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院东街,原为元朝礼部旧址,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改建为贡院。万历二年(1574年)扩建。明清两代为官,以科举为正途。考试的主场即贡院。每隔三年在这里会试一次,会试在春天三月进行叫“
春闱”。考中了,就成为进士。顺天府“乡试”的考场也在这里,在秋天八月举行,叫“
秋闱”。
贡院东街,原为元朝
礼部旧址,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改建为贡院。万历二年(1574年)扩建。明清两代为官,以科举为正途。考试的主场即贡院。每隔三年在这里会试一次,会试在春天三月进行叫“
春闱”。考中了,就成为进士。顺天府“乡试”的考场也在这里,在秋天八月举行,叫“
秋闱”。
贡院的四周有高墙,四角有瞭望楼。大门称为“龙门”,上悬三块木匾,中为“天开文运”,东为“明经取士”,西为“为国求贤”。为三进,第一进曰“第一龙门”,又称“天下文明门”。有号舍数千间,均为低矮甓(pi)木板屋。会试有三场,每场三天,考生就在里面答卷,吃饭,住宿。每个号舍内有上下两块木板,上面的当做答卷的桌子,下面的当凳子,晚上两块一拼就当床睡。
考试期间为了防止作弊,考生进场时,要脱去鞋帽,搜遍全身。并且有监考人员严加看管,但替代,怀夹,买号等营私舞弊现象还时有发生。会试一开始,紧锁大门。由于考棚年多有灯烛,曾经不止一次发生考棚失火。天顺七年(1463年)贡院一次大火,烧死九十多人,伤者更多。张居正为相时,为防止考棚失火,将木结构号棚改为砖墙屋顶挂瓦的房舍。清代对贡院进行扩建。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为表示对读书人的重视,下令将贡院修葺一新,竣工时亲自前来视察,并题诗命刻于石上,诗中有“从今不薄读书人”,为当时的文人所称赞。
戊戌变法时,提出废科举,兴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清朝最后一次优贡,拔贡考试,同时宣告科举制度的结束。民国处改为官府用房,因政府财政拮据,将所属官产逐渐变卖,后逐渐成为民居。在原贡院的所在地盖起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