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理学院
贵州大学直属院系
贵州大学理学院,是贵州大学直属院系,同时也是贵州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1942年的国立贵州大学文理学院。
学院简介
学院现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基础数学理论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7个本科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示范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省级示范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物理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和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9个研究所。(其中博士24人)、普通本科学生1214人、。现有教职工166人,其中正高职称30人,副高职称58人,中级职称66人。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6人。拥有贵州省核心专家、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等。
学院科研力量雄厚,在偏微分方程与控制论、非线性分析与对策论、软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超导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材料与工艺、电子功能材料、微电子机械系统等领域有较强的优势。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 、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18项;出版学术专著和编写教材10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25项。
学院注重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航天部701研究所等国内高校、科研院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瑞典、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术交流频繁,每年选派教师和科研人员到国内外进修访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讲学。
理学院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崭新的精神面貌,求实上进的工作作风,立足贵州,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面向西部地区,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学院领导
书 记:杨 刚
副教授,1984年7月毕业于贵州农学院畜牧专业,1988年9月任贵州农学院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1990年11月任林学系党总支副书记,1999年1月任贵州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办公室副主任、2000年4月任主任(正处级),2002年9月任贵州大学生物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院工会主席,2004年10月任贵州大学人事处处长,其间,1998年2月---1999年1月被省委组织部派注雷山县开展党建扶贫工作,任工作队队长,挂任县委副书记,曾被省委组织部等部门评为党建扶贫先进个人和贵州省第四届科技兴农人才奖。1999年7月—2001年9月在贵州大学法律系法律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 主持2项学校基金课题,参加省教育基金及横向课题,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主持或参加多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副书记 副院长:刘 剑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1994年毕业于贵州大学数学系,留校后一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主持校级课题一项,发表论文五篇,1996-2004贵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院 长:韦 维
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贵州省数学会秘书长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从事偏微分方程及最优控制理论研究。1998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主持省级课题3项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 。在国际国内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
副院长:胡 林
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国家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中国较早从事软物质研究的学者之一,主要研究方向是软凝聚态物质的实验和理论。所负责的科研小组在国内软物质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7项,三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8篇 。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副院长:张民选
副教授, 1982年毕业于贵州工学院数学师资班,主要担任本科生的《高等数学》与《工程数学1》的教学以及工科研究生的《数值分析》的教学,参加了《高等数学》与《数值分析》的教材编写,并编写了《线性代数》的教材,曾获学校教学优秀奖与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副院长:丁召
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管专家,研究方向是微电子材料和表面物理。截止2008年在研科研项目3 项;独立或第一作者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篇;获奖成果:微电子器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和实践,贵州省教育厅2001年度一等奖(排名第二)。
副处级干部:张雄
副教授,长期担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贵州省思想品德教育研究会会员,贵州省伦理学会会员,贵州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贵州省民族文化研究会会员、常务理事、常务副秘书长。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论文有:《物质、精神与情报概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系统教育》、《高校学风建设探讨》、《论意识与资源》、《科学的意识是人类的宝贵资源》、《进步的道德意识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有四个保证》、《与时俱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弘扬共产党员精神》等10多篇。
学院系部
数学系
贵州大学数学系成立于1942年,隶属于贵州大学理学院。位于贵州大学主校区,座落在被誉“高原明珠”的著名风景名胜区—花溪河畔。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萧文灿先生、著名运筹学家越民义先生曾在此任教。在过去的60年中,贵州大学的数学学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辛勤耕耘,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工作不断向前迈进,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优秀人才,两千余名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分布在国内外各种行业,很多人都已成为业务骨干,有的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数学系拥有一支研究领域广泛、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44人,有教授13人、副教授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主要研究方向有:微分方程及最优控制、非线性分析与博弈论、计算理论和密码学、智能计算与控制工程、应用统计学等。
数学系现开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和统计学三个本科专业;拥有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五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并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应用数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建有数学、应用数学、系统科学及信息技术、工业经济四个研究所,1个省级工程中心(贵州省可靠性科学研究中心)和1个211重点建设子项目(复杂系统的控制优化与可靠性),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博弈决策与控制系统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重点学科(基础数学);现有1个一级博士授权点(数学)和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运筹学与控制论3个二级博士授权点。数学系资料室有藏书6万余册、国内外学术期刊120多种,为教学和科研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8项、贵州省教育厅基金3项目;近五年,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共发表了学术论文150余篇,并有多项成果获奖,其中包括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贵州省数学研究成果奖3项,组建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授、博士为主的学术团队,成为西南地区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为西南地区社会经济服务。
物理系
贵州大学物理系是贵州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组建于1942年。1963年以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物理学科取得长足发展,新生长出电子科学系、通信工程系和物理系。
近年来贵州大学进行了两次大的院校合并重组,物理系归并到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电子科学系和基础部),包含“物理学”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物理系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职称、学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有教职工29人,其中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名、省管专家1名、省教学名师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教授 11人、副教授13、讲师8人;博士学位1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学位13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4人。设有贵州光电子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光信息物理专业实验室(含软凝聚态物理实验室)和基础物理实验室(含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实验室),实验室面积2400平方米,实验设备价值1500余万元。物理系每年招收本科学生100人,硕士研究生23人,博士研究生3人,具有物理学一级学科、“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在物理电子学、激光物理,软凝聚态物理和非平衡态相变四个方向,具有博士研究生招生权。主要研究方向有:量子理论及应用、纳米光子学、激光物理及技术、凝聚态物理、软物质理论与实验、非平衡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天体物理和光信息与光谱分析。在上述研究方向中分别开展了微米通道、空腔及纳米通道的制作技术、微纳米流体系统的设计和制作研究,传感测控和自动监视技术研究、颗粒物质研究、电磁流变液材料与物性研究、激光对红细胞变形性的研究、脑神经系统中的自组织研究、约束哈密顿系统的量子化研究、量子信息与计算研究和介观系统中的量子输运研究等。2007年以来结题和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863”子课题1项、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1项和省部级项目36项,近三年拥有研究项目经费近600万元;近5年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谢希德物理奖1项、其它奖项3项,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20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100余篇,其中部分论文分别发表在Plasma Phys. Control. Fusion ,Phys.Rev.B,Int.J.Mod.phys.B,Optics Express,Physica A,chinese phys 等刊物上。
电子科学系
贵州大学电子科学系作为贵州省的传统优势学科,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以傅兴华、刘桥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教授和广大教职员工数十年的艰苦努力下,电子科学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龙头,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在贵州省具有不可替代地位的优势学科群。电子科学系发源于上世纪60年代初贵州大学物理系电子学专门组和半导体专门化,已经培养毕业生数千人,这些毕业生已经成为083系统、011系统、061系统国防科工委属三大系统,长征电器集团等部属企业及贵州省地方电子工业中的重要技术骨干力量,他们相继成为贵州省工业、交通、能源、电信、金融、广播电视、新闻、教学、科研等行业部门的业务骨干和负责人,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3年成功获批“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后,电子科学系于2010年成功获批“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为学科的进一步跨越式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至此,电子科学系已经形成以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为核心,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电子科学与技术),4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科学与技术),6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集成电路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2个本科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个“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新一代电子功能材料及器件),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1个省级重点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微纳电子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的优势学科群。
科研方面,主要研究方向有:超导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材料与工艺、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介观电子系统的量子涨落及自组织、软凝聚态物理。以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龙头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近五年来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50余篇,EI收录学术论文6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6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元。
基础教学部
基础教学部是承担全校工科各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的教学部门,下设数学、物理二个教研室和一个大学物理实验室。主要承担:高等数学、经济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应用数理统计、数值分析、运筹学等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任务。
基础教学部拥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教学严谨、专业知识扎实、爱岗敬业、教学能力强、团结友爱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4人,教辅人员1人,其中教授职称2人、副教授职称20人、讲师职称24人。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12人,其中博士4人,在读研究生5人。主编及参编教材(著作)5部。近3年来,教师共发表论文近40篇,承担多项省、市、院级教改和科研课题。
预科生部
理学院预科生部成立于2010年7月,现有预科生部主任1名,副主任2名,主要负责贵州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目前,贵州大学 2011级少数民族预科在校学生有372名。
按照学校的总体安排,从2009年起贵州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由理学院负责管理。贵州大学少数民族预科学制一年,分一本预科、二本预科和三本预科三种层次招生,毕业后升入相应层次本科专业学习。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中相关规定,结合我校少数民族预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贵州大学少数民族预科培养方案》,除均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民族政策与理论、思想品德课程外,理科预科还开设化学、物理等课程,文科预科开设了应用写作、管理学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程等。为使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教学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贵州大学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对贵州大学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学籍管理及德行综合考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办法。
专业培养
材料化学专业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生基本要求
1. 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化学高级专门人才。
2.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主要学习材料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掌握材料制备、合成、材料加工、材料结构性与性能测定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 熟悉国家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科技开发及相关产业的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5) 了解材料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产业的发展状况;
(6) 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 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主干学科
材料化学、化学
三、主要课程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无机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化学、功能材料等。
主要专业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实验、化学工程基础实验、材料制备与合成实验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化工实习、毕业论文等
四、学 制 四年
五、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应用化学专业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生基本要求
1. 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较 好的科学素养,具备应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及化工制图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 了解国家关于科学研究、化学相关产业的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5) 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6) 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 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主干学科 化学
三、主要课程
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 结构化学 化学工程基础及化工制图等。
主要专业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实验、化学工程基础实验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化工实习、毕业论文等
四、学 制 四年
五、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3 21:35
目录
概述
学院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