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渡村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江东镇下辖村
谢渡村,隶属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江东镇。在现樟厝洲境设一渡口,由谢氏村民摆渡,叫谢家渡,后称为谢渡。原来谢渡村有10多个小姓氏的礼乐乡,由于种种原因而逃散消失,故谢渡村又取代了礼乐乡沿袭。
历史沿革
创村始祖
元朝末期(约公元1353年),谢渡村先祖佛号公,原籍福建莆田鸟衣巷。因遭兵祸,为求生存,身背家祖三代神牌,并带妻子,翻山越岭,历尽艰辛,流荒至此,命名礼乐乡。(现仍有礼乐古庙墙上石碑:“凿沟序“为证)。
周边村落消亡
明朝期间约公元1368年以后,村东面有姓蒋的双家渡村,东北面又有姓陈的下陈村,在堀仔池西面有姓林和姓黄的南家头村,西面还有姓刘的下刘村和刘巷宫村,以及姓方的郭厝村,至清朝未年,由于封建社会的多种原因,逃亡离散,人去地荒,现只存下残墙断壁,依稀可见。
地理环境
谢渡村位于江东镇南端,东与西前溪村,西与樟厝洲村,西北与渡头村,仙洲村,北面与红砂村接壤,南面紧靠韩江,并设有一个通往护堤公路和东凤镇的渡口。土地属韩江下游,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沟渠纵横,灌溉方便。道路如网,盛产水稻,小麦,地瓜,甘蔗,黄蔴,香蕉,豆类等作物。
谢渡村总面积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3亩,村容375亩。
人口
2005年底人口总户数1007户,共4616人,其中男2356人,女2260人,1980——2005年,外迁户75户,310人。
政治
旧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腐败无能,国民党的反动独裁,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灾难重重的痛苦环境中,“敲仔”无地位,抢兵掠人,勒索钱财,封建宗族造成乡界房界械斗,民众死伤,生产落后无计划,虫害严重,水利失修,旱涝成灾,饥荒所逼,逃往云霄,土匪出没,盗贼四起,国民党匪兵,日本侵略军,入乡杀人,抢劫,奸淫掳掠。真是哀鸿遍野,苦不堪言。
经济
谢渡村的农业,解放前以麻竹(竹笋),桃李,生柑,甘蔗,黄红麻,花生,香蕉,甘薯以及菜类为主,农民的经济收入以自耕农的小家庭经济来维持生活。解放后,特别是开放改革以后,经济上得到彻底转变,经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至2005年,人均收4200元。村民的生活情况是:新建民宅500幢。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水泥路7条,总共4000米,厂房8间,占地1万平方米,购电视机1300台,电话600台,移动电话800部,购置汽车60辆,机动运输船10艘共800吨,工业从业人员1500人,年人均收入6000元,小商店50间,(摆摊不计),从业人员100人,年营业额约12000元。
工副业的生产情况是,1966年以后,建妇女抽纱厂,砖席厂,1978年,创办了机绣场,、服装厂,织袋厂,都是集体办厂的。1990年以后,全村有服装厂场20多家,机绣厂场10多家,花边厂场10家,入厂场工人约1500人。
其他副业如养母猪肉猪,2000年以后只有40多户养饲肉猪,养鱼业,村有池塘220亩,沟泀40亩,亩产300斤,1978年以后,鱼塘开标到人,饲养三鸟(鸡鹅鸭)主要是自养自吃,也赚点经济收入,多的可到市场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谢渡村解放前后的文化教育事业十分落后,学生入学年龄较大,多数在14岁以后才入学读书,没有一个女学生。1872年前才有一所名叫“玉书轩”的私塾,学生8人,由一名先生任教。后又办一所叫“友松轩”的私塾。学生也是8人。1872年以后,村里才正式创办了二所学校:一是:“振生学校”,一是:“育才学校。”两所学校学生不足100人,没一个女子入学。时至1946年上半年由三房贤达人士科维提出把三个学校合并起来。校名为“报本学校”,校址设在村大宗祠。至1949年 解放学生也才有100多人。
解放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50—1960年,全村小学生已增加到200多人,到1966年已达到400多人。校舍分为正校和分校。1967—1985年,随着学生人数的激增,校舍已不适应,由大队拨款建了一所有教室12间,宿舍9间,操场一个,占地面积3402平方米的校舍,学生数达到500多人。同时还办有幼儿班。1986年—2005年,全村大中专学生近100人,其中不少是名校毕业生及高校学历人材。(详见长统报表)
基础设施
1.有线广播始于1963年至1970年全村普及小喇叭,共安装400多个,实现二户一个小喇叭。
2.收,录,视,影的丰盛文艺时代—“四机”化的涌现。1984购进一台电影放映权,(小型 )1984—1985配上了宽银幕镜头,使村民每月都能看上几次大型电影。1990年以后,私人投影机又代替了电影机。
3.宣传队,文化室和锣鼓队。
1963年以后,村共青团组织和大队宣传组,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演出,或编印资料进行广播宣传,1962年创办文化室,设有图书馆,书和幻灯是从县文化馆借来的。村有一个锣鼓队每年正月十六和二十游行全村,热闹非常。
4.医疗卫生事业
1954年,大队办起了保健室
1969—1978年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1982年以后全村分设三所保健室
从1958年起村办设助产医院,配接生员3名
华侨捐资
谢渡村的侨胞大部分是1943年日本侵华及荒年所逼,含泪离家,漂洋外出,虽一生在外艰辛,仍莫忘生身乡梓,稍有些许收入,总不忘为家乡做点贡献。1980年,村修建水厂,侨胞甲丰,浩川,启平,文彬,拱石等32人,捐13000多元,又如2000年,村修建学校,旅美侨胞甲丰先生带头捐资3万元,更有侨胞朝芝先生年近80,带头兴办老人长寿所以至多项公益事业,皆慷慨解囊,群众感念在心,交口称道。
古迹文物
谢渡村里建有礼乐古庙,清顺庵和天后宫,皆建于元代,位于村东侧。还有在村西侧的刘巷宫地方建了一座天主教堂。(解放初有会员12人,现有13户55人)。
庙,宫,庵三落神类古迹文物建在一起,三门并排,正对南方,三落内部相通,构建设计别俱一格。2005年三落全面重修,工艺精巧,宏伟壮观。解放前有一和尚常驻并管理,现古庙西侧买一民房作管理室。
1. 礼乐古庙,内供三山国王及夫人,护法爷,赵爷,神农大帝,花公妈。
2.清顺庵内供有:十手佛,十八罗汉佛,以及大圣佛祖,玄天上帝等。
3.天后宫内供有:天皇圣女,主母娘,龙美圣皇,慈母娘娘等。
土地爷宫(福德老爷),首建于元代,位于村老厝区西北侧,坐东向西,二落三桁,占地几平方米。真可谓庙不在宽,有圣则灵。历来村民极为信仰,世袭朝拜。1968年曾因破四故被毁,1987年重修,现终日香火不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01 23:5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