貊,汉语二级字,读作貊(mò),古代汉族对东北方
少数民族的一种称呼;古书上说的一种野兽;貊也通“寞”,意为寂寞。
东北民族——貊,
先秦时期北方民族。貊字古多作“貉”,往往与“胡”连称“胡貊”,泛指貊和北方民族。《
山海经》有貊国,近燕。《
周礼》有“九貉”。可见其族类之多。
西周时,貊为北国之一,
(5)貊,是汉语汉字,读音:mò,古代汉族称对东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称,古书上说的一种野兽。貊也通“寞”,意为寂寞。貊,也是姓氏,貊姓为台湾罕见姓氏之一。大陆也有此姓氏,分布在河南郸城,新疆等地区。
《
广韵》《
集韵》《
韵会》《正韵》𠀤莫白切,音陌。本作貉。或作貊。《书·武成》
华夏蛮貊。《诗·大雅》其追其貊。《传》追、貊,国名。
又兽名。《後汉·西南夷传》
哀牢夷,出貊兽。《注》《
南中八郡志》曰:貊大如驴,状颇似熊,多力,食铁,所触无不拉。《
广志》曰:貊色苍白,其皮温煖。
又《
韵补》叶末各切。《张载·七命》华裔之奚,流荒之貊。语不传于輶轩,地不被乎正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