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景平(1032年-1064年),字师宰,祖籍宋
两浙路杭州富阳(今属浙江杭州),徙居
吴县(今属江苏苏州)。
太子宾客谢涛之孙,
兵部员外郎谢绛第三子。北宋官员、文学家。
人物生平
文学世家
谢景平出身富阳谢氏,谢家本籍在河南缑氏(治今河南偃师东南),其六世祖为避唐末之乱,南迁至江南一带,此后出仕
吴越政权,官位不显,逐渐在富阳(今属浙江杭州)定居。自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
钱弘俶“纳土归宋”后,谢景温的祖父
谢涛通过科举,出仕
北宋,声名始著,到其父
谢绛一代,常与
欧阳修、
梅尧臣等文学名家交游唱和,还曾被
杨亿推为“文中虎”,富阳谢氏一门家世益显。此外,谢景平的哥哥
谢景初、
谢景温少时就颇有才名,先后进士及第。
少而不凡
谢景平之父谢绛与北宋文坛大家多有交往,谢家好友欧阳修、
范仲淹、梅尧臣等人对谢绛四子都颇为照顾。谢景平年幼之时,谢绛出任河南府通判,欧阳修、梅尧臣等人亦在附近任职,众人或光临谢府,或相约出游,饮宴唱和,诗书往来频频,对谢景平诗文创作颇多指导。加之谢景平性情宽顺,谦让有礼,致力求学,喜好写书,《富阳县志》记载他每得佳句就高兴的睡不着觉,孩提时期就被视为“神童”。后凭借其祖父的恩荫,试任
秘书省校书郎,任将作监主簿。
景祐元年(1034年)十月,谢景平祖父谢涛病殁于开封。次年三月,谢景平的父亲谢绛扶柩南归,葬于富阳。随后
宝元二年(1039)十一月,其父谢绛又病故于邓州任上,谢景平随兄长赴邓奔丧,并将其父葬于邓州。
皇祐五年(1053年),谢景平登进士第。欧阳修在听闻这一喜讯后,给梅尧臣的书信之中就难掩夸赞之情,“谢景平文字,下笔便佳,他日当有立于世,何止取一科第而已。”
谢景平中进士后,被任命签判崇信军(治随州),监管
楚州西河转般仓。宋朝当时在江淮漕运水路的
真州(治今江苏仪征)、
扬州、楚州、
泗州(治今江苏盱眙)设置转般仓,供东南各运粮船在转般仓卸粮转运,仓内转运时耗损巨大,常会被官吏侵吞,故而设人监管。谢景平年纪轻轻就能出任此要职,足见其不凡。时人王铚的笔记《
默记》记载了嘉佑年间士大夫之间的玩笑之语,“王介甫家,小底不如大底;南阳谢师宰家,大底不如小底”,显然当时的显宦名士评价
王安石(字介甫)家中,认为王安石比他弟弟更优秀,而谢景平(字师宰)一家,则是谢景平比他两个哥哥更优秀。
谈笑名士
谢景平虽然年少,但凭借谢家的名声以及个人的才华,与当时多位文坛名士交游甚密。
散文大家
尹洙曾因罪被贬为随州
节度副使,任上寄情山水,在其居所附近修建茅草亭子,不到一年尹洙就离去。谢景平赴随州任职时,随州众人重新修缮此亭,谢景平为尹公之亭刻石记事,后来两人书信交往多次,尹洙将其视为自己的忘年之交。
王安石认为谢景平虽然年轻,但是可以被引为“论心”的朋友,两人诗文唱和不断,后谢景平将去楚州做官,两人在京作别,王安石作诗《
送谢师宰赴任楚州》送别,“珠玉不自贵,故为人所怜……炎风沙土中,甘与子留连”,诗中盛赞景平才华,尽述对好友不舍之情。然而景平于熙宁变法之前去世,王安石为他埋铭之时,以其大才而不得尽其用而扼腕叹息。王安石一生才高自负,政如
韩琦、文如欧阳修者都不能让其折服,而如此盛赞谢景平,足见两人交谊之笃、相知之深。
范纯仁与谢景平年少相识,相交甚熟。可从范纯仁现存的两首诗《会师宰》《
赠师宰》以及自注中,窥得两人有着频繁的文学交游。范纯仁与谢景平曾相逢于洛阳,因为当时各奔前程,未能久聚。谢景平的大哥谢景初因反对
熙宁变法遭黜,羁居邓州,当时范纯仁往谒景初,恰逢谢景平
归省,三人蹲酒促谈,相偕出游,因得欢聚,可见范、谢两人关系密切,交情笃厚。谢景平去世后,范纯仁深惜其不用于世,以未能亲临致祭为终生憾事。范纯仁在祭文中评价两人情谊“交深义合,恩契绵联”。
英年早逝
谢景平年少成名,当时尹洙非常欣赏他,就将自己的三女儿许配给他。谢景平与尹氏育有子女四人,但很不幸,四子全都早夭。
治平元年(1064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谢景平病故,年仅三十三岁。
主要影响
谢景平作为富阳谢氏家族第三代的杰出人物之一,他喜好著书,以文章称于世,其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得到当时文坛领袖
欧阳修的肯定,“谢景平文字,下笔便佳,他日当有立于世,何止取一科第而已,吾徒可为希深(
谢绛,景平之父)喜也。”加之其后中进士,与文坛名士
尹洙成为姻亲,谢氏一门五进士(参见人际关系),名噪一时。谢景平与当时文坛名士,如
范纯仁、
王安石等交往甚密,这不仅源于其父谢绛的人脉积累,更是当时文人对于谢景平才华的认可。这种频繁的文学交游,既保持了谢家与王、范等宗族的世交关系,也使得谢家在这一代持续跻身洛阳显宦之族。然而,谢景平的早逝且没有子嗣,对此后谢氏家族政治地位的下滑有一定影响。
历史评价
欧阳修在谢景平中进士后给友人的书信中夸奖道:“谢景平文字,下笔便佳,他日当有立于世,何止取一科第而已,吾徒可为希深喜也。”在听闻景平逝世后,亲撰挽联道:“忆见奇童髡两髦,遽惊名誉众推高。东山子弟家风在,西汉文章笔力豪。方看凌云驰騄骥,已嗟埋玉向蓬蒿。追思阳夏曾游处,抚事伤心涕满袍”,亦表达对小友的不舍和对其文学成就的赞赏之情。
王安石曾为谢景平亲撰墓志《秘书丞谢师宰墓志铭》,在墓志中盛赞其为人、为学、为政之道,“君于忿不忮,于欲不求,虽学之力,亦其天性。故其孝弟忠信、宽柔逊让、庄静谨洁称于儿童。以至壮长,而成不充其志,施不尽其材,此学士大夫所以哀其死而多为之出涕也。然君文学、政事、言语,已能自达于一时,其于道德之意、性命之理,则求之而不至,闻矣而不疑。呜呼,可谓贤已。”
尹洙:“足下力文树德,古之交友称忘年者,窃有慕焉。”
范纯仁在祭文《祭谢秘丞文》中称赞谢景平之品行及为人,对谢景平的才学也深相称誉,文中写道:“师宰自天生德,仁孝恺弟,温恭正直。言参典章,动唯法则。清静寡私,心如止水。谦虚无我,贤不自恃。年方及壮,道已充已。……识君之初,君方幼龄。龙驹凤雏,神骨天成。……我之慕君,闻道为先。”
人际关系
人物争议
后世出现谢景温、谢景平晚年移居海南的说法,应为误传。
后世纪念
谢景平病故后,葬于
邓州穰县五陇山(又作五垄原)南,其父
谢绛墓旁,谢景平的弟弟
谢景回早亡,亦先葬在此处。
治平元年(1064年),
王安石为景平撰写墓志铭《秘书丞谢师宰墓志铭》,次年,
范纯仁作《祭谢秘丞文》一文以祭,欧阳修亦作挽联追祭景平(原本注作“
熙宁四年”,恐有误,现代学者认为应在治平元年末或二年初)。
史料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