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蛙
蛙科蛙属动物
豹蛙,蛙科(Ranidae, 即赤蛙科),学名为Rana pipiens。豹蛙原产智利,又名“达尔文的青蛙”,现产于北美洲,常用于教学或作实验材料,由于身上的斑点花纹非常象豹子,因而得名。在1978年之前一直较为常见,1978年之后淡出公众视线,现在可能已经灭绝。在动物保护意识日益加强的今天,豹蛙也加入到灭绝动物的行列了。
简介
形态特征
豹蛙体长5~13公分(2~5吋),灰色、绿色或褐色,纵长的背脊颜色略淡。背部有深
色斑点,斑点边缘颜色稍淡。叫声由喉部发出的鼾声和呼噜声组成。外貌与其亲缘种类南方豹蛙(R. utricularia)、平原豹蛙(R. blairi)、里奥格兰德豹蛙(R. berlandieri)及美洲狗鱼蛙(R. palustris)相似。
从加拿大西北部的艾伯塔省到美国内华达州的南部,曾广泛分布着一种奇特的蛙类──豹蛙。豹蛙的体长在0.05~0.13 m,美国品种呈绿色,加拿大种呈褐色,身上长着黑色斑点,通常黑色的斑点外围环绕着一条白色的纹线,由于身上的斑点花纹非常象豹子,因而得名。
生活习性
豹蛙生活于沼泽地、低草地及池塘,常远离水域。豹蛙的蝌蚪吃水藻和其他水生植物,有时也吃死蝌蚪或其他更小的无脊椎动物。成年豹蛙吃它们能够捕捉到的东西,包括昆虫、无脊椎动物或小的脊椎动物,如老鼠和鱼。豹蛙的适应性非常强,食物来源也比较充足。豹蛙生活在森林地面的树叶上,其亲代抚育方式与众不同——雄蛙将洞穴中的受精卵放进自己的声囊,8天之后孵化出蝌蚪。当感觉到新孵化的蝌蚪在声囊中扭动时,雄蛙便把它们放入溪流中,让它们“自谋生路”。在溪流中,它们将完成从小蝌蚪到青蛙的蜕变。
主要价值
英国班斯大学和美国阿尔发赛尔公司的研究人员从豹蛙的卵细胞中发现了一种可以识别和杀死脑肿瘤的细胞分子。这种分子有可能为全球脑瘤患者开出第一个治疗药方。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分子生物学》杂志上。
这种被称为两栖酶的分子是从豹蛙卵细胞中分离出来的。豹蛙酶又称抗瘤酶P30蛋白等,属于核糖核酸酶A超家族成员。它的核糖核酸酶活性低,细胞毒性较强,对体内多种肿瘤有很强的的杀伤作用。豹蛙酶可以识别包裹着肿瘤细胞的糖衣,并黏附在其表面,然后侵入肿瘤细胞内部,使其RNA失去活性,从而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尽管这种酶可以用来对付多种癌细胞,但它最有希望被用来治疗脑肿瘤,因为它在寻找和摧毁脑肿瘤细胞方面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两栖酶实际上是一种核糖核酸酶,在试验室中很容易合成。核糖核酸酶普遍存在于自然环境和人体中,他们通过讲解细胞内的核糖核酸而杀死细胞负责整理RNA中那些自由漂移的部分,它是通过黏附到分子上并把那些自由漂移的部分切成更小碎片的方法来完成这项任务的。在细胞中那些需要RNA发挥关键作用的地方,抑制剂分子将阻止核糖核酸酶工作。但由于两栖酶是一种两栖动物的核糖核酸酶,它可以避开哺乳动物的抑制剂分子,攻击癌细胞。作为治疗手段,两栖酶最有可能被注射到需要治疗的部位。由于它只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因此对其它细胞不会有副作用。
灭绝原因
其一,豹蛙的栖息地干旱少雨,只有春季降水才多一点,水资源非常宝贵,人类为了饮用和浇灌,想方设法保护春季雨水。由于人为地改变了雨水的聚集和储存,在很大程度上使豹蛙失去了繁殖的基本条件。
其二,当地居民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利益,在豹蛙的栖息地引进了牛蛙和鲑,但它们恰恰是豹蛙的天敌。它们不但吃豹蛙的卵,甚至也吃成年的豹蛙。1960年中期,豹蛙的数量开始急剧减少。1979年以后,豹蛙就非常罕见了。终于有一天,豹蛙忽然神秘的从人类的眼皮下消失了。豹蛙是北美洲在现代灭绝的惟一蛙类。
参考资料
神秘失踪的美丽豹蛙.中国知网.2009-10-15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0 14:06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