭箭,岩羊似将应声倒地;左侧上方猎人侧身而立,举弓射杀迎面奔来的几只北山羊;下方,一头狼正紧追一只亡命的盘羊;画面中央,一只老虎张牙舞爪,形象夸张,困兽犹斗,蓄力反扑,三个猎人弯弓持弩相搏,几只箭镞已射中老虎的头部,四周还有几只猎犬围着老虎狺狺狂吠;画面下方,鹿、马、羊、犬东奔西突,而守在远处的猎人正高举着棍棒等着它们呢!
交媾是贺兰山岩画中一个鲜明的主题。表现男根女阴、男女拥媾、动物交配的画面时有所见,还有一些可能是象征生殖、生育、生息的符号图形。交媾图突出显露男女生殖器官,硕大而坚挺的男根,简略但很夸张的女阴,十分抢眼。交媾在热烈地进行,它是远古先民对生殖繁衍的崇拜和憧憬,是对生命延续的向往和讴歌。
贺兰山岩画中舞蹈和祭祀的画面,表现出热烈、欢快、隆重。那一幅幅舞者图形,单人独舞,双人对舞,多人群舞,观者仿佛看到舞者的头饰、衣袖随舞而动,耳边仿佛响起节奏欢快的歌声。
贺兰山岩画的分布,因自然条件的差异,可分为山地岩画和山前草原岩画两种类型。
山地岩画
山地岩画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中北段、大武口区和平罗县境内,大多凿刻在深山腹地的山谷岩壁上,如黑石峁岩画,归德沟、白芨沟岩画,还有分布于沟口两侧的沟崖上,如韭菜沟岩画、大西峰沟岩画。山地岩画分布集中,岩画点周围地势相对开阔。画面大小有别,最大的有几平方米,最小的仅几平方厘米。
黑石峁岩画位于大武口区西北10余公里处,黑石峁是贺兰山小枣沟北侧的一个山头,海拔1432米,山头上大小石块质地坚硬,呈褐黑色,表皮细腻光滑,像涂抹了油彩,遍布山头,故名“黑石峁”,岩画凿刻于黑石上。黑石峁上的黑石头民间一说为天外来客陨石散落,一说为“外星人所为”。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曾报道过黑石峁这方神秘的岩画,所以黑石峁岩画被人们称为市境最神秘诡异的岩画。岩画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内容为放牧、群鹿、双人舞、狼、狗等图形。岩画主要采用敲凿的方法,也有凿刻的,个别的采用画刻法。黑石峁岩画首次发现于1984年6月23日,共计59幅。最大的是第9幅《群羊图》,长1.23米、宽1.085米;最小的是第23幅,长8厘米、宽7厘米。黑石峁岩画已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归德沟岩画位于大武口西南10余公里,南距韭菜沟1公里。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山坡的岩层上,南北绵延约1公里,共有岩画58幅。主要内容有马、狗、羊等,还有人物骑马出牧图和野鹿。岩画使用凿刻法。在岩画中有一些题记,如“大喜大吉”“天坤有神地下人”等,推测与古代的巫术和占卜有关。因岩画面朝西向,保存较差,有部分脱落或看不清楚,图像粗糙且不规范。
白芨沟岩画位于白芨沟西口平罗县崇岗镇杏花村南1公里处,距汝箕沟10公里。它是贺兰山岩画中唯一的一处彩绘岩画,采用了南方岩画的涂绘方式。岩画以红色涂绘,计有37组100余幅。人物图像有征战的乘骑者和狩猎的猎人,动物形象有北山羊、蛇、狗等,尚有表现生殖崇拜和太阳崇拜的内容,还有手印、标志和符号。
大西峰沟岩画位于平罗与贺兰两县交界处。距沟口约15公里处有西夏皇城遗址。岩画分布于沟谷两岸的石崖断壁上,绵延10公里,向阳坡的岩画数量较多,岩画分布于沟口、马场、东沟门子一带,内容主要是人面像、人物和动物等,闻名于世的野牛岩画就位于大西峰沟内,岩画多为研磨而成。
韭菜沟岩画突出的特点是有虎的造型,且体态强健,身上饰有条纹,为双勾刻线,另外有塔的造型。
山前草原岩画
山前草原岩画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上的荒漠草原中。这里属于贺兰山洪积倾斜平原,地势较平缓,有冲沟分布,沟谷出口处有砾石堆积,植被稀疏,风蚀强烈。岩画凿刻在乱石丛中,或布于山沟两侧的岩石上,岩画画面较小。这类岩画主要分布于贺兰山北段的大武口区和惠农区境内,如麦如井、翻石沟、大树林沟、小树林沟、红果子沟等地。据统计,这类岩画有上千幅,但由于采石原因,数量有所减少。岩画内容以北山羊和马为主,其次有黄羊、岩羊、牛、骆驼、大雁、虎、狼、豹、人物和符号等。构图较简单,以单一型构图为主,组合图案较少。制作方法有磨刻和凿刻两种。
麦如井岩画是石嘴山市最北端的一个岩画点,位于惠农区西10公里处,岩画刻制在黑色岩石上,岩画分布不均,朝向多数面南。其画面较小,多为个体图案,组合图案少。内容以动物居多,有马、北山羊、岩羊、野牛、狗、鹰等,也有少量人物和植物、符号图案。凿刻方法是敲击与画刻并用。
翻石沟岩画位于麦如井南侧3.5公里处,这里沟谷深邃,乱石广布。岩画分布相对集中而又杂乱无章,画面朝南居多。个体画面较多,组合图案较少,内容有北山羊、岩羊、羚羊、马、牦牛、狗等动物。制作方法用敲凿和刻画两种,以敲凿为主。
大树林沟岩画位于大武口区西北约25公里,翻石沟南侧1.4公里处。岩画分布范围,北到贺兰山正义关口,南到贺兰山红果子的明代长城,南北延5000米。这批岩画分布面积广,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山前洪积扇沟口外的乱石丛中,估计有千幅以上,刻画的主要内容有鹿、羊、狗、驴以及人物狩猎等图形。采用敲凿和画刻法制作,以敲凿为主。
小树林沟岩画位于大树林沟南侧500米处,处于一狭窄的山谷中,岩画数量较少,内容有北山羊、岩羊和马等动物图案,尚有围猎图、猎人系有尾饰。岩画的凿刻方法与大树林沟岩画相似。
红果子沟岩画位于惠农区西南10公里处,沟内有小片灌木,岩画分布于沟北侧的洪积扇上,数量较少,呈稀疏状,内容与树林沟岩画相似。
文物价值
贺兰山岩画镌刻于旷野,以类似于环境艺术的宏大形象展示于现代观众面前,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撼。贺兰山岩画以写实主义的风格为主,表现方式单纯而朴实,洗练而粗犷,其中许多的动物图像大多从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岩画创作者在描绘它们时,能以简略的“笔法”勾划出对象的基本轮廓,而又敏锐地把握其突出特征,如鹿和盘羊的角、马和山羊的腿、野猪的鬃毛、虎豹的斑纹等等,甚至夸张地在群图中突出其体位,在细部中突出其特征,整体稚朴简练,观之灵动鲜活,显示出远古艺术家惊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岩画中表现出的象征主义风格,则是对描写对象最具特征性的部位作夸大处理,使之产生出抽象的意义,其中以人面像、面具神最为突出。贺兰山岩画诸多人面图像,人物面部往往没有细致刻画,有的躯干也予以忽略,而其面部大多综合太阳的图形,突出表现其双眼和太阳的光芒,给人以庄严、肃穆、神秘的感觉。这些形式荒诞的图像,象征着远古先民原始的自然观、宇宙观,多是宗教意识和巫术行为的反映。
贺兰山岩画的装饰性风格比较集中地反映在许多的符号图形中,表现出有对比、对称、连续、重叠、交叉等等变化,它可以说是岩画创作者将自然形象加以升华后创造的新形象,以简略的抽象变形,集中反映出创作者对该物象、对某事物的强烈关注和极度重视。有的图形是将某种动物的某个部位,以高度概括后抽象变形,形成类似几何图形的组合,同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上的“鱼形纹”“蛙形纹”和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非常接近。
历史文化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3万年前后的旧石器时代,宁夏银川平原就有先民活动生息;商周及春秋战国至秦、汉、唐、宋,包括宁夏在内的北方地区一直是西戎、月氏、匈奴、羌、鲜卑、突厥、吐蕃等众多少数民族放马游牧、狩猎逐鹿的沃土;公元11至13世纪,党项贵族建立的西夏王朝,曾统治这里长达近200年。贺兰山岩画,就是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诞生的文化瑰宝。
但是,要准确判定出岩画制作的年代和它的作者所属的民族,还是相当困难的。自上世纪80年代起,岩画断代就成为世界岩画学者致力研究的课题,认为确定岩画制作年代,是研究岩画内容、岩画风格、创制民族、社会功能等问题的基础,相应提出了文物考古综合断代方法,和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对岩画刻痕、裂隙、颜料以及覆盖沉积物等年代测定的冰川擦痕测定法、阳离子比率法、14C测定法、AMS-14C断代法、草酸盐断代法、微腐蚀断代法等,主要是通过不断发明的科技新手段对碳14元素半衰期特性测年法的运用和发展。从其运用的实践看,自然科学的断代方法,对于“崖画”(绘制岩画),从对其绘制颜料中的矿物质成分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判定岩画制作年代是可行的,并已有成功的先例;但对于镌刻于岩石上的岩画要准确地“直接断代”,仍然是相当困难的。这是因为刻制岩画不同于其他出土文物和地上文化遗存,它数千乃至上万年裸露于自然,日晒、风吹,冰雪侵蚀,地质变化,致使岩画图像漫漶,用常规的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检测方法难以测出它准确的生成时间;岩画被发现时,在其周围也很难发现与其同时期的其他文物遗存可用以资证和参考,从而判断出岩画产生的年代、环境。
对于这个学术界尚无法准确定论的问题,中国著名岩画专家盖山林先生在其重要论著《阴山岩画》中,曾提出过综合考察分析判断的意见。盖山林先生认为,对于岩画断代,应该多学科综合比较、多方面综合分析,综合考察10个方面的依据:一、根据文献记载;二、岩画保存情况;三、刻痕和石垢的颜色;四、岩画的制作方法;五、岩画的风格;六、岩画的题材;七、岩画的叠压打破现象;八、同多种学科进行比较;九、利用画面的题刻;十、对画面上动植物属、种的鉴定。盖山林先生提出的综合判断的10条依据,是中国岩画专家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这些年来,文博考古专家充分利用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地质学、生物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科研成果,对贺兰山岩画进行综合考察,基本的结论是:贺兰山岩画的制作年代,少量属旧石器时代,大部分属中、新石器时代,延续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也有的出自秦、汉,近至宋、元、西夏;主要产生在距今6000年前后的氏族公社时期。
银川世界岩画馆坐落于贺兰口岩画风景区内,总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6平方米,展区面积2000平方米,连续战线长556米。整个岩画馆主要由序厅、中厅、世界岩画展厅、中国岩画展厅、贺兰山岩画展厅、原始艺术展厅、专题展厅及岩画资料信息中心等8部分组成,并附设报告厅、专家研究室、修复室。集中展示全世界31个国家、200多个地区546件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岩画图录、拓片、脱模复制品、油画仿制品、实物,以及与岩画同时代产生的原始艺术品。
银川韩美林艺术馆位于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展示区,占地总面积15868平方米,建筑总面积6694平方米,主要包括展厅、互动区、创作区以及游客服务区,集参观、教学、展览、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全馆现有“五厅二室一廊一谷”,其中包括序厅,1、2、3、4号展厅,手稿廊以及太阳峡谷,展品共1000余件,集中展示了韩美林先生以岩画为题材的绘画、书法、雕塑、陶瓷、染织等各个门类的艺术精品。
大型体验式实景演出《贺兰祭》是由贺兰山岩画景区全新推出的一部以贺兰山·贺兰山岩画祭祀遗址区为表演地,以贺兰山独有的祭祀文化和原始的古老礼仪为创作源泉,深入挖掘贺兰山的古老民间传说、神话,并通过动态演绎进行实景再现,与游客互动体验,着重还原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狩猎场景、祈福祭祀场景等,将贺兰山最原始的祭祀礼仪浓缩成一场高水准的艺术体验盛宴。
《贺兰祭》全长30分钟,以贺兰山山体为背景,贺兰山祭祀区为舞台,山神庙、祭坛、图腾柱为舞美元素。演出分为“狩猎”“生命”“祭祀”三幕场景,以人与自然融合、与自然抗争、对未来的向往为主线,通过近40名专业演员的表演,艺术再现了史前远古先民依赖自然的同时又对自然深深敬畏的情感,以及不屈不饶、坚强勇敢敢于与困难斗争的精神。
《贺兰祭》于2017年7月16日首演,7月17日10月15日每日4场,可根据游客量临时增加1场。
保护措施
1996年,贺兰山岩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月,贺兰山岩画被建设部列入首批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
2021年1月,宁夏通过数字化技术对贺兰山岩画进行多方式、多维度、高精度的记录,此举既能将濒临消亡的岩画永久留存,也为后续保护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荣誉称号
2006年4月,贺兰山岩画被中国30多家都市报及多家网站媒体联合评选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金奖)”。
2008年,贺兰山岩画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被2008第二届中国休闲经济发展论坛组委会评定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休闲旅游景区”。
2014年,贺兰山岩画被国际岩画峰会组委会确定为“国际岩画峰会永久会址”,同年被《光明日报》评为“中华文化溯源地”,并荣获宁夏著名商标。
2016年,贺兰山岩画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被国家社科组委会评为“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基地”。
2018年,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暨旅游装备展上,贺兰山岩画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
2018年,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贺兰山岩画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贺兰山岩画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贺兰山东麓。
交通信息
1、银川市旅游专线:游二(星月广场-贺兰山岩画)
(1)运营时间:每年4月20日-10月20日。
(2)发车时间:
周一至周五每天两班,8:30由新月广场发车,15:30由贺兰山岩画返回;9:30由新月广场发车,16:30由贺兰山岩画返回。周六、周日增加一班,8:00由新月广场发车,15:00由贺兰山岩画返回。
全程约50.8公里,耗时约2小时。
(3)途径主要站点:新月广场、兴庆区政府、太阳神大酒店、人民广场、银川火车站、宁大南门、滚钟口、苏峪口、贺兰山岩画。
(4)单程票价:约为15-30元。
2、宁夏旅游直通车
(1)发车时间:
每天三班次,发车为9:00、11:30、14:30,返程时间为13:00、15:30、17:30。
(2)乘车地点:银川火车站游客集散中心
票务信息
一、贺兰山岩画门票价格:成人60元/人
二、景区开放时间:8:00--18:00
三、免票优惠:
1、身高1.3米(含1.3米)以下儿童免票(初中高中学生购买学生票)
2、持老人优待证的老人或凭身份证60周岁(含60岁)以上免票
3、军官凭证免票(持本人证件)
4、离休人员(持本人证件)
5、残疾人(持本人证件)
6、记者(持本人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