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生怕死
汉语成语
贪生怕死(拼音:tān shēng pà sǐ)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文三王传》。
成语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日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贪生怕死”。
成语故事
西汉末年,刘立继任梁王,他不仅荒浮暴虐,鱼肉百姓,还不把地方官员放在眼里,为所欲为。汉成帝死后刘欣即位,史称汉哀帝。刘立更是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还任意杀害下属中郎曹将等人。这使得哀帝勃然大怒,派廷尉等高官去梁国查办此案。刘立装病不起。于是办案官员传讯梁国大臣,指责刘立不思悔改,对抗朝廷,并透露风声说,圣上将下令收回梁王印玺,将他逮捕人狱。
直到这时,刘立才感到事态严重,赶紧脱去王冠,跪在地上请罪。他把自己犯罪的原因归于幼年失去双亲,在宫中与宦官、宫女相处,染上了不良习气;加上左右大臣搬弄是非,常把他一些细小的过失传到朝中,使得圣上对他不满。接着,他又可怜巴巴地说:“这回我杀了中郎曹将,确实罪不可救。但是现在腊冬快过去了,新春大叔就要来了。由于我贪恋生存,畏惧死去,因此假装生病,并非是故意对抗朝廷。这样做是希望饶幸拖到明春等待大叔。”果然,到了第二年春天,衰帝大赦天下,刘立又一次逍遥法外。但是,后来王葬篡汉,刘立被废为平民,最终落得个自杀身死的下场。
成语寓意
死亡如同生命的诞生一样,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强弱。不论男女老少,死亡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世界上最长寿的人,也不过活到百来岁,与历史的长河相比,它总是短暂的一瞬间。所以,死亡作为生命的过程,实际上是最伟大的平等。汉代司马迁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只是意气之争、利益之争,则应该把死看得很重,所以古人说:“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就是认为那样的死,太不值得。人们应该珍惜自己有用的生命,不可以轻言牺牲。而在面对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大义时,则无需贪生怕死,更不能苟且偷生或助纣为虐。
成语运用
“贪生怕死”指贪恋生存,畏惧死亡,也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联合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唐浩明《曾国落·血祭》:“曾国落决不会因一个贪生怕死的青麟,而有损自己和湘军的前程。”
老舍《小人物自述》:“要不是她,十之八九我想我是活不成了的,不管我是怎样的贪生怕死。”
郭沫若《虎符》:“她始终和我闹别扭,一下子又说我贪生怕死,一下子又说她想去当女兵。”
寒风《战将陈赛》:“难道他们两个之中,有谁会贪生怕死,或者畏缩不前,临阵脱逃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3 08:53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