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腐
潮汕酱菜的一种
以豆腐干晒干,加上盐再晒,把一寸见方的豆腐干晒为半寸见方,使较坚实,放进豆酱里面,加上南姜末再晒,封好,便成为一种很香的“贡腐”,也
得名由来
南姜白贡腐是久负盛名的潮汕酱菜佳品。首创于澄海东里镇的樟林。樟林的繁荣昌盛起始于清代嘉庆年间,南社港成为广东开展与东南亚各国贸易的重要港口,有人将它称之为“红头船的故乡”,不少樟林人搭乘红头船前往东南亚各国谋生。港口繁荣也带来整个樟林的繁荣,樟林数乡连成一片,有“六街四社”之说,铺户林立,豪宅华屋成片,寺院宫庙随处可见,丈夫出外谋生,侨眷在家,平日拜佛食斋,以求清静和祈祷家人平安。豆腐、豆干和其它豆制品是最普通的素食品,常见于归侨、侨眷和一般人家的餐桌上。有时,豆腐、豆干做多了一时吃不完,觉得丢弃可惜,有人便把它用酱油、豆酱腌制起来,有的还加进了其他佐料。这种经过腌制的豆制品,吃起来居然有一种特别的味道,更多的人开始效法。当时有一江姓华侨,回乡探亲后将它带到泰国去让乡亲们尝尝。有道是美不美,乡中水,吃丁来自家乡的咸豆干,久居异国他乡的侨胞个个连声赞好,问这食物叫什么名称,这位江姓华侨一时心血来潮,对大家说,这叫“贡腐”。在我们潮汕,都把用供品拜佛叫做“贡佛”,“贡”其实是“供”的谐音。豆腐豆干等豆制品本来就是侨眷们用来“贡佛”的,给它取名贡腐正中其义。
制作工艺
20世纪30年代初,东南亚各国经济萧条,江姓华侨回到家乡,一时找不到谋生门路,他从自己带贡腐让乡亲们品尝受到欢迎这种事上得到启发,心想,我何不将这件产品进行改进,自己开个作坊,专门生产贡腐,销往泰国?主意已定,他就带领一家人干起来。他的老婆和儿女以及儿媳等家眷,本来都是虔诚的念佛者,对做贡腐轻车熟路,作坊很快就开张。这位老江伯对贡腐的原料配方特别重视,在以“素”为前提下,为了增加它的口感,他给贡腐加进了更多的配料,而且亲自品尝,逐步改进。他的长子江钦佩比较有文化,也参加到这改进产品质量的行列中。江钦佩经常将改进后的产品拿到佛堂免费让大家品尝,请众人提意见。一个集思广益、群众认可的产品就这样形成厂。它的工艺流程是这样的:采用当年收成的新鲜东北大豆,要求大豆纯黄,不霉变,不掺有其它杂色,用它来制成豆腐干胚,晒干后放进特制的陶缸中腌制。这种缸要求大小适中,太小会造成占用场地过大,不利于原料的自身发酵、催熟。日晒时间掌握得恰到好处是贡腐质量的关键一环,也是南姜白贡腐与其它大豆腌制品的根本区别。一般的大豆腌制品都采用“阴醅”,即做成后放在库房里存放,并不要求阳光照晒,而南姜白贡腐却特别重视日晒的作用。早晨起来,如遇好天气,工人先把缸盖掀开,让半成品在阳光下曝晒,让其自然腐熟。用老江伯的话是:这叫做吸日月之光华。南姜白贡腐要求曝晒三个月以上,能够达到半年为最佳。待到完全成熟之后,就运进包装车间,投进白糖、芝麻油、南姜末、自制顶上生抽酱油等原料,再分装成一瓶瓶一钵钵一罐罐,南姜白贡腐就可以投放市场了。一粒大豆从磨成浆到可以出厂算起,时间前前后后最少要半年以上,这样精心制作的产品自然经得起竞争。
贡腐产品不单在樟林很畅销,还远销到泰国等潮籍华侨较多的国家和地区。老江伯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有了作坊,有了面积不小的晒场,还有一间地处樟林闹市区的店面:勤发号。老江伯听从儿子江钦佩的建议,将自己的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商标为“双蝠牌”南姜白贡腐。
参考资料
贡腐.揭阳日报网.2013-3-12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09 10:43
目录
概述
得名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