豢龙祠位于董氏祖居董泽里,
董父后裔为弘扬祖德,激励后世,纪念其始祖董父而建。董父,虞人,
黄帝裔孙,擅养龙,许多龙都飞到他的身边,
舜听说此事后,非常高兴,当即赐董父姓豢龙。
董父豢龙的故事在桐乡大地流传已数千年之久矣。
董父,虞时人,
黄帝裔孙。《
左传》晋太史蔡墨曰:昔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甚好龙,能求其嗜欲,饮食之,龙多旧焉。乃扰蓄龙以服事帝舜。帝赐姓董氏,使豢龙,封诸
鬷川。传说龙非甘泉不饮,董父遍寻之,终在鬷川找到甘泉。鬷水东依凤凰垣,西傍峨嵋岺,南通
涑水河,北邻鬷川坡。水域宽旷,泽水浩荡,碧波万倾,一望无际,实属豢龙之佳池。董父使择鬷水之源,鬷坡高阜,结芦而居。从此,鬷水更名为董泽湖,董父居所命为董泽里(即现在的
阜底村),
董泽湖盛产莲藕、蒲苇。《左传》云:“董泽之蒲,可胜既乎?”杜预注:“闻喜东北有鬷川,即董泽也,舜封董父之国矣。”
董父豢龙四千年前,董泽湖畔,莆苇荡漾,四十里鬷川荷花飘香,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董父悠闲自在地驾着一叶扁舟,在湖中钓鱼。其实他并非钓鱼,而是用鱼杆来调教水中蛟龙。鱼杆所到之处,一片喧哗,几十条龙跃出水面在空中翻腾,一时间银光四射,浪花飞溅,岸边引来一群看热闹的人。龙受到惊吓,潜入湖底再也不肯出来。是夜,月光如水,繁星满天,湖面一片宁静。董父独坐湖边陷入沉思:他盼着水中的蛟龙快快长大。 湖边一日,世上千年,转眼二十个春秋过去了。湖中的龙渐渐长大,它们已经不满足这片湖泊,开始向往头顶的蓝天,它们一次次跃出水面,就是为了飞向天空。董父知道,蛟龙腾飞的那一刻已经来到了,便请来舜帝和朝中大臣一同观看,只见董父的鱼杆在水中轻轻一点,两条几十米长的大龙披着黄色的鳞甲跃出水面,如彩练般在空中飞舞盘旋,接着,所有龙都腾空而起,飞向云霄……巨龙腾飞乃祥瑞之兆,预示着国泰民安。回到朝中,舜帝招众臣商议:决定以龙作为民族的图腾。董父因豢龙有功,舜帝便将这一带封为董父之国。
董泽里是董氏家族的发祥地,自舜赐姓董父,迄今已四千余年,世袭繁衍,源远流长。缘于董父豢龙,故董氏家族的堂号有豢龙之说。董父后裔为弘扬祖德,激励后世,在祖居董泽里建有“豢龙祠”一座。祠庙位于村南
观龙阁前,坐北面南,占地面积二亩余。祠内北边建有“圣母殿”,内有董父之女塑像(女及帝妃,俗称娘娘),前有献殿;东侧建有“董父殿”,内有董父塑像;西有董氏碑厅,内有“董氏宗谱碑序”;南有戏台一座,戏台两边有庙门各一个。东门内有廊房三间,放董父轿。庙门外有“
五龙壁”一座。庙对面南堡高阜建有“观龙阁”一座。村西南有龙门桥,驿道旁董父亭一座“内有董父石像一尊”。西城外驿道旁有“虞豢龙董父故里碑”一座,“宋赵丰公故里碑”一座。
随着千年的岁月流逝,董泽湖的沧桑变迁,观龙阁、董父亭、龙门桥、五龙壁,尽毁于兵燹。豢龙祠在土改时被拆除,董父故里碑在杨家园修水库时被取用,赵丰公故里碑被用做了机座(现已找回)。为祭祀董父和开发享用这里的历史人文资源,沿湖各村集资于五代周显德五年(958年)。在东岸(湖村南,仓底北),依董泽故里豢龙祠的格局和规模,创建了董父庙。庙内增建了“钟楼、鼓楼”,减少了“五龙壁”。历时宋、元、明、清,几经修复,庙宇保存完好。
董父神庙的创建,乃沿湖居民的一大盛事,每年三月三至十五在这里逢庙会十余天,这就是闻名三晋的“
清明会”。 庙会期间,来自四邻乡县,河东各地及西安、开封、洛阳、京津等地的大贾商旅、游人骚客云集,背负肩挑、车水马龙、络绎不绝。董泽湖畔,商点似海,叫卖声此起彼伏,游人如潮,欢叫声近呼远应。
还有艺人卖药,揽客声狂滥喊;马戏杂耍,表演声喧嚣嘈杂,好不热闹。每年逢庙会,特邀施名戏班演出四天大戏助兴。庙规约定,白天从董泽里豢龙祠,鼓乐队前导,八抬大轿把董父塑像沿官道(道旁立有石刻:官道丈二),抬至清明会看戏,晚上戏班跟着“董父”返回故里唱戏。这就是董泽湖畔妇孺皆知,有口皆碑的清明会唱大戏的“四天八倒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