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书院
江西省南昌市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
豫章书院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书院街8号,是江西较大书院之一,曾与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齐名,先后以理学祠、孝廉堂、书院等形式出现。
命名
“豫章”作为词语一说,“豫”字多义,一作“大”解,“豫、章”二字组成一个词,当作“樟树”理解,后引申为栋梁之材,有才能的人。西汉(前202年—8年)初年,筑豫章城,设豫章郡。此后,“豫章”成为闻名郡望。历代著书学派、故里乡贯、书院学校、人物别号,都以“豫章”作名,“豫章”一词承载着江西的历史文化,久享盛誉。南宋豫章学派创始人、朱熹受业恩师李侗之师罗从彦(1072—1135年)在豫章城南进贤门内创建豫章书院聚徒讲学、颂传“理学”,豫章书院以此得名。
历史沿革
宋朝时期
南宋时期,统治者对学校教育给予高度重视,读书人参加科考机会大为提高,使得士人读书的风气空前高涨。民间知识阶层参与教育并推动了民间私学的发展,私塾教育兴起。南宋嘉定年间,在文风大好的社会背景和知识人的推动下,豫章学派创始人罗从彦为聚徒讲学、传播理学、弘扬儒道,于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至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之间在南昌府进贤门内建造了豫章书院。
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明统治者对书院采取的是不支持不禁止的政策,致使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至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的近100年中,豫章书院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嘉靖十七年(1538年),反对派以王守仁在各处书院宣传“心学”动摇了宋元以来朝廷所确立的程朱理学为由(实为王守仁功高震主之嫌)开始了全国性的首毁书院。明万历三年(1575年),因“不许别建书院群聚徒党”等政治原因,豫章书院被迫停办,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过程中作为江右王门活动主要场所的江西成为重灾区。
在江西巡抚凌云翼主持下,豫章书院改名为先贤祠,祭祀宋、元、明江西省内十三郡的十二位理学名贤:罗从彦、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李燔、黄干、张冾[qià]、吴澄、吴与弼、胡居仁、罗伦、张元祯,被称作“豫章二十四先生祠”。万历十年(1582年),继任巡抚潘季训再次拨款修葺[qì]先贤祠,并增祀省内十二位理学名贤:欧阳德、邹守益、罗洪先等,改名为豫章二十四先生祠。
清朝时期
清袭明制,由于几任江西巡抚的出色工作,豫章书院先后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重视。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豫章二十四先生祠改名为理学名贤祠,并在江西巡抚宋犖主持下再增祀历代与江西教育文化有关名贤,包括澹台灭明、范宁、韩愈、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江西巡抚马如龙主持修葺理学名贤祠,恢复豫章书院,与理学名贤祠并存为豫章书院·理学名贤祠,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巡抚白潢即旧址重建书院,右为讲堂、左为祠堂,仍祀先贤名儒,旁列号舍数十间。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康熙赐书“章水文渊”匾额,豫章书院由此名声大振,成为江西书院之典范,进入发展较好时期。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诏令各总督、巡抚于其驻节之地建立省城书院,豫章书院迅速成为史上官办影响最大的省城书院。
清乾隆元年(1736年),清高宗对书院山长及生徒选择作了新的规定,由于他对书院的重视,使豫章书院有所进步;乾隆七年(1742年),江西巡抚陈宏谋制定了豫章书院学约十则:立志向、明义利、立诚敬、敦实行、培仁心、严克治、重师友、立课程、读经史、正文体,并附定仪节十条,此学约标志着豫章书院无论在教学内容或师生选择或管理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已成为省内外有影响的书院;乾隆八年(1743年),江西巡抚陈宏谋在理学名贤祠又增祀宋明著名理学家:程颢、熊直、聂豹。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巡抚郝硕作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葺。修葺斋舍,增高墙垣,豫章书院此时已成为一所规模较大的书院了。豫章书院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及四十年(1774年)均进行过维修或扩建。最盛时期是在乾隆四十年(1774年)以后,平面布局基本沿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布局。
清道光(1821—1850年)及同治(1862—1874年)时期,豫章书院在规模与藏书量方面得到了继续扩展。同治十年(1871年),巡抚刘坤一修葺讲堂、増[zēng]添斋舍,豫章书院在此时期其规模与藏书量方面都得到了继续扩展;光绪七年(1881年),李公白会同潘台等在豫章书院考棚原址创建了全省第一个举人书院,又称孝廉堂,豫章书院进入发展强盛时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江西巡抚(1900年—1902年)李兴锐(1827年—1904年)奉谕旨将豫章书院·孝廉书院改为江西大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又改作“江西省高等学堂”,校舍迁往贡院。
清宣统元年(1909年),改为“江西实业学堂”。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国民江西省政府将江西实业学堂改为江西中等工业学堂。民国二年(1913年),国民政府江西省教育厅将江西中等工业学堂改名为江西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次年,国民政府江西省教育厅将江西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改名为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如物理、机械、化学等,开始进行中西合璧的教育。民国十二年(1923年)国民政府江西省教育厅将江西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恢复为江西省立工业专门学校。民国十七年(1928年)江西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开始附设高中工业科,设置土木、机械、应用化学、采矿冶金四个班,招收初级中学毕业生。
民国十六年(1927年)二月,为纪念孙中山,江西省立工业专门学校与公立江西省政法专门学校、公立江西农业专门学校、江西省立医学专门学校奉令共同组建“中山大学”,改校长制为委员制。同年,江西省立工业专门学校改称为“中山大学工业专门部”。当时的“中山大学”仅存五个月,当年七月又奉令撤销。于是江西省立工业专门学校与其他三校同时恢复原名。
民国二十年(1931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将江西省立工业专门学校改名为江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直属国民政府教育部,成为江西省历史上第一所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现代工科高等学校,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5月22日解放南昌市,结束了806年古代豫章书院至现代江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的漫长历史,南昌解放后根据“江西教育改革方案”合并于南昌大学,原校址为南昌大学工学院,成为江西省第一所工科大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豫章书院先后经历多次更名、改建。
1953年,撤销了南昌大学,院系调整为江西省轻工业学校,并于1954年在其原址创办江西中等工业技术学校。
1958年,根据当时政策,在原址创办“洪都大学”,1963年7月洪都大学在中国“八字方针”的影响下撤销,同时,在原址创办南昌市第十八中学。1973年春,学校恢复名称为南昌市第十八中学,学校进入邓小平主持整顿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期教育时代。
1983年,学校改为南昌市包装职业中学,设有包装、设计、普通美术、包装装潢、包装印制、包装机械、普通电工等六个专业,成为中国第一所初具规模的包装职业中学和江西省中、初级包装人才培养基地。
1984年,在南昌市第十八中学基础上,增设南昌市包装职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南昌市第十八中学·南昌市包装职业中学。
1998年10月,为适应职业教育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原有职业教育基础上,南昌市包装职业中学改为:南昌市艺术职业学校。
2013年,南昌市教育局停办南昌艺术职业学校,复名南昌市第十八中学(完全中学)。豫章书院的发展史为江西培养了一大批具现代科学技术的科技人员,为江西工业建设作了一定的贡献。
建筑格局
豫章书院建筑布局在南宋始建时期至清朝末年变化多次,尤其在清朝经历数次修建后达到鼎盛。清朝时期是豫章书院由沉寂到兴复到极盛和不断完善时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对书院和斋舍多次修葺,书院的建筑布局在此时期有过两次比较大的变化,对豫章书院建筑布局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在豫章书院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此时的豫章书院平面布局比较规整,主要由三个院落组成。中间院落为主要院落,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头门和二门。头门的中间为门厅,两侧各有三间房;二门仅在围墙中砌一单开间门厅。第二部分是主体建筑,主要有文渊堂和丽泽堂,两主体建筑前面两侧均建有三开间的厢房。文渊堂为五开间的讲堂,丽泽堂有两间房间和敞厅。第三部分就是未命名的两个单檐单体建筑,从建筑形式来看为五开间房屋。东侧院落从南向北依次为头门、经堂、理学祠和文昌宫。西侧院落著有建筑依次为头门、二门、白公祠。除文昌宫是重檐歇山顶外,其他都是单檐硬山顶建筑。基本上延续了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时的布局。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此时的豫章书院建筑面积增大,南北进深加长。此时的豫章书院与乾隆十六年(1751年)相比,面积增大了很多,南北进深加长了很多,中轴线上由原来的四进加长到七进,东西宽度由原来的三个院落,加宽到五个院落和两个巷道。东西院落增大了很多,采用了园林布局。建筑体量也发生很大变化,屋顶形式多样,主要有硬山顶、攒尖顶、歇山顶等,有单层和二层单体建筑。其平面布局如下。
中路轴线上从南到北,地势逐渐升高,依次分布着头门、二门、文渊堂、书房、丽泽堂、五间房、藏书阁等七栋主体建筑,中轴线是一条与明间宽度相同的条石路面,连接各主体建筑。头门为三开间,明间为双拼实木大板门,次间为门房。头门之后为一个大院落,东西面各有一座三间三楼牌坊。二门更加高大,正中为三开间宽敞门厅,安装六扇高大木板门。两侧还各有一个三开间的边门。二门之后院落内路面两侧种满花卉和树木,其后为文渊堂,东西两侧各有三开间的厢房。文渊堂共七开间,明间为敞厅、左右次稍间前檐柱之间安装有木栅栏。左右尽间较窄,开有拱形门洞。书房五开间,中间为敞厅,左右为墙体砌筑维护的房间。院子东西侧各有三开间的厢房。其后为丽泽堂、五开间房,此两栋建筑风格基本接近,次间、稍间前立面均有花格木栏杆和门窗装饰。再后就是二层的藏书阁了,藏书阁为三开间重檐歇山顶。藏书阁后面是个小院子,内有一座拱桥和两座亭子。
东西巷道后部(即丽泽堂以后)与中轴线主体建筑融合在一个大的院落内。东巷道内有二道门,其中部为拱形门洞。拱门以前有两个小院子紧邻理学明贤祠布置,内各有一个小开间的建筑,建筑前面为一个长方形小院子,院门均向西开门与巷道内相通。拱门以后紧邻丽泽堂旁边的是一个三进的组合院落,院内建筑体量均较小。三间总面宽相当于丽泽堂次间面宽,此院落是由丽泽堂东侧进入,可能是丽泽堂的一个辅助建筑群。其后为两栋单独三开间小建筑,依靠中轴线一侧布置。西巷道前面较空旷,有一座三开间三楼牌坊,其后是一栋二层的门楼,门楼的前门西侧围墙上开有通入西侧院落的大门。再后为三开间小门厅,最后是三开间小厅,其西侧是一排四开间的卷棚顶西厢房(或长廊)。二层门楼是重檐歇山顶,最后面小厅为单檐歇山顶,建筑规格均较高。
东巷道以东是理学明贤祠,该祠布局已经有改动,为了适应生员学习的需要,增建了很多小厢房(号舍)。该院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布置头门、二门、名贤祠、卷棚长廊(长廊的东侧有一排长形厢房)、三间屋(其左右两侧厢房),其后为三间屋(其左右各三开间厢房),最后为七开间屋。理学名贤祠再东面是一个大院落,该院落内后部分有一组建筑,从名贤祠位置往后依次是头门、二门、三开间小屋(东侧有一排厢房),其后为一个三开间敞厅。
西巷道以西从巷道前部第二个门进入西侧有一组建筑群,该组建筑群为白公祠,由三栋三开间建筑组成,自成院落。白公祠前院西侧院墙有一道门通往西院。西院面积较大,形状不规则。其中有七栋建筑,分别是位于院落前部(西南部位)的攒尖顶六角亭,东南部位的三开间硬山顶小屋、中部靠东面位置有两个三开间歇山顶小屋和两排厢房围成一个小院落。该院子后面靠近后围墙位置有一个三开间歇山顶房子,西北角还有一栋长方形歇山顶敞厅。在西院与西巷道后部之间还有一个长条形院落,该院落面阔较小,进深较长。从南到北依次为南院墙、三开间门厅、讲堂、官厅及书房,最后是一栋五开间的歇山顶装饰精美的议事厅式建筑。
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豫章书院全景图来看,此时书院建筑主要以讲学、修习为主。该类建筑占绝大多数,祭祀功能减退。理学名贤祠和白公祠建筑规模缩小,而且多有改动。
文物遗存
豫章书院旧址在一九五八年成立洪都大学,尚存斋舍几栋,古井一口,各类碑文和花岗岩石条、红石柱基偶尔可见。但因为当时没有保护措施以及修建楼层等原因,特别是历经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豫章书院旧址内的文物、碑刻、建筑消失殆尽。
文化活动
为纪念南昌豫章书院建院885周年,2016年11月,江西省书院研究会、南昌市社会科学届联合会、南昌豫章书院研究会共同主办“江西省书院研究会2016学术年会暨豫章书院建院885周年学术研讨会”。益会专家学者对传统书院的保护与发展,对新创办书院的多元文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化
教师
在豫章书院从始建到兴盛的历史中涌现了大量的名师,例如罗从彦、王阳明、熊飞渭、鲁瑗、陶成等,这些名师在豫章书院大力宣扬学术,推动了豫章书院的发展。
罗从彦(1072—1135年),字仲素,因先祖为江西豫章郡人氏,故学者称豫章先生,南宋南剑州(今福建南平)人。与杨时、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是宋代闽学四贤之一,在闽学发展历程中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著名学者。罗从彦从吴仪、杨时和程颐三位老师那里继承了儒家学说,后在龟山先生杨时的教化下创立了豫章学派。为更好的聚徒讲学、传播理学,罗从彦创立了豫章书院,他是豫章书院的创始人。罗从彦的理学思想易简精微、内涵丰富。他更多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表现出儒学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
鲁瑗,字建玉,号留耕,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曾经担任过主考官和两任国子司业,太常少卿,学界称为西村先生。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为巡抚白潢延请为豫章书院主讲。
文学作品
《豫章丛书》是研究豫章地方思想文化必不可少的文献著作,因其不但有一般丛书的特点,而且更具地域性的特色。世传《豫章丛书》有两部,第一部是由新建人陶福履所刊刻,第二部刊刻人为新昌人胡思敬。光绪年间,陶福履在京任职时事逢家中丧事,故回乡丁忧。百日丁忧期满后,陶福履随即着手刊刻《豫章丛书》。此丛书以经史子集按序排列,其中经部8种、史部5种、子部9种、集部4种,共计26种,分三集48卷。
藏书
豫章书院的藏书丰富。康熙末年巡抚白璜为书院增购《十三经》《二十一史》、唐宋大家文集以及先儒语录。白潢、王思训亲自课考,选择优秀作文刊刻流传。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巡抚明德也为书院购贮书籍。同治八年(1869年),巡抚刘坤一重购《十三经》《二十四史》藏于书院中。
理学
豫章书院的奠基者罗从彦是理学大师朱熹的祖师爷,朱熹的父亲朱松和李侗皆师从罗从彦,而朱熹又遵父命师从李侗。朱熹对罗从彦这位祖师爷赞美有加,他曾说:“龟山(杨时)倡导东南,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学,但仲素先生(罗从彦)一人而已。”朱熹在淳熙年间多次亲临豫章书院讲学,再加上当时宰相、朱熹好友、理学名流赵汝愚等多位重量级人物莅临讲学,对豫章书院的理学文化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促进了豫章书院学术和教学的繁荣昌盛。豫章书院曾于乾隆七年(1742年)由江西巡抚陈宏谋仿照《白鹿洞学规》制订了《豫章书院学约十则》,这就从书院管理制度上确立了理学的地位。自宋元明至清中叶这一时期,理学思想特别是其中程朱一派更是正统思想。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虽然出现了汉学和其他学术思想,但总体上理学占主导地位。
心学
陆九渊与朱熹曾多次前往豫章书院宣扬自己的学术思想,因此在理学和心学的碰撞下豫章书院产生了“君子和而不同”的共存现象,推进了豫章书院心学的发展。明朝时期,王阳明成为心学的最为重要的继承和发展者,为了传播心学,他多次在豫章书院讲学;当时推崇王阳明心学的罗洪先、邹守益相继在豫章书院讲学或任山长,培养了科举盛行背景下的大批有用人才,创造了继南宋后豫章书院心学文化的再次辉煌。
价值意义
豫意书院是研究广州书院建筑很有价值的实体。豫章书院作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中国古代文化教育机构,肩负着学习、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责,其教育思想流传了近千年,体现了它作为古代书院的传统文化影响力。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大师的思想在这里传播,映照后世,古代豫章书院的山长也都是当时的名儒,曾对书院学生的人格的发展产生过重要豫章书院的发展不仅是物态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器,是一所传承八百余年、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古代书院。影响,严谨又自由的教育之风是书院有别于官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豫章书院的文化教育精髓。
旅游信息
门票
免费,具体信息以现场公示为主。
开放时间
08:00—18:00开放。
交通信息
附近的公共交通站点:
地铁3号线—六眼井站(1口),步行888米到达。
230路—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站,步行301米到达。
地铁1号线—八一广场站(5口),步行1.5千米到达。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豫章书院.百度地图.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3:43
目录
概述
命名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