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贱伤农
汉语成语
谷贱伤农(拼音:gǔ jiàn shāng nó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上》。
成语出处
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上》:“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谷贱伤农”。
成语典故
班固,字孟坚,东汉时期史学家、文学家,撰写的《汉书》讲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近二百三十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食货志》通过对西汉社会经济状况的考察,以“理民之道,地著为本”的思想,对西汉所施行的财政经济措施的得失做了探讨,在如何做到“足食、安民”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班固对“食”与“货”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的解释:“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可见,“食”是指农业生产,“货”是指农家副业布帛的生产及货币流通。因此,《汉书·食货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言“食”,下篇言“货”。在上篇中,班固提出“谷贱伤农”的观点,他说:“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意思是说粮食价格贵了,百姓受害;粮食便宜了,又对种粮的农民不利。百姓受害就会流离失所,而农民农业受害,国家就会贫困。所以粮食太贵和太便宜都不好。只有懂得平衡,才能够做到不损害老百姓,农民也能受益。
成语寓意
如果粮食价格高,市场物价飞涨,百姓就要为糊口付出更多,导致生活普遍艰难。如果粮食价格低,又会损害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粮食生产的下降。农民粮食生产下降,产量降低,又必然使得粮食价格上升,物价高,又会反过来伤及一般百姓。成语告诉人们,无论是伤民或者伤农,最后都是互相伤害,导致人民生活动荡。只有正确执行价格政策,制订合理的农产品比价和工农产品交换比价,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利益关系,才能使农商均衡发展,保护人民利益不受损害。
成语运用
“谷贱伤农”指粮价过低,使农民受到损害。主谓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
汉·班固汉书·昭帝纪》:“夫谷贱伤农,今三辅、太常谷减贱,其令以叔粟当今年赋。”
唐·陆长源《上宰相书》:“令岁丰年稔,谷贱伤农,诚宜出价以敛籴,实太仓之储。”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冯道传》:“明宗问曰:‘天下虽丰,百姓济否?’道曰:‘谷贵饿农,谷贱伤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13 14:45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