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命
李广利到
大宛国的
贰师城(现
吉尔吉斯斯坦的
奥什城)取良马,所以委任李广利为贰师将军。中国古代武职官衔的一种统称,始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唐以后逐渐衰微。汉武帝太初三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第二次伐大宛,曾在这里集结兵力六万余人,加上驼、马、骡、驴等后勤部队共十余万,历时一年迫使大宛献出良马三千匹,最终结束了这次战争。
在秦代以前,中国的武职将军名号只有大将军、前、后、左、右将军。
汉文帝时始有
车骑将军、卫将军。以后将军名号日益繁多,如骁骑、
楼船、
材官、
伏波、贰师、度辽、龙骧等,或以所领部队(如骁骑指骑兵、材官是指辎重),或因奉行的任务。如
李广利西域
大宛国的
贰师城就封为贰师将军 。
征和三年,李广利出征匈奴前与丞相刘屈髦密谋推立
刘髆为太子,后事发,刘屈髦被杀,李广利投降匈奴。李广利投降匈奴后,亦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