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草是菊科豚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豚草茎直立,上部有圆锥状分枝,有棱;下部叶对生,具短叶柄,上部叶互生,无柄,羽状分裂;雄头状花序半球形或卵形,总苞宽半球形或碟形,总苞片全部结合;瘦果倒卵形,无毛,藏于坚硬的总苞中;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形态特征
豚草是菊科豚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20-150厘米;茎直立,上部有圆锥状分枝,有棱,被疏生密糙毛。下部叶对生,具短叶柄,二次羽状分裂,裂片狭小,长圆形至倒披针形,全缘,有明显的中脉,上面深绿色,被细短伏毛或近无毛,背面灰绿色,被密短糙毛;上部叶互生,无柄,羽状分裂。
雄
头状花序半球形或卵形,径4-5毫米,具短梗,下垂,在枝端密集成总状花序。总苞宽半球形或碟形;总苞片全部结合,无肋,边缘具波状圆齿,稍被糙伏毛。花托具刚毛状托片;每个头状花序有10-15个不育的小花;花冠淡黄色,长2毫米,有短管部,上部钟状,有宽裂片;花药卵圆形;花柱不分裂,顶端膨大成画笔状。
雌头状花序无花序梗,在雄头花序下面或在下部叶腋单生,或2-3个密集成团伞状,有1个无被能育的雌花,总苞闭合,具结合的总苞片,倒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4-5毫米,宽约2毫米,顶端有围裹花柱的圆锥状嘴部,在顶部以下有4-6个尖刺,稍被糙毛;花柱2深裂,丝状,伸出总苞的嘴部。
瘦果倒卵形,无毛,藏于坚硬的总苞中。花期8-9月,果期9-10月。
产地生境
豚草原产北美洲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沙漠地区,现已扩散至美洲、亚洲、大洋洲和大西洋众多岛屿,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城市。豚草喜光、短日照、耐干旱、不择土壤、适应性强。在中国长江流域已驯化野生成为路旁杂草。
广布世界大部分地区, 已知分布的国家及地区:
亚洲:缅甸、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日本、中国。
非洲:埃及、毛里求斯;欧洲: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奥地利、瑞典、匈牙利、原苏联。
美洲: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古巴、牙买加、危地马拉、阿根廷、玻利维亚、巴拉圭、秘鲁、智利、巴西。
大洋洲:澳大利亚。
中国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以沈阳、铁岭、丹东、南京、南昌、武汉等市发生严重,形成沈阳——铁岭——丹东、南京——武汉——南昌为发生、传播、蔓延中心。
生长习性
豚草再生力极强。茎、节、枝、根都可长出不定根,扦插压条后能形成新的植株,经铲除、切割后剩下的地上残余部分,仍可迅速地重发新枝。生育期参差不齐,交错重叠。出苗期从3月中下旬开始一直可延续到11月下旬,历时7个月之久;早、晚熟型豚草生育期相差1个多月。这都是造成生育期不整齐,交错重叠的直接原因。
喜湿怕旱。豚草是浅根系植物,不能吸取土壤深层的水分,深秋旱季普遍出现萎蔫枯凋现象,而长在潮湿处的豚草生长繁茂。抗寒性较强。成株豚草能度过零下3-5℃的寒冬,成为越年生豚草。生长密集成片。由于豚草果实一般散落在植株四周1-1.5m半径的地上,连年如此,便形成密集成片生长的群体。
苗期。豚草种子(果实)的发芽率为91.49%,以入土0.3-1cm的种子出苗率最高、最好、最快,5cm以上的不能出苗。四对真叶以下的苗易受冻害,四对真叶以上的苗抗寒性较强。苗期有明显的向阳性。
分枝期。此期实际上是枝、叶形成时期,以株高(纵向)生长为主,当株高生长趋于停滞时,枝叶的形成也就结束了。从4月下旬至7月下旬末,共100多天。其生长规律是“两头慢,中间快”,株高的日增长量:前期为0.08-0.44cm, 中期在0.9-1.35cm,后期是0.24-0.18cm,株高的增长量是株冠增长量的4.5-5.1倍。
花期。雄花为65-70天,雌花为50-55天。这个时期是以株冠(横向)生长为主,从7月31日至9月30日,株冠的增长速度是株高的5.5-5.8倍。同时,茎、枝也随着迅速增粗、枝条伸长,花器成熟加快。
花形成的规律是:由上而下, 由外向内,逐级逐层地形成,晴天每隔二、三天形成一个层次,阴雨天间隔期延长,转晴后间隔期缩短一、二天,层次增多2层,以加速花的形成。
开花习性:
雄花有隔日开花的习性,开花的时间在每日的6-10时,7-11时散发花粉和授粉,11时后闭花。若遇阴雨天气就不开花,转晴后可接连开花2-3天后,又恢复隔日开花习性。每个雄花序每次只开2-5朵小花,共开2-4次。雄花阴雨天不开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空气中的湿度大的缘故,所以,在晴天的清晨对雄花喷水或在水中浸泡一下,可完全抑制雄花在当天开花散发花粉。
果实成热期。果实大量成熟的时间是在10月上、中旬,成熟期为20天左右。其果实成熟规律与花的形成规律一样,由上而下,由外而内的顺序。
豚草的结籽量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但一般单株结籽量为800-1200粒,多达1.5-3万粒,少的在500粒以下。每簇雌花中,一级分枝上每簇一般结籽4-6粒,二级分枝上和叶腋中每簇结籽2-4粒,少的只有l粒。同时,在试验中发现,北向、东向、东北方向每个枝条上的结籽量分别比南向、西向、西南方向上枝条的结籽量多13.4、13、13.2粒,要增加25-30%的结籽量。
繁殖方法
豚草繁殖方式主要是种子繁殖。
主要价值
豚草可作为土壤修复工具种,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
物种危害
豚草被列为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第一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其产生的花粉是人类花粉过敏症的主要致病源。豚草的茎和叶释放的化感物质对禾本科、豆科、菊科植物有抑制作用,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竞争力和生态可塑性,破坏本土生物多样性,造成农业减产。
破坏生态
侵入裸地后一年即可成为优势种。由于其极强的生命力,可以遮盖和压抑土生植物,造成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农业减产,消耗土地中的水分和营养,造成农业损失惨重;豚草的蔓延蚕食了大片土地,造成农作物撂荒,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威胁。
豚草的潜在危害相当严重,尤其是在粗放型农业耕作区域。豚草能混杂所有旱地作物,特别是玉米、大豆、向日葵、大麻、洋麻等中耕作物和禾谷类作物,能导致作物大面积草荒,以致绝收。它能很快形成单种优势群落,导致原有植物群落的衰退和消亡。据试验表明,在1平方米的玉米地中,只要有30到50株豚草苗,玉米将减产3到4成;当豚草数量增加到50到100株苗时,玉米几乎颗粒无收。
花粉过敏
豚草对人体的直接危害是开花后散发出的花粉。该草的花粉中含有水溶性蛋白,与人接触后可迅速释放,引起过敏性变态反应,它是秋季花粉过敏症的主要致病原,易导致有害健康的“枯草热症”。病轻引起咳嗽、哮喘;严重情况,可引起肺气肿,而且感染以后会年年复发,且一年比一年加重。因此,专家提醒:开花的三裂叶豚草千万别碰。三裂叶豚草对农业的危害也很大。由于豚草有强大的根系和巨大的地上营养体,长势凶猛,与作物争水争肥,它释放出多种物质对栽培作物及野生植物,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迅速压倒本地一年生植物。
豚草花粉是引起人体一系列过敏性变态症状——枯草热的主要病原。空气中豚草
花粉粒的密度每立方米达到40-50粒,人群就能感染枯草热(秋季花粉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眼、耳、鼻奇痒、阵发性喷嚏、流鼻涕、头痛和疲劳;有的胸闷、憋气、咳嗽、呼吸困难。年久失治的还可并发肺气肿、肺心病,痛苦万状,甚至死亡。豚草植株和花粉还可使某些人患过过敏性皮炎,全身起“风疱”。
在美国每年豚草患病者达1460万人。加拿大也有80万人。前苏联克拉斯诺尔达地区,在豚草花期约有七分之一的人因患豚草病无法劳动。因此,将豚草定为国际检疫杂草、公害杂草。有关专家告诫,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患花粉过敏的人只有10%多,但如果不趁豚草泛滥之初尽快清除,将来患病人多绝不亚于欧美。
植物现状
蔓延趋势
豚草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境外传入中国东北三省后,这种世界性危害草已经在全国19个省市蔓延,正在大片大片的蚕食土地,造成一些地方农作物撂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专家呼吁加紧防治全球性公害植物豚草刻不容缓。
豚草是直立的一年生草本,容易与野艾草混淆。这种有植物“杀手”之誉的外来植物在中国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频频发现,令人生畏的豚草遍布在这些省市一些交通干线的路旁、渠道、河岸和院落、街道、垃圾堆、宅旁、公园、果园、旱地等处。全国已经形成了沈阳、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五个豚草繁殖传播中心。
传播途径
豚草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据了解,一株发育良好的豚草产籽量可以达到7-10万粒,种子随风飘扬100多公里远,可随人的鞋底、水流、交通工具等四处传播,生物学家曾在野外捕捉的鸟食囔中发现了100多粒豚草籽。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豚草籽落地30至40年仍然具有生命力,无论是荒郊野外还是城区甚至是硬化土壤,豚草都能够生长。
每年的6、7月份是豚草开花期,也是其肆虐的时候。它的雄花序能产生大量致病的花粉,摇曳植株就能看见黄雾般的花粉散落,研究表明,每平方公里豚草可产花粉十几吨,美国每年产生豚草花粉100多万吨。
检疫管控
检疫:中国口岸常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国进口的小麦、大豆中检出豚草种子。因此,凡由国外进口粮食、引种,必须严格检疫,杜绝传入。主要通过
目检:对调运的旱作种子进行抽样检查,每个样品不少于1公斤,按照豚草籽粒特征鉴别,计算混杂率。混有豚草的种子不能播种,应集中处理并销毁,杜绝传播。
产地调查:在豚草出苗和开花,根据豚草的形态和花序特征进行鉴别。
在豚草发生地区,应调换没有豚草混杂的种子播种。
防治方式
机械防除
农田中的豚草可通过
秋耕和春耙进行。秋耕把种子埋入土中10厘米以下,豚草种子就不能萌发。春季当大量出苗时进行春耙,可消灭大部分豚草幼苗。
化学防除
采用常规的化学方法防除。虽短时间内见效快,但不仅耗资巨大,而且无选择的大面积滥用除草剂造成环境污染、残毒和植被退化等一系列不可预测的生态后果。
生物防治
可从北美引进豚草条纹叶甲(Zygogramma suturalis F.),大量繁殖使其蚕食田间的豚草。这种昆虫的特点是:专食性特别强,只吃普通豚草和多年生豚草,且生活史与豚草同步,中国引进后经驯化和安全测试,在释放点防除效果很好,但仍需在广泛的豚草分布区进行安全性及
种群稳定性的深入研究。豚草
卷蛾原产北美,现广泛分布于北半球,该虫的寄主为普通豚草、
三裂叶豚草、
银胶菊及一种苍耳。中国从澳大利亚引进该种,研究结果表明豚草卷娥可在北方安全越冬,野外自然条件下,豚草卷峨易维持较高的种群数量,用于豚草防除效果较好。但7-8月份多雨天气特别是暴雨后卷蛾成虫死亡率很高,且易受
赤眼峰的袭击。
利用真菌防治豚草 在豚草的天敌中,有一些使原草生病的真菌生物,如
白锈菌(Albugo tragopogortis)可以控制豚草的种群规模,田间条件下染病的豚草生物量减少1/10左右,每株种子产量降低95%-100%,种子干粒重从3.16g降为2.28g。
控制方法
(1)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曾利用从北美引进的豚草卷蛾在湖南取得了良好效果,直接使用叶虫也有一定的效果。
(2)苯达松、虎威、克芜综、草甘膦等可有效控制豚草生长。
(3)沈阳农业大学和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合作于1989和1990年在沈大和沈桃高速公路两侧建立了200h㎡的豚草替代控制示范区,所选取的替代植物包括
紫穗槐、沙棘等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取得良好的效果。
豚草可以通过下列的特征鉴别:草本,茎下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叶一至二回羽裂,边缘具小裂片状齿。雄花序总苞碟形,排成总状,雌花序生雄花序下或生上部叶腋。
治理原则
豚草大面积泛滥,对生态环境和人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面对咄咄逼人的入侵态势,专家呼吁,当前加大力度防治豚草刻不容缓。豚草能够在一地迅速形成单种优势群落,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养料和水分,导致原有植物群落的衰退和消亡。
据悉,在20个世纪80年代,江西曾在全省各县区进行除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时只是用化学和人工拔除的方法处理豚草,在强大的繁殖能力和生存适应能力的豚草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前苏联豚草专家柯瓦诺夫曾指出:“中国如不抓紧豚草防治,后果将不可收拾。”
在防治的方法方面,植物也讲究优胜劣汰。在防治的方法上,化学方法见效快,但污染严重,专家建议采用生物法防治豚草。据了解,豚草的生长特点是“见缝插针”,只要有空地就会被它迅速占领。专家建议应结合城市绿化,选用有竞争力强的植物对豚草进行“围追堵截”,占领城市空地,只要在豚草易生区种植生存竞争力比它更强的
洋生姜等经济植物予以防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理方法。
物种管理
2023年1月1日起,被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