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谒,汉语二级字,读作yè,其本意为禀告,陈述。也指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字源演变
谒至少在秦末汉初就已出现了。《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沛县亭长时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到吕公家去贺喜,因为没有带钱而不得上堂入座,便假装“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释名》曰:“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
这“诣”就是汉代的名片。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发现的东吴将军朱然墓中出土了三枚谒。这三枚谒是用木片做成的,长24.8厘米,合汉代1尺,宽9 .5厘米,厚3.4厘米,谒面顶部中央写一个“谒”字,右边直行墨书:“□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扬朱然再拜”,谒面有一大片空白,这就是书写贺礼钱数的地方。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於歇切,堰入声。《说文》白也。《尔雅·释诂》告也,请也。《左传·隐十一年》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注》谒,告也。《礼·曲礼》问士之子,长曰能典谒矣,幼曰未能典谒也。《注》谒,请也。典谒者,主賔客告请之事。
又《增韵》访也,请见也。《後汉·卓茂传》茂诣河阳,谒见光武。
又《释名》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於上,以告所至诣者也。《正字通》刺名也。古之门状,今之拜帖。《史记·高祖纪》高祖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注》谒,谓以札书姓名,若今之通刺。
又谒舍,今之客舍也。《前汉·食货志》里区谒舍。
又官名。《前汉·百官公卿表》谒者,掌賔赞受事。《应劭注》谒,请也,白也,仆主也。《三辅黄图》内谒者,署在未央宫,属少府
又星名。《宋史·天文志》谒者一星在左执法东北,主賔客,辨疑惑。
又山名。《山海经谒戾之山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注》山今在上党郡涅县。
又姓。《後汉·方术传》汝南太守谒焕。
又《集韵》《类篇》𠀤乙列切,音䋵。亦白也。李舟说。
又《正韵》於盖切,音爱。与䨠同。隂晦也。引韩愈秋雨联句:牖变景明谒。一本作蔼,义同。
又《扬雄·百官箴》殷以𠛬顚,秦以酷败。狱臣司理,敢告执谒。谒叶败。
又《史记·孔子世家去鲁歌云:彼妇之谒,可以死败。按此歌六句三韵,谒本音爱,与败叶。《字汇》谒攺音意,败叶音佩,误。 《正字通》俗作谒,非。
参考资料
康熙字典.汉典.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6 09:32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