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而无谄
汉语成语
贫而无谄(拼音:pín ér wú chǎ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
成语出处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贫而无谄”。
成语故事
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今河南省浚县)人,春秋末儒者,孔子的弟子。
在孔门众多的弟子中,子贡年纪较轻,凭借他颖悟的资性,再加上勤奋好学,子贡很快就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了。宋人陆九渊认为:“子贡在夫子之门,其才最高”,这个评价比较公允。从《论语》这部孔门师徒言行录中看,子贡是弟子中最为活跃的人物,他在全书出现的频率位居第二,次于孔子而超出他的师兄师弟们。他时而谈哲学,时而谈历史,时而谈诗歌,时而谈时事,还不时解答时人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俨然是一个知识渊博、口才出众的学者。
一次,子贡向孔子请教:“一个人贫贱时,对别人并无谄媚的态度;在富贵之中,也没有骄傲的神气,这样的修养,你看怎么样?可以说是够得上有学问了吧?”本来这一番话,说到学问修养到此,确实也算是很好的了,可是孔子答得更妙,更显出他学问的平易近人之处了。
孔子说:“你说的,当然也算是很好的了,可是你说的贫而无谄,是自己胸中仍有一个贫的观念存在,只不过是因为贫,才要做出无谄而已。富而无骄,自己胸中也还有一个富的观念存在,只不过是因为富,才要做出无骄而已。‘不谈未必是清流’这种胸襟修养,远不如养到胸中平平淡淡,把贫与富、谄与骄的相对观念,都荡然一概无存,连一个贫与富、谄与骄的意识,都了不可得才好。因此虽然贫亦不改其乐,纵使富也非常好礼,这才是真正的平易踏实了。”
子贡听了孔子的话,便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觉,于是就引用两句古诗来赞美说,学问之道,犹如做一件精巧的东西那样,要小心地切了又磋,磋了又切;然后还要经过精细的琢磨,才能完成一个最善美的东西。他又说,关于这两句诗的含义,我现在也由此而懂得了。
孔子听了便说:“子贡啊!现在才真正可以和你谈谈《诗》的作用和意境了,有了这样的见解,如果告诉你过去的历史和经验,你就可以理解未来是什么境界了。”
成语寓意
人生,贫贱不是病,病在恶贫贱。小人耐不住贫贱而不择手段,或干起违法的勾当,或低三下四、乞求佑助。而君子则不然。子贡“贫而无谄”,决不因贫贱而抛弃人格,阉然媚世,这便是贫而能守。《庄子》中指出:“穷也乐,通也乐。”这里说的“穷”即贫困,“通”是指富裕。庄子认为,凡是顺应境遇不去强求,才能过上自由安乐的生活。无论是穷是富、是顺是逆,都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特别是贫穷时能知足常乐,安贫乐道,不羡慕那些富豪荣华,不抱怨自己命运不济。
人不应该贪心纵欲。贪欲一多,烦恼就会增加,心灵便不得宁静了。因此,贫贱时能守能乐,才是贤者的风范。当然,贫而能守,贫而能乐,并不是要人们消极地安于贫困,喜好贫困,而是要面对现实,乐观进取,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奋然情志战胜贫困,创造充实美好的生活。
成语运用
“贫而无谄”意思是虽贫穷却并不去巴结奉承。指处境不好却仍保持人格的尊严。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元·无名氏《诨范叔》一折:“若依着先王典教,贫而无谄富无骄,俺可甚一身流落,半世辛劳?”
明·柯丹邱《荆钗记·分别》:“休言!我守忠信,自古道贫而无谄。肯贪荣忘恩失义,附热趋炎。”
清·陶元藻《怀石湖先生》诗:“贫而无谄天休怨,壮不如人鬓更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4 08:08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