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历史
1956年,原贵州农学院畜牧系成立,同年招收畜牧本科专业。
1958年,增设兽医专业,更名为畜牧兽医系。
1979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动物遗传育种学”硕士研究生。
1985年,正式获得“动物遗传育种学”硕士点。
1992年,畜牧兽医系更名为动物科学系。
1996年,获得“基础兽医学”硕士点。
1998年,原贵州大学、原贵州农学院等四所院校合并,成为贵州大学生物技术学院下属一个系。
2002年,贵州大学学科调整组建动物科学学院。
2004年,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两校合并,组建新的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成为新的贵州大学24个学院之一。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1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下设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科学和草业科学4个系,开设水产养殖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草业科学4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根据2021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27人,其中专任教师91人,教授30人,副教授31人,高级实验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77人、硕士学位23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农业部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2人,省管专家4人,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2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贵州省教学名师1人,校学科(学术)带头人5人,中青年学术骨干7人,贵州省优秀博士生导师1人。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陈祥盛等
贵州省省管专家:许厚强、杨胜林等
贵州省核心专家:许厚强
教学建设
根据2021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贵州省特色本科专业1个。
贵州省特色本科专业:水产养殖
学科建设
根据2021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1个,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个。
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高原山地畜牧学
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畜牧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畜牧学、兽医学和草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水产养殖学、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农艺与种业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兽医、农业推广(养殖)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21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中心/平台6个。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贵州省创新人才团队4个、教育厅创新团队1个、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贵州省人才基地3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原山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创新团队:高原山地畜禽种质资源发掘、保存与利用
贵州省级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动物疫病与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生态家禽产业体系疫病防控功能实验室
贵州省级工程实验室:贵州省山地动物育种工程实验室
贵州省级中心/平台:贵州省生猪健康养殖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
贵州省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动物疫病防控与兽医公共卫生保障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等
贵州教育厅创新团队:贵州省教育厅畜牧学科研创新团队、贵州省教育厅畜牧学科研创新团队等
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高原山地畜禽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等
贵州省级院士工作站:贵州省贵州大学畜牧学院士工作站等
科研成果
根据2021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星火计划、贵州省重大专项等国家、省部级课题4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近1164.33万元。先后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9项;获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71件;出版编著4部、译著2部、科普及工具书15部,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其中200余篇被SCI、EI和ISTP收录。
合作交流
根据2021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先后与20余个县(市)人民政府和大北农集团、青酒集团、努比亚等30余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参与实施贵州省“博士科技兴村”、“三区科技人才”、“教授、博士进企业”、“百千万科技特派员系统工程”“脱贫攻坚”等行动计划,与美国、加拿大、法国、泰国、新西兰、丹麦、老挝、冈比亚等国家相关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文化传统
根据2021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开展小草大讲堂活动,开展世界狂犬病日科普讲座,举办2021年“永诚杯”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
现任领导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