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金莲诗酒红梨花
元朝张寿卿所作曲目
‌《谢金莲诗酒红梨花》‌是一部由元朝剧作家张寿卿创作的元杂剧。
书目
《谢金莲诗酒红梨花》,简称《红梨花》,《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均有著录。
《红梨花》亦称《诗酒红梨花》,全称《谢金莲诗酒红梨花》,为旦本,正旦扮谢金莲、卖花三婆,四折无楔子。属于元代前期的作品。《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均有著录。
剧情
剧写北宋赵汝州慕谢金莲之名,托洛阳太守刘辅介绍;刘恐赵恋谢误了科考,乃设计秘使谢冒名王同知之女,与赵夜会,次日却又令人告知此女是女鬼,赵大惊,逃去赴考。后赵中状元,刘辅又设宴使赵、谢相见,并说明原委,促二人成婚。剧中赵、谢两次相见,都持有红梨花,因以为剧名。
故事来源,本于《赵汝州传》。但赵之名、谢之字,其友人之姓名,均有出入。此剧富喜剧气氛,结构紧凑,文字亦优美动人。于后世影响很大。同题材的剧作,还有元南戏佚名作者的《诗酒红梨花》(残)、明传奇有徐复祚的《红梨记》(存)、王元寿的《红梨花记》(存),冯梦龙的《情史类略·赵汝舟》亦演此故事,但情节不尽相同,与传奇亦有出入,想是另有所本,与此无涉。今存《元曲选》本、《古名家杂剧》本、《古杂剧》本、《柳枝集》本,以《元曲选》本流传较广。各本曲词无大出入,题目、正名亦同,均作“赵汝州风月白丸扇,谢金莲诗酒红梨花”。只是《元曲选》较其他刊本多三支曲子,又有三五曲略异。现据《元曲选》本整理。
详情
剧中写:洛阳太守刘辅(字公弼)与“同窗故友”赵汝州之间的友情,以及书生赵汝州与洛阳歌妓谢金莲的爱情故事。赵汝州听说洛阳歌姬谢金莲“是一个上厅行首”,“欲求一见”。刘公弼担心赵生“迷恋烟花,坠了进取之志”,分付下人张千,对赵生假说谢金莲已经嫁人。
待赵汝州赶至洛阳,得知如此,便即告回,刘公弼留赵生居住在花园书房,让谢金莲“假妆王同知女儿,往后花园逗引那赵秀才”。初更时分,赵、谢二人初次相见,各生爱慕。第二晚,谢金莲携酒与红梨花,又与赵生相会,二人对花,谢金莲让赵汝州猜自己所持之花,赵生以“桃花、石榴花、山茶花、刺梅花、碧桃花”相对,均未猜对;随后又以所持“红梨花”为题,咏诗唱和,金莲咏诗曰:“本分天然白雪香,谁知今日却浓妆?秋千院落溶溶月,羞睹红脂睡海棠。”汝州连声赞许“妙、妙、妙”,且和诗曰:“换却冰肌玉骨胎,丹心吐出异香来。武陵溪畔人休说,只恐夭桃不敢开。”金莲夸赞曰:“好高才也。”汝州曰:“对这好花好酒,又好良夜,知音相遇,岂不美哉。”金莲唱曰:“这知音人存着志诚,似花枝常在瓶,似灯儿分外明。”他们情切意浓,正在这时,忽然被王家老嬷嬷撞见,说老夫人呼唤,催女速归。诗云:“全凭着花月为媒,共佳人唱和传杯。被嬷嬷逼将回去,把一天喜都做悲。”
此时,刘太守因要“下乡劝农”,担心好友贪恋女色,贻误科考,便“留下花银两锭,全副鞍马一匹,春衣一套”,为其作赴试准备。暗中让卖花三婆到花园见赵汝州,说王同知之女是因害相思病而死的“女鬼”,晚上经常持酒与红梨花出来害人,并声称自己的儿子就是被她害死的。赵汝州听后,恐惧万分。于是便急忙带上盘缠,离洛赴试去了。后来,赵汝州“一举成名,得了头名状元”,并授官为洛阳令。当他参见刘公弼时,刘府收拾花园,准备酒宴,谢金莲手持插红梨花的扇子出现,为赵汝州招风打扇,赵惊恐万状,以为“女鬼”来了。此时,刘公弼便点明了真相,道出了苦衷,最后让赵、谢完婚,“红梨花结果了这一段姻缘”。
剧作者既赞美、支持士子与妓歌的爱情,并竭力促成,使之如愿以偿,又认为不应因爱情而妨碍功名进取,所以设置了种种误会,敦促其分离、备考、赴试之类的关目。其关目安排合理,巧妙紧凑,词曲文辞“绮丽纤穠”。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的《元人杂剧概说》将其列入元“初期之文采派”,并予以高度评价曰:“结构的手腕,也还是《红梨花》做得好。《红梨花》从开端起,汝州就一贯地把金莲误认着。直到最后一瞬,知道了实情,全剧也就完了,所以四折都是紧张的。”“至于曲辞,则《红梨》浓艳,属王实甫一流;《竹坞》(听琴)清楚,属马致远一流。作风相异,却各有其绝妙处。总该算是风情剧中的杰作吧”(《元杂剧概论》)。明·孟称舜《柳枝集》评曰:“字字淹润,语语婉隽。”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连声赞曰:“词势非笔舌可能拟,真词林之英杰也”,且将其归入英杰之“杰作”之中。
此剧现存《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本、《元曲选》本、《古杂剧》本、《柳枝集》本、董氏影印《红梨花附录》本,其题目正名均为“赵汝州风月白纨扇 谢金莲诗酒红梨花”。郑振铎编《古本戏曲丛刊》四集有《元曲选》外各本影印本。还有王季思等编校的《全元戏曲》本、王学奇等《元曲选校注》本等。
此剧对后世小说、戏曲颇有影响。明·冯梦龙《情史类略》卷二十七有《赵汝舟》篇,其故事情节与本剧颇相近。明人徐复祚编传奇《红梨记》、王元寿《梨花记》及无名氏《红梨花记》等,均受了此剧的影响。
徐复祚的《红梨记》,尽管其关目有所增饰,在内容、结构和文采上都有某些方面超过了张氏的《红梨花》之处,但在第二十三出《再错》中,却基本上是袭用了该剧第三折之曲文;《卖花》一出,亦是从此剧第三折中脱出。《纳书楹曲谱》也收有此出,且有京剧改编本、昆曲演出本,等等,凡此足见其影响之大。
版本
涵芬楼影印明万历臧氏刻本
卷数
4
作者
张寿卿,生卒不详,元戏曲作家。祖籍东平(今山东东平),曾任浙江行省掾吏。元·钟嗣成《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为其补挽吊词【双调·凌波仙】《吊张寿卿》云:“浙江省掾祖东平,蕴藉风流张寿卿。《红梨花》一段文笔盛,花三婆独自胜,论才情压倒群英。敲金句,击玉声,振动神京。”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入“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今仅存其杂剧《红梨花》一种,属元代前期作品。此类作品有金院本《红梨花》、南戏有佚名《诗酒红梨花》等,均载录了这段故事。
链接
【元代杂剧】张寿卿·谢金莲诗酒红梨花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1 14:38
目录
概述
书目
剧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