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豫西
1947年陈赓指挥的战争
“挺进豫西”是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意义行动。1947年7月底,中央正式提出“直出大别山”决策的同时,为了保证计划的实施,毛泽东做出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周密部署,即在刘邓大军主力直趋大别山以外,由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为左后一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由陈赓、谢富治率领两个纵队为右后一军挺进豫西,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掎角。
背景
7月中下旬,为策应西北野战军作战和协助刘邓大军经略中原,中央军委于7月19日决定“将陈谢纵队使用方向改为渡河南进,首先攻占潼洛郑段(指潼关、洛阳至郑州的铁路,即陇海铁路的一段)歼灭该区敌人,并调动胡军相机歼灭之。尔后向豫西、陕南.鄂北进击,创建鄂豫陕边区根据地,作为夺取大西北之一翼,”并决定由第4、第9纵队和第38军组成一个集团(史称陈谢集团),由陈赓谢富治统一指挥,执行挺进豫西的任务。7月22日,中央军委又指示陈谢集团务于8月20日前作好出击豫西的准备。
过程
8月12日,陈谢率第4、第9纵队和第38军、太岳军区第22旅共8万余人及民工3万余人,向南开进,20日前,均抵达黄河北岸邵源、平陆等预定渡河位置。
在当时,国民党军在豫西的兵力薄弱,这种态势,对陈谢集团南渡是比较有利的。
陈谢集团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报经中央军委于21日批准,分为左右两个纵队于22日夜和23日棉晓实施强渡黄河。第4级队4个旅为左纵队于23日晨5时许由曲、济源的官阳至青河口和大教至马湾实施强渡:第38军和第22旅为右纵队,于22日20时从茅津渡以东强渡。第9纵队为第2梯队,尾第4纵队之后于24日由官阳李家沟(曲以东)渡河。尽管河水满急,两岸多为陡壁,且有国民党军的坚固河防工事,但由于准备较充分,有群众的支援,且采取偷渡和强渡等相结合的手段,一举突破黄河天险。过河后,各部向陇海路攻击前进。左级队以2个旅攻击至横水增援的整编第15师第199团。未果后,即以一部监视,移主力3个旅奔装洛阳,攻击新安、海池、铁门等城镇。右纵队攻克会兴镇、张茅镇、观音堂,炸毁会兴镇铁路大桥,截断了陕县同洛阳间的联系。
陈谢集团在潼关洛阳间的凌厉攻势, 给西安造成直接威协,国民党军遂急调大别山的整编第65师和晋南运城的整编第10师第83旅和第84旅一部、驻榆林的第28旅等部空运西安,共集中约10个半旅的兵力布防于西安、遣关一线,以阻陈谢集团继续西进。在此形势下,陈谢集团如再继续向西作战将是十分不利的。中央军委洞察这一态势后,于9月23日致电陈谢,调整作战策略。陈谢遵循指示,重新部署。10月13日,陈谢集团在潼洛间作战结束。
意义
陈谢集团经过1个多月的连续作战,歼国民党军新编第1、第135、第64旅等部近4万余人,在嵩县、栾川地区建立了豫陕鄂第3军分区,收复新安、渑池、洛宁、宜阳、伊阳、嵩县、陕县、灵宝、乡、卢氏,建立了新安、孟津、洛宁、渑池、陕县、灵宝、卢氏、嵩县、洛南、宜南等12个县政府,3个专员公署,控制了关以东至新安以东约长250里、南北纵深约300里的地区,并在新安、渑池地区建立了太岳第5军分区,在卢氏、灵宝地区建立了豫陕鄂第1军分区,在陕南、洛南、商南建立豫陕鄂第2军分区,使豫陕鄂根据地初具规模。这一胜利,既配合西北野战军粉碎了胡宗南部的进攻,又调动了进攻豫北、大别山的国民党军回援豫西、陕南,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援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战略展开。
轶事典故
1947年7月,毛泽东和周恩来根据全国的形势,决定以四纵、九纵和38军组成一个兵团,挺进豫西配合主力作战。7月19日,陈赓来到小河村,毛泽东对他做了重要指示。他指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搞得敌人手忙脚乱,到处调兵追堵;胡宗南又被牵在陕北,深入绝境,豫西敌军不多,是个空子,师出豫西是有战略意义的。他还给陈赓讲了破釜沉舟的故事,要他们以最大的决心和勇气打出去。最后又问他有什么困难。陈赓回答,部队现在士气很高,兵强马壮,弹药充足,一定可以师出报捷。就是战争迅速展开后,弹药的运送补给可能有时跟不上,到了新区伤员的安顿也可能有困难。但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毛泽东听了笑着说,对嘛!弹药不足,由蒋介石来“补充”你们,伤员安顿靠群众嘛!我们从来是这样办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2 12:01
目录
概述
背景
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