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贝熊系列丛书》是2004年1月1日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斯坦·博丹。该书主要讲述了贝贝熊一家的故事,用教育方式是不动声色的身教、不讲太绝对的道理,用暗示的、幽默的、正面鼓励的、换位思考的、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
贝贝熊系列丛书最早是美国
兰登书屋出版的一套少儿读物,适合3-9岁的孩子听或读。从四十年代至今的半个多世纪当中,这套丛书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诞生新的内容,不断出版新的品种,它一直行销欧美国家,销量达2.4亿,深受每个家庭的欢迎,得到了孩子和家长们共同的青睐。此次用汉语翻译出版在中国大陆还是首次。
斯坦和简均于1923年出生在美国
费城。十八岁时,两人在
费城艺术学院学习时相遇,并于1946年4月13日结婚。在服役的几年中,斯坦为一家部队报纸画卡通漫画,并从此开始了写作和绘画生涯。斯坦和简一起开始创作了一套成人喜剧家庭大观,并从1956年开始在《好管家》杂志上刊登直至1990年。 随着《家庭大观》漫画集以及其他几本成人幽默漫画图书的成功,斯坦和简夫妇俩感到更愿意做儿童画书。他们的两个儿子麦克尔和里奥非常喜欢苏埃斯博士这套书,而这套丛书的作者也邀请夫妇俩为他的丛书写故事并画插图,结果,于1962年,夫妇俩的“贝贝熊系列丛书”的第一本《蜂蜜大搜寻》诞生了。 这本书立即大获成功。自此,夫妇俩共创作了250本贝贝熊故事画书。据作者称,之所以选“熊”作为主角是“因为他们能站立,穿着衣服也很漂亮,画起来很有乐趣。” 迄今为止,贝贝熊系列丛书已经发行了2.4亿册。其中,有35本一直位居《出版周刊》中最畅销的250种图书之中,有15本被列为最畅销儿童书,从而使“贝贝熊系列丛书”成了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系列儿童作品。这些数字肯定还要继续增长——因为每年都有10本新的“贝贝熊系列丛书”面市,在“贝贝熊系列丛书”中长大的几代人又都有了他们自己的孩子。
中国近几年经济上发展飞速,物质水平提高很快,而相应的人们精神层面的建设就显得有所滞后,普遍国民素质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作为具有这样国情的一个孩子大国,一个独生子女的大国,对孩子的道德教育、
行为教育、习惯培养、心灵塑造等等都成为了学校和家庭最感棘手的问题。在城市里,每个家庭基本都能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学校里的老师也能保证完成对孩子的基础教育;但如何在日常行为和整体素质方面有效地引导和管理孩子,让他们的素养从小跟得上心智的增长,在逐渐长大变聪明的过程中,渐渐成为会自理的、有道德的、有良好习惯、精神文明的人,在这方面家长和老师往往显得无法可效、束手无策;因为传统的说教已经不能被孩子接受了。
故事围绕贝贝熊一家展开,这个家庭由熊爸爸、熊妈妈和一双儿女组成,就象我们很多普通的家庭。这个家庭和睦友爱,但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也存在很多无法避免的问题。比如熊哥哥和熊妹妹啃指甲、怕黑、作噩梦、懒惰、不愿完成作业、乱花钱、见啥要啥、迷恋电视、不会与他人相处、爱吃零食、爱逞能等等。当父母发现了这些问题时,总是努力试图了解孩子们的感受,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引导,所有的教育都从点滴小事做起。如小熊妹妹对遇到的所有陌生人都不防备,都有着最天真的信赖,这是令家长对小女孩最担忧的事。书中的熊爸爸刚开始用报纸上孩子被拐骗的报道教育她,可熊妹妹从此就不再喜欢去公共场所,见到陌生人都一律害怕,变得成天不快乐;熊妈妈买来苹果又给她讲了一个道理:外表看起来干瘪的苹果不一定就是坏的,而又红又漂亮的那个,心里可能已经长了虫。这个形象的比喻使小妹妹高兴地知道了不和陌生人说话并不等于陌生人都是坏人的道理。”当孩子被噩梦惊醒而感到恐惧时,父母会亲吻孩子,让他说出梦的内容,帮他分析白天的经历怎样扭曲地出现在噩梦中,以消除孩子的紧张感。熊妈妈面对撒谎的孩子,并不简单斥责,她会说:“信任一旦打碎就再粘不起来了。等等等等。熊爸爸和熊妈妈对孩子的爱渗透在每一个细节里,但读者却看不到丝毫溺爱的痕迹。
《贝贝熊》一家灌输给读者的教育方式是不动声色的身教、不讲太绝对的道理,用暗示的、幽默的、正面鼓励的、换位思考的、
润物无声的方法,这些方式中蕴藏着教育的智慧和人类的爱心。
书中除了教你解决这些困扰孩子们的问题,还有许多针对成人的
真实写照,让人读了好象看到自己,不禁
哑然失笑:比如熊爸爸不让孩子们说粗话,可自己着急的时候却一句句冒出来;不让孩子乱吃零食,自己看见却忍不住吃个不停;带孩子去检查身体,可声称自己从不生病用不着检查身体,而最后却躺在了病床上……这些现象提醒我们,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需要自我教育。所以我们给这套书的读者的建议是: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家长和子女共同成长。
《贝贝熊》的故事,源于作者自己一家和生活经历和对日常生活的细微观察,篇篇洋溢着浓郁的亲情,充满了人文关怀。在我们当今这个启蒙教育、
行为教育、素质教育呼声愈来愈高的时代,层出不穷的方法论和各种潮流挑战着家长们接受的极限,而贝贝熊一家将带给我们一种以人为本、崇尚平等的行为教育理念和轻松自由的精神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