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心理
心理学术语
贪的本义指爱财,婪 的本义指爱食,贪婪指贪得无厌,意即对与自己的力量不相称的某一目标过分的欲求。它是一种病态心理,与正常的欲望相比,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反而是愈满足,胃口就越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主要特点
无满足性
公开性
侥幸性
贪婪行为是一种侵犯国家、集体、他人利益的行为,历来为党纪国法所不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三反五反四清运动
意志薄弱性
贪污之人大都是意志薄弱者,在金钱与物质面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知道贪婪之心不好,有的在谋得不义之财后,也曾想过金盆洗手,但也只是就此为止,在诱惑面前,仍然犹豫不决,把后悔与迟疑置于脑后,再一次伸出贪婪之手。
成因分析
贪婪心理的成因可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2)行为的强化作用。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屡屡尝到甜头后,胆子就越来越大。每一次侥幸过关对他都是一种强化,不断刺激着那颗贪婪的心。
(3)攀比心理。有些人原本也是清白之人,但是看到原业与自己境况差不多的同事、同学、战友、邻居、朋友、亲戚、下属、小辈甚至原来那些与自己相比各种条件差得远的人都发了财,心理就不平衡了,觉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生发一股攀比之念,也学着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4)补偿心理。有些人原来家境贫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经历,便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向社会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的不足。
表现及危害
贪婪是一种过分的欲望。贪婪者往往超越社会发展水平,践踏社会规范,疯狂地向社会及他人攫取财物。其表现有以下几种。
不择手段的财欲
难以满足的贪欲
难以填补的权力欲
欺世盗名的名欲
胆大包天的色欲
以上仅仅列举了五个方面的贪婪行为,这一小撮贪之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心理调适
贪婪并非遗传所致,是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若欲改正,是可以自我调适的,具体方法如下:
格言自警法
二十问法
知足常乐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31 10:13
目录
概述
主要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