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八学士”是一群博览古今、明达政事、善于文辞的文人,他们追随唐太宗
李世民,各以其力,为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文化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人物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
贞观之治”,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李世民是中国古代难得的一代明君,而他的明,主要就明在善于识人,善于用人。本文阐述的他与十八学士的关系,实在有许多发人深省之处。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拜
李世民为大策上将军。当时,主要的逐鹿对手如金城
薛仁杲、武威
李轨、晋北
刘武周、河北
窦建德、洛阳
王世充等人皆先后被打败。于是,
李世民便由武功转为文治,在
天策府开设文学馆,广招天下学士入馆,先后入选的有
褚亮、
杜如晦、
房玄龄、
于志宁、
苏世长、
薛收、
姚思廉、
陆德明、
孔颖达、
李玄道、
李守素、
虞世南、
蔡允恭、
颜相时、
许敬宗、
薛元敬、
盖文达、
苏勖十八人,号称“十八学士”。他们皆是“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即都是兼职学士。
李世民招选这批兼职学士进
天策府来做什么呢?据《新唐书?褚亮传》载:“(十八学士)凡分三番,递宿于阁下,悉给珍膳。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文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这好像又是一个较为严密的组织,“武德七年,(薛)收卒,复招东
虞州录事参军刘孝孙补之”,似乎是非要补足十八人不可。
李世民对“十八学士”很重视,他“遣图其状貌,题其名字、爵里,乃命(褚)亮为之像赞,号《十八学士写真图》,藏之书府,以彰礼贤之重也”。时人也因入选而感荣耀,“预入馆者,时所倾慕,谓之‘登瀛洲’”。
李世民对“十八学士”非常重视。
玄武门之变后,
李世民被立为
皇太子,入主东宫,
天策府文学馆被解散,但文学馆里的“十八学士”中的大部分人仍追随李世民,为世民所重。如太子东宫府的官属,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一载:高祖“以
宇文士及为
太子詹事,
长孙无忌、
杜如晦为左
庶子,
高士廉、
房玄龄为右庶子,尉迟敬德为左卫率,
程知节为右卫率,
虞世南为中舍人,
褚亮为舍人”,东宫府的官属是由高祖
李渊任命的,任谁与不任谁当然由高祖决定,而不能完全取决于
李世民。然而,就是由高祖任命的九人中,原文学馆学士就有四人,可知在东宫府官属的任命上,
李世民是提过建议或做过工作的。武德四年,
李世民即皇帝位,九月初“置弘文馆于殿侧,精选天下文学之士
虞世南、
褚亮,
姚思廉、
欧阳询、
蔡允恭、萧德言等,以本官兼学士,令更日宿直,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讲论前言往行,商榷政事,或至夜分乃罢。”随后,
盖文达、
许敬宗也相继兼任弘文馆学士。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弘文馆学士的任命权全在
李世民手中,故八人中,原文学馆学士就占了六个席位;二是从时间上看,八月即位,九月初就置馆招人,时间上之紧急透露出心情上的迫切。由此可见,
李世民即皇帝位后对“十八学士”仍然十分器重。
从
天策府到东宫府,从东宫府到弘文馆,“十八学士”中的大部分人都追随
李世民。
李世民对他们也是恩宠有加,他们在世时,他关心他们生活,给予丰厚的赏赐;他们病了,他亲自去看望,或派人送药;他们去世了,他为之料理后事,还经常在梦中见到他们。如
薛收“寝疾,王(
李世民)遣使临问,相望于道,命舆疾至府,亲举袂抚之,论述平生,感慨涕泗”。
杜如晦病重时,
李世民“亲至其家,抚之梗塞”,及其去世时,“帝哭为恸”,后“每得佳物,辄思如晦,遣使赐其家。久之,谓及如晦,必流涕”。
房玄龄病危时,
李世民“命凿苑垣以便候问,亲握手与决”。对于
于志宁,“上尝宴近臣,问:志宁安在?有司奏:敕召三品,志宁品第四。帝悟,特诏预宴,因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
黎阳县公。”
虞世南作为
李世民的诗友和政治顾问,他们的关系更是亲密。
李世民多次对人说:“世南于我犹一体。”
虞世南死后,
李世民还多次梦见他。另外,在
李世民之前去世的
孔颖达、
虞世南、
姚思廉、
房玄龄、
薛收、
褚亮都得到了陪葬昭陵的厚遇。
李世民为何对“十八学士”如此器重和恩宠?他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在李世民的政治生涯中到底有何贡献?
历史评价
“十八学士”是一群博览古今、明达政事、善于文辞的文人。入唐前,其中的大部分人就已经是名重四方、誉倾一时的知名人物了。根据他们的特长,约可分为三类:一,以文学著称于世的,有
虞世南、
蔡允恭、
褚亮、
薛收、
薛元敬、
许敬宗等人。如
虞世南,与其兄虞世基受学于顾野王,文章婉缛,深得徐陵赏识,“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
褚亮“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语,异之。后主召见,使赋诗,江总诸词人在席,皆服其工”。
薛元敬“与(薛)收及收族兄德音齐名,世称河东三凤”。二,以学术名重一时的,有
孔颖达、
陆德明、
盖文达、
颜相时、
姚思廉、
李守素等人。如
孔颖达,“炀帝召天下儒生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议论,颖达为冠,而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刺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其学高如此。关于
陆德明,据说王世充欲以“
陆德明为汉王师,令玄恕就其家行束修礼,德明耻之,服巴豆散,卧称病,玄恕入跪床下,对之遗利,竞不与语”。
盖文达“博涉前载,尤明《春秋》三家,与宗人文懿同以儒学称,时号‘二盖’。
姚思廉是陈吏部尚书姚察之子,精于《汉书》,以史学名家。
李守素是姓氏学专家,世号“行谱”。
颜相时是颜师古之弟,以儒学名世。三是
房玄龄、
杜如晦、
李玄道、
苏世长、
于志宁、
苏勖等人,各以其长擅名一时。如房、杜二人,少时皆以聪敏博学、好谈文史著称,都深得隋吏部尚书高孝基的器重。高孝基评
房玄龄说:“仆阅人多矣,未见如此郎者。必成伟器,但恨不睹其耸壑凌霄耳。”说
杜如晦“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
李玄道是山东冠族,以“识量”著称。
苏世长擅应对,
于志宁“有名于时”,二人皆深得高祖李渊之礼遇。入唐前,“十八学士”中的大部分人已是誉倾一时的知名人物。入唐后,他们追随
李世民,各以其力,为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文化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政治的统一和稳定方面
首先,在国家政治的统一和稳定方面。在唐初统一全国的几次大战役中,“十八学士”中的
房玄龄、
杜如晦功勋卓著。学者或称魏征是太宗群臣中最杰出的人物,其实,魏征一直是以一位不屈不挠的道德家和谏诤者见称的,太宗群臣中的实干家是
房玄龄和
杜如晦。他们在战争期间为太宗“收取人物”,荐举将才,分别以“善谋”和“能断”帮助太宗打天下,尔后又直接策划
玄武门事变,帮助太宗取太子位。可以说,房、杜不仅是实干家,也是太宗的心腹。唐朝之建立和太宗之继位,皆与二人直接相关。除房、杜外,最得太宗之信任者要算
虞世南,他是太宗身边最重要的秘书侍从,他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词和书翰,曾被太宗称为“五绝”,称许他为“当代名臣,人伦准臣”。另外,
薛收、
许敬宗、
薛元敬曾专掌军府书檄和朝廷诰令,深得太宗之赏识。
褚亮在战争期间,“尝预秘谋,有裨补之益”。就是浅学、嗜酒、简率无威仪的
苏世长,在贞观年间,出使突厥,“与颉利争礼,不屈,拒却赂遗”,也为大唐王朝赢得了荣誉。
文化建设方面
其次,在文化建设方面。太宗贞观年间的文化建设工作基本上是由“十八学士”完成的。如在儒学研究上,“十八学士”中的
孔颖达、陆德明、
颜相时、
盖文达,最为杰出。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名重一时,泽及后世。
盖文达是当时著名的《春秋》学者。
颜相时与其兄颜师古齐名,以儒学名世。其时人才济济,成果丰硕,非他世可比,故范祖禹说:“唐之儒学,惟贞观、开元为盛。”在史学方面,唐初史学兴盛,唐太宗又尤重史之鉴戒作用,故于贞观三年(629年)设史馆,由
房玄龄主持编写前六代史。“十八学士”中的姚思廉、蔡允恭、
许敬宗有史著传世。在文学创作上,“十八学士”中的大部分人皆有诗、文传世,其中影响最大者是
许敬宗、
虞世南。如
虞世南,据现存史料记载,他是唐代较早反对宫体诗的作家,“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联试卿耳。”这对革新初唐文风当是起过一定作用的。
辅佐太子的工作方面
第三,在辅佐太子的工作方面。封建统治者为了世传天下,希望太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因而多选择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之人担任东宫僚属。“十八学士”中除
李玄道、
李守素、
盖文达、
苏世长、
薛收、
颜相时六人,其他十二人都曾先后在太子世民、承乾、李治的东宫中做过僚属,其中
于志宁、
孔颖达、
房玄龄等人因辅佐有功,而多次得到唐太宗的奖赏。而
于志宁又是其中以辅佐太子闻名的,综其一生,皆在从事辅佐太子的工作。他多次上疏切谏,惹怒了太子,以致太子承乾曾两次派人刺杀他。唐太宗对他甚为倚重,曾对他说:“今太子幼,卿当辅以正道,无使邪僻启其心,勉之,官赏可不次得也。”
“十八学士”帮助
唐太宗打天下、治国家。太宗即位后,又以他们去辅佐太子。他即位不久,即立长子承乾为太子,然承乾在诸多方面有失规矩,太宗便有废承乾立
李泰的想法。贞观十年(636年)二月,“以
越王泰为魏王,泰不之官,以
金紫光禄大夫张亮行都督事。上以泰好文学,礼接士大夫,特命于其府别置文学馆,听自引召学士”。胡三省注云:“为泰图东宫
张本。”胡氏此注极为精审,因为
唐太宗本人就是依靠
天策府文学馆的“十八学士”打天下、入东宫、治国家的,因而他也希望
李泰走这条道路。
李泰最终没有成功,并不是这条路有问题,而是遇到了以
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胡汉集团的阻碍。这里,牵涉到南北文化的冲突问题。“十八学士”是一个南北文化代表的集合体,
唐太宗招览“十八学士”,并与之朝夕相处,体现了唐太宗兼容南北的胸襟。故《旧唐书?太子承乾传》载:“高祖呼太宗小名谓斐寂等: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读书为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胡三省《资治通鉴》“武德四年”注云:“
唐太宗以
武定祸乱,出入行间,与之俱者,皆西北骁武之士,至天下既定,精选弘文馆学士,日夕与议论商榷者,皆东南儒生也。”太宗深知统一帝国的文化建设须兼容南北,“好文学”的李泰正有此种兼容胸襟,而承乾素无学术,质近顽鲁,难当此任。此太宗命
李泰“于其府别置文学馆,听自引召学士”之本意所在。
“十八学士”在唐初的贡献,主要有如上三点,而这三点正是
唐太宗立国、治国之根本。可以说,“十八学士”是
唐太宗平天下、入东宫、治国家的重要助手。故
柳冕《与权侍郎书》说:“昔唐虞之盛也,十六族而已;周之兴也,十贤而已;汉之王也,三杰而已;太宗之盛也,十八学士而已。岂多乎载?”元稹《教本书》亦说:“洎我太宗文皇帝之在藩邸,以至于为太子也,选知道德得十八人与之游习。即位之后,虽游宴饮食之间,若十八人者,实在其中。上失无不言,下情无不达,不四三年而名高盛古,岂一二日而致是乎?游习之渐之。”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亦云:“唐兴之时,特开馆殿,以待贤俊,得学士十八人,声满天下,此文皇帝养将相之才,以论道经邦而成大化也。”贞观之治,“十八学士”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唐初政治舞台上,“十八学士”是一个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人集团。唐代史家蒋父著《秦府十八学士》一书,以记载其事迹。后人也模仿
唐太宗,重建“十八学士”集团,如武则天时,“
北门学士”多参预机密,议论政事,“
张易之、昌宗尝命画工图写武三思及纳言
李峤、
凤阁侍郎苏味道、
夏官侍郎
李迥秀、
麟台少监
王绍宗等十八形象,号为《高士图》。”唐玄宗时,
集贤院也有“十八学士”,玄宗模仿太宗,命画工画《开元十八学士图》,并亲自撰写赞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太宗“十八学士”开启了学士参政之先例。六朝时虽有各类学士名目,但那时的学士地位不高,仅从事文字工作。太宗“十八学士”始介入政治;武则天时的“
北门学士”参掌机密,分宰相之权;唐代中后期,翰林学士居宰相之次、列百官之上,有“
内相”之称。据此可知,太宗“十八学士”对唐代政治之影响,的确是非常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