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特类(fibrates)又称苯氧酸类(fibric acid),是一类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氯贝丁酯(clofibrate)又名安妥明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贝特类衍生物,降脂作用明显,但不良反应多而严重。新开发的的苯酸类药如:吉非贝齐,苯扎贝特、非诺贝特、环丙贝特等,作用强,毒性低。
药理作用
贝特类能明显降低血浆VLDL,并因而降低TG,伴有LDL水平的中度降低(降低10%左右),一定程度的增加HDL水平。实验证实吉非贝齐可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相比能使中年男性的冠心病发生率减少约1/3,但不改善总的生存率。
作用机制
贝特类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它们激活LPL有关,从而使CM和VLDL中的TG水解增加,进而释放脂肪酸在脂肪中储存,或在横纹肌中代谢。它们也减少肝脏中VLDL的产生并增加肝脏的LDL的摄取。
近年来证实贝特类通过作用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的受体(PPARs)而发挥降脂作用,该受体家族已鉴定出α、β/δ、γ三中亚型。PPARα增高HDL ,降低TG;PPARγ降低TG,改善胰岛素抵抗;PPARδ可能增高HDL,降低TG,改善胰岛素抵抗。
其中PPARα是第一个经鉴定的PPARs家族成员,主要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表达,在肾、心脏、骨骼肌也有少量表达。贝特类是PPARα的配体,通过PPARα是的介导激活脂肪酸氧化、增加LPL的合成,减少apcoC-Ⅱ的表达,进而提高HDL-C的水平。而格列酮类是PPARγ的高亲和性配体,已广泛地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PPARs已经成为调节与代谢综合征有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八点,针对改八点的药物开发非常活跃。
除了对脂蛋白的作用外,贝特类药物还可以减少血浆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提高葡萄糖耐量,通过抑制转录因子NF-B的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的炎症。
此外,本药也具有抗凝血和降低血浆黏度、加强纤维蛋白溶解过长等作用。这些与降脂作用无关的作用也有益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体内过程
本类药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2-4小时即达血药浓度高峰,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2%-96%。半衰期不完全相同,吉非贝齐黄染苯扎贝特为1-2小时,非诺贝特为20小时,环丙贝特为17-42小时。大部分以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形式从尿排出。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混合型血脂障碍(如血浆TG和胆固醇升高)及低HDL和高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风险的患者(常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或以TG或VLDV升高为主的原发性高脂血症,如于Ⅱb、Ⅲ、Ⅳ型高血脂症,但对家族性高乳糜颗粒血症、LDL升高患者无效。一般血清TG水平(2.26-5.65)mmol/L时,可应用贝特类药物,若血清TG水平升高在(1.70-2.25)mmol/L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饮食控制,减轻体重、减少饮酒等)。
不良反应
肌炎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则可能非常严重,可以导致横纹肌溶解症,引起肌红蛋白尿症和肾衰竭,尤见于已有肾损伤的患者及容易患高甘油三脂血症的酒精中毒患者。由于他汀类偶尔也能造成横纹肌溶解,故一般不建议将本类药物与他汀类合用。
此外,贝特类可导致腹痛、腹泻、恶心等胃肠道反应,多数耐受性良好。少数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可见轻度一过性肝脏转氨酶升高,用药早期应监测肝功能。
由于氯苯丁酯有导致胆结石的作用,故它的使用应限定在已实施了胆囊切除术患者。
肝或肾功能不良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和胆石症禁用,小儿慎用。
本药与口服抗凝血药合用,应适当减少抗凝血药的剂量。
尚无他汀类药物明显改善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