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汉语通用二级字,有三种读音,分别为 zhé;zé;dì。谪,为
形声字,其字形最早为小篆。本义为罚罪、处罚,后引申为责备、谴责等意思。
谪,为形声字。该字左边为形旁讠(言),右为声旁
啇。据《
说文解字》记载:“谪,罚也。”,可见该字本义为罚罪、处罚(多用于官吏的降职与流放),后引申为责备、谴责这层意思。在“谪”字用在引申义时,可写作“
讁”。因“讁”字不见于《说文》,被简化作为异体字并入“谪”。
《
唐韵》《集韵》《
韵会》并陟革切。音摘。与讁同。《
广雅》:责也。《玉篇》:咎也,罪也,过也,怒也。《
类篇》:罚也。《左传·成十七年》:国子谪我。注:谴责也。《史记·申屠嘉传》:议以谪罚,侵削诸侯。《前汉·武帝纪》:天汉元年,发谪戍,屯五原。老子《
道德经》:善言无瑕谪。
又叶竹棘切。音陟。柳宗元《
惩咎赋》:幸皇鉴之明宥兮,累郡印而南适。惟罪大而宠厚兮,宜夫重仍乎祸谪。《说文》本作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