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Guizhou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是经教育部批准和备案的公办普通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贵州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贵州省“三全育人”改革试点单位。
办学历史
学校前身
1958年,贵州省化工学校创建。
1959年,学校与贵州石油学校合并易名为贵州省化工石油学校。
1960年,学校一度戴帽,挂上贵州化工学院的牌子。
1961年3月,贵州化工学院撤销,恢复贵州化工学校。
1962年初,贵州省化工学校和贵州省轻工学校撤销,人员设备并入省交通学校,定名贵州省第二工业学校,隶属中共贵州省委工交部,由省交通厅主管。
1966年3月,贵州省化工局党组确定将第二工业学校的化工专业部分与当时的贵州化工技工学校合并,成立贵州化工技术学校,拟在遵义碱厂、平坝化肥厂、化工安装队、红岩化工厂分别办班,总校设在贵阳化工机械厂内,因受“文化大革命”冲击,上述方案未最后实现,学校于1971年5月撤销。
1973年,恢复贵州省化工学校,下设开阳磷矿、平坝化肥厂、贵州有机厂、贵州化肥厂、剑江化肥厂等5个分校。1977年又增设赤天化分校,各分校除中专班外,附设有技工班。总规模定为2500人,总校设在贵阳。
1978年9月,总校在贵阳市白云区粑粑坳集中办校招生。
1979年,各分校经省政府批准,先后变成各厂技工学校。
1981年,学校参加全省中等专业学校合格评估,办学条件达到合格。
1988年6月,经贵州省化工厅批准,由贵州省化学化工学会、贵州省化工学校联合,创办了化工大专班,办学地点设在化校,学校属职业大专(就业前培训性质),学制二年。
1992年,学校被评为贵州省重点中专。
1999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
升格成立
2002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升格为独立建制的高职学院,名称为“
贵州科技工程职业学院”。
2007年,学院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评估”中评为优秀。
2009年2月1日,更名为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同年,学校成为首批贵州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2013年,为了更好开展中职教育,按照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实施教育“9+3”计划的意见》精神,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决将中专部拓展为贵州省化工学校。
2021年,学校获批为贵州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贵州省“三全育人”改革试点单位。
2022年9月,学校入选教育部信息化支撑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专业共建项目首批共同体成员单位。
2024年4月,学校被授予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理事长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4年12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设有12个教学系部,开设专科专业30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专任教师509人,其中硕士以上学位专任教师258人,副高级以上专任教师178人,“双师型”教师18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师德师风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1人、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3名、黄炎培杰出教师奖1人,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3人、省级职教名师3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建有专业实训室100余个,其中4个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开放型实训基地;有1个国家级骨干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特色骨干专业群,2个省级特色骨干专业;省级精品开放课程4门,省级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省级优质课程(精品课程)1门。
2021年,学校3项成果获贵州省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23年,学校组织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0项、2023年贵州省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大赛127项,参赛师生共计253人,获奖共计93项。其中获得国赛二等奖1项、国赛三等奖6项、省赛一等奖17项、省赛二等奖4项、省赛三等奖45项。组织参加2023年金砖国家技术技能大赛2项,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组织参加全国第二届人工智能技能大 2项,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组织参加全国第三届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2项,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与中石化、浙江吉利集团、贵州磷化集团、航天林泉电机、中伟新材料、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保持合作关系,与浙江大学共建创新创业基地,建成中德智能制造赛训中心,开展2023年贵阳市农村建筑工匠培训,依托“贵州省退役军人教育基地”“贵阳市退役军人职业教育教育基地”,服务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开展特色培训,先后开展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职业技能培训累计4830余人次;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为核心,获批建设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有校直属科研机构绿色化工与农业化学研究院。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先后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200余项;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近20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7项,在各类杂志上共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近100篇。2024年,学校共有5项项目获得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立项。
学术资源
据2024年11月学校信息显示,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有馆藏纸质图书245046册,电子图书50万册;拥有超星电子图书,博看期刊,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知网硕博论文等电子资源。馆内资料、电子资源主要涵盖化工、机电、计算机、建筑、管理、人文等学科。
《贵州职教论坛》是由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科技类学术期刊。2006年9月创刊,原名为《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后因学院更名于2014年更现名。期刊主要刊登主要刊登化工、机电、管理、建工、电信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学术论文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及教研论文。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徽采用包含凤凰、化学器材滴瓶、工业齿轮等元素的圆形图案;以“工业红”为标准色,校徽中央图案为化学器材滴瓶和“工”字的象形符号以及工业型齿轮,整个图案又如同一只欲飞冲天的凤凰,寓意学院是以化学工程技术为主的工业院校,正跃跃欲试等待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时机;上方有“1958”字样,代表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贵州省化工学校,外环上方是“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毛体中文字。
精神文化
修德砺能、精工铸艺
修德”:修,原意为“美好”。《离骚》语“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后来“修”字引申为学习、培养。《大学》语:“君子好德,藏焉修焉”。“德”指道德品行。
“砺能”:砺,原意为名词“磨刀石”和动词“磨”,后来引申为“锻炼、磨练”。《尚书》语“砺乃锋刃,无敢不善”。能,指才干和技能。
“修德砺能”含义为:“修德”表示我院师生要学习、培养高尚道德品行,追求美好精神境界;“砺能”表示我院师生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要不断学习,提高技能,在专业技术方面精益求精。
精工铸艺:精工意指精湛的技术,精细的工艺,精密的设备:艺出自《周礼·保氏》,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精工铸艺意为以工为主的高职院校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治学严谨,注重实践,体现学业和社会责任的统一,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行政管理
校区分布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观山湖校区和清镇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500余亩,总建筑面积44.7万平方米。清镇校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清镇职教城时光校区,观山湖校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长岭南路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荣誉称号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