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汉族小吃、豆花,全名
豆腐花,又称
豆腐脑或豆冻,是由黄
豆浆凝固后形成的中式食品。不过豆花比豆腐更加嫩软,在岭南通常加入
糖水或黑糖食用。
由来
豆花的由来众说纷纭,但传说与汉
淮南王刘安有关:“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
刘安”,此有《本草纲目》为佐证。
历史
汉武帝时,汉高祖
刘邦的孙儿刘安承袭父亲封为
淮南王。他喜欢招贤纳士,门下食客常有数千人。为了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他们利用淮河流域产盐有卤水做凝固剂的条件发明了豆腐。三国时期,豆腐制作技术传到益州(含今
四川和重庆)后,在江阳县(今泸州市)的金川驿地区(今
富顺县)很受欢迎。因为这里也是一个重要的盐产区,有一口“出盐最多”的富世盐井。同时地处亚热带,土质肥沃,雨量光照条件好,适于大豆生长。
富顺由于产盐,与邻近地区的商贸往来十分频繁,人气也就非常旺盛,餐饮业极为发达,豆腐这种新鲜食品自然摆上了人们的餐桌。到
北周武帝天和二年
富顺因盐设县时,这里的盐产量已列于剑南道(相当于今川东和重庆市部分地区)之冠。盐业手工工人和居民、客商增多,水陆交通便利,豆腐食品需求量大增。在一种偶然情况下,一些等着吃饭的客人实在没有耐心等豆腐成型后再加工成菜肴端上桌来,就跑到厨房,看见那锅内还慢悠悠煮着的嫩豆腐,便要店主卖给他们,因为没有充分凝固,无法煎炒,只能用盐兑水蘸着做“下饭菜”。 人们惊喜地发现,这种吃法比起煎炒过的
老豆腐更加鲜美可口,就一传十,十传百,“嫩豆花”即传到了民间。
抗日战争时期,
四川重庆成了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剧增。
富顺县地处川南沱江下游,是云南及川西南陆路通往重庆的大通道,又是境内糖与
内江糖加
自贡盐经沱江转往省内外的交通线,商旅舟楫十分热闹。这时,
富顺县城东门有一位叫刘锡禄的开豆花店的老板,在生意兴隆的情况下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学习他人制作豆花技术,并且不断摸索改进,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秘方”,做出的豆花色白如玉、质嫩如饴、绵而不老、嫩而不溏、口感细腻,连窖水也是清甜可口的。
刘锡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长期钻研,又形成了风味独特的豆花
蘸水—
糍粑海椒蘸水,只要将滚烫的豆花往蘸水中一滚,放入口中,那感觉即令人销魂动魄。
种类
重庆、四川地区通常加入将豆花加入辣椒,各地略有不同,一般用
花生等,也有用豆豉、油辣椒、酱油、醋、葱花单独调制蘸碟的老豆花,川人也在早上用豆花下酒。
原料
豆花原料很容易,仅有
黄豆、水及凝固剂三种。又由于台湾产
黄豆汁液较少,故台湾豆花用豆多半由美国及巴西进口。
水的多寡是影响浓淡要素;而凝固剂常为石膏、盐卤,通常中国南方及台湾使用石膏故豆花较软,北方则相反。北方既有石膏制作又有
卤水制作,其中用石膏制作的称为
豆腐脑,比较软嫩,用卤水制作的称为
水豆腐,比前者稍硬。
制作
豆花制作须先将
黄豆浸泡,依品种或个人喜好约4至8小时不等,俟黄豆吸饱水份后再加以打浆、滤渣、煮滚,复降温至90℃。
最后步骤称为“冲豆花”,意即需冲入凝固剂
豆浆后再静置5至15分钟才能完成。而豆花美味的技巧就出于
豆浆与凝固剂融合的温度控制,以及冲豆花的速度和技巧。
各地
四川豆花
将
黄豆用水泡软,和水同磨成浆。也有的地方是先将干豆子磨成粉,再加水兑成浆的,那样节省时间,但出浆率要少得多。
磨好的浆汁用纱布把
豆渣滤出(加热再滤,出浆率更高。),滤好的浆汁入锅煮沸,就是我们常在早上饮用的
豆浆。
豆浆煮沸后,稍凉,加入一定浓度的卤水或石膏水,迅速搅匀,见浆汁有絮状物生成时即用一板状物如笼屉隔,薄木板,竹筛等压榨,将所有生成的絮状物压成一整块。数分钟后,锅内
豆浆即凝结分层,上层为清澈微黄的液体,下层为洁白的块状凝结物。此凝结物较为松散,内部多孔洞,用筷子夹时易断裂,这就是豆花。食时佐以农家自制的特色辣酱,开胃爽口,今人食欲大增。
将豆花用纱布包好,上压重物,榨出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更加密实成型,拿取时不易碎裂,就成了豆腐了。 以前
四川乡下,客人忽至,无暇准备,就常点制豆花以待客。食毕,一锅豆花往往没有吃完,于是就将等剩余的压制成豆腐,下顿再做成其它菜肴食用。
其实
豆腐脑、豆花和豆腐,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在用“凝固剂”点的功夫上的差别。
点老一点就是豆花。
豆花压去多余的水就是成块的豆腐。但是
豆腐脑一压就一塌糊涂。
【补充】
北京市有的地方卖豆花,糊里糊涂的一碗再加
佐料,是和
豆腐脑没有多大差别。
豆花是传统食品,点豆花传统的仍然是
卤水或石膏,内脂点豆腐是现代才有的东西,和豆花的概念无关。
制作豆腐时,压制之前,就是豆花。
广式豆花
豆花在广东叫
豆腐花,亦为典型的广式食品,
粤地各处均可见。豆花为
惠州人特别喜好,一些名人喜食豆花已被传为佳话。尤其大热天里,
惠州人视作解暑消渴之物,惠州民谚谓“冬麻糊,热豆花”即是。
惠州制豆花讲究水质,故旧时多挑黄塘井水或西湖水。有些桥东的档主,也是不畏路遥专程往挑,至近年西湖水污染才作罢。
惠州
传统豆花也是风味独特,尤有特色的是“蛇廉(伸出)唎(舌头)”,即是豆花质地好,将之放置碗中,高出碗边少许时,豆花在碗边一伸一吐,欲掉不掉,尤如蛇在吐伸舌头,故名。近现代,麻源记、炳丁记、年记均是名噪一时的豆花店。
我国是最早种植大豆的国家,也是最早利用大豆制成豆制品的国家。豆制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两汉时,淮河流域的农民已使用石制水磨。农民把米、豆用水浸泡后放入装有漏斗的水磨内,磨出糊糊摊在锅里做煎饼吃。煎饼加上自制的
豆浆,是淮河两岸农家的日常食物。农民种豆、煮豆、磨豆、吃豆,积累了各种经验。从而出现了现代的各种豆制品以及相关的小吃。
豆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豆制品,历来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并且演变出了多种食法和不同品种,在
四川以南,就有扬名全川的
富顺豆花。
富顺豆花
关于富顺豆花的起源,有一段可以追溯远久的历史和一个有趣的传说:
三国时期,由于当时的金川驿地区(今
富顺县)有一口“盐量最多”的富顺盐井,加上适宜大豆生长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豆腐流传到了富顺后备受欢迎。此后,由于发达的产盐业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贾,
富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成了
自贡市的经济文化中心,人气异常旺盛,豆腐食品需求量自然显著上升。
发展到民国时期,一天,一位来
富顺贩盐的商人来到当地有名的朱氏餐馆,由于实在没有耐心等待,就跑到厨房催厨子快点把自己点的炒豆腐端上桌来,当他看见那还没成型的豆腐正热气腾腾地在锅内慢悠悠煮着的时候,由于实在没时间再等了,便要求朱氏餐馆的店主将此“嫩豆腐”卖给他。没有充分凝固,当然就不能煎炒,于是,老先生就吩咐厨子备
辣椒水让这位客人蘸着下饭。可是不仅没感到难吃,相反,他还觉得这样吃起来比起煎炒过的老豆腐更加鲜美可口。老先生受此启发,在此基础上反复研究豆花的鲜嫩程度,
蘸水的配方以及最适合配豆花的
米饭。后来,便有了让人百吃不厌、回味无穷的“
富顺豆花”,并成为
川菜里的一个经典招牌菜。
豆花其实和豆腐差不了多少,豆花是没压榨过的豆腐,而豆腐则是压榨过后的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