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法在心理咨询中又称会谈法,是心理咨询师通过与求助者面对面的谈话,口头信息的沟通过程中了解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
概念
1、谈话法又称
问答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或检查知识的
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较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在各科教学中,特别是小学和初中阶段广泛
应用。
2、谈话法是心理咨询中一种为获得临床信息、建立“帮助关系”而与被咨询者实施的一种会谈方法。包括
摄入性会谈、鉴别性会谈、治疗性会谈、咨询性会谈、危机性会谈五种。
特点
谈话法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中国古代教育家
孔丘就常用富有启发性的谈话法进行教学。他主张教学要“循循善诱”,运用“
叩其两端”的追问的方法,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去寻求知识。他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于能提出深刻问题的学生常给予褒奖,并公开表示向学生学习。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善于运用谈话问答的方法。他并不直接传授知识和经验。而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本人寻求正确的答案;当学生提出问题或做了错误的回答之后,他也不直接进行纠正,而是提出补充问题,把学生进一步引向谬误,然后促使他认识与改正错误。这种方法被后世称为
苏格拉底法。
西欧中世纪,学校里曾流行着教义式的
问答法。这种方法只要求学生机械地回答教师所传授的条文。
资本主义时期,一些进步教育家根据新的需要,反对这种机械式的问答法,积极恢复和发展有启发性的谈话法。
具体方式
①为传授新知识而进行的谈话。一般是由教师根据
教学目的提出一系列前后连贯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或根据对眼前事物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考作出正确的回答,借以获得新知识。也称启发式谈话法。
②为巩固知识或检查知识而进行的谈话。根据学生学过的教材提出一些问题,要学生通过回忆旧知识进行回答,经过知识的再现达到巩固或检查的目的。也称再现谈话法或问答式谈话法。
③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或者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谈话。这种谈话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讲的积极性,提高传授知识的效率;有助于学生顺利地完成独立作业,或明确学习的重点。也称讲授谈话法。
一般要求
提问要适合学生程度,有启发性,问题的表述方式应通俗易懂,含义明确,便于理解;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在
班级教学中,面向全班提问,然后指定个别学生回答;不仅教师提问学生,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
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谈话要有计划性,并拟定出谈话提纲。提问的问题要明确,要有启发性,要难易恰当。提问的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要注意听取学生的回答,不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要有明朗的态度。
具备条件 (1)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生对教师出的问题已具有某些实际的生活经验或表象;
(3)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虽无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必要的生活经验,但能够用观察、实验、
直观教具、逻辑推理或者用已知的现象作对比。
种类
摄入性
就是为收集资料而进行的一种会谈,即通过会谈了解病史,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和家庭状况等。最常用的“摄入法”是病史采集法。通过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会谈,将获得求助者个人的背景材料、咨询目的和对咨询的期望等等。了解求助者病史和个人资料的提纲内容:(1)身份资料;(2)来诊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3)近期状况:居住、日常活动、近期生活变化;(4)对家庭的看法:家庭成员、所起作用;(5)早年回忆:记起最早发生事情及周围情节回忆。(6)出生和成长:会走路、会说话的时间,出现过什么问题(与其他儿童比较),对早期经验的态度。(7)健康及身体状况:儿期疾病和伤残,近期服用药,吸烟、喝酒、身体状况、饮食与锻炼习惯。(8)教育及培训:感兴趣科目及成绩、校外学习、困难科目、骄傲科目、其他文化。(9)工作记录:工作态度、改变过的职业、理由?(10)娱乐:感兴趣和愉快的事、项目、娱乐习惯、阅读。(11)
性欲的发展:第一次的性意识、性活动、近期
性生活看法、性障碍。(12)婚姻及家庭资料:事件与原因、现状与过去比较、道德与文化因素。(13)社会基础:社交网、社交兴趣,交谈最多的人,能帮助自己的人,相互影响程度、责任感及集体活动兴趣。
心理问题的归类有几种方法,下面这一种是由表及里的逻辑分类法。请将该表格铭记心中,只有头脑中事先有了框架和条理,在摄入性会谈中,不能记录和录音的情况下,才不至于漏掉信息。
鉴别性
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使用什么测验和鉴别测验。特别是神经症患者,他们有一种无意识的病因否认倾向,不能对症归因。
治疗性
针对
精神变态和行为异常所进行的谈话,除注意谈话法的原则,还要遵循心理治疗的法则。
咨询性
是健康人的某些问题,如
择业、人员任用和解雇、家庭关系问题、婚 姻恋爱中的问题、子女教育培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
危机性
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意外事件。如遭强奸、想自杀、突然受精神创伤等。应急求助,或进行
自杀干预。
应用
会谈要点
1.会谈中听比说更重要 (一旦开始进入会谈,只能将会谈维持下去)
会谈技术包括听和说。
听的内容:
苦闷、情绪问题的困扰,挫折、恐惧无法处理
某些问题——求助。
担心是否尊重自己,是否愿意接受自己的想法
被强迫来的人:如罪犯、妄想狂、怒气冲冲,似乎受了羞辱;儿童对环境不适应,怕见陌生人,拒绝进入诊室。
心理咨询师听的作用:
关心、尊重,取得有用信息,耐心听谈出来的任何事情。
开始接触可自我介绍,谈点无关紧要的事,以缓和气氛。
热情倾听谈话,表现感兴趣,使患者自由地无顾虑的谈问题。
2、态度
心理咨询师应有的态度:
●维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使患者无所顾忌 (对求助者的情绪和行为的规律性给予理解肯定);
●“中立性态度”,咨询师不表明态度(对求助者的情绪和行为后果持保留态度)。
心理咨询师应当做的:
●从表情到语言都要注意态度
●收集资料会谈切忌评判性语言(如不符合原则之类语言)
保持持中性态度:
●理解是态度中最中性化的和非评判性的
●患者的知已
3、区别
1、对患者谈话内容的区分、鉴别关系到诊断决策的正确性
2、对谈话内容做程度上的区别:
心想与实际做的是否一致
想法或情绪体验强烈程度与行为表现是否对应
3、神经症患者,他们有一种无意识的病因否认倾向,不能对
症归因。所以要对内容做真伪鉴别
4、区别问题的真、假、轻、重是进行诊断、治疗的重要步骤
5、求助者有意回避症状的真实原因时,必须进行鉴别
病史采集法
最常用的“摄入法”是病史采集法:
通过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会谈,将获得求助者个人的背景材料、咨询目的和对咨询的期望等等。(选用国外学者桑德伯格制定的提纲)。
(1)身份资料;
(2)来诊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
(3)近期状况:居住、日常活动、近期生活变化;
(4)对家庭的看法:家庭成员、所起作用;
(5)早年回忆:记起最早发生事情及周围情节回忆。
(6)出生和成长:会走路、会说话的时间,出现过什么问题(与其他儿童比较),对早期经验的态度。
(7)健康及身体状况:儿期疾病和伤残,近期服用药,吸烟、喝酒、身体状况、饮食与锻炼习惯。
(8)教育及培训:感兴趣科目及成绩、校外学习、困难科目、骄傲科目、其他文化。
(9)工作记录:工作态度、改变过的职业、理由?
(10)娱乐:感兴趣和愉快的事、项目、娱乐习惯。阅读
(11)
性欲的发展:第一次的性意识、性活动、近期
性生活看法、性障碍。
(12)婚姻及家庭资料:事件与原因、现状与过去比较、道德与文化因素。
(13)社会基础:社交网、社交兴趣,交谈最多的人,能帮助自己的人,相互影响程度、责任感及集体活动兴趣。
(14)自我描述:长短处、优缺点、想象力、创造性、价值观、理想。
(15)生活的转折和选择:生活变化?重要决定,对它回忆与评价。
(16)对未来的看法:愿看到将来发生什么事情,5-10年希望发生什么事情,发生事情的必要条件,对时间的现实感,抓重点的能力。
(17)求助者附加的任何材料。
了解当事人思想和行为的工作提纲:
(选用国外马隆和沃徳学者于1976年总结出12个题目,选出6条)。
(1)外表和行为。如何表现自己?一般印象?外表整齐、清洁?衣着符合背景和现状?装饰、身体缺陷?离奇的表情和动作?重复性、“
神经质”的动作?姿势:对视,活动慢、乱动?机敏、顺从、态度友好。
(2)交谈过程中的语言特点。语流?直爽与谨慎?犹豫?言语缺陷?咬文嚼字?健谈、松弛,联想?避谈或闲聊?自造词汇、笑、皱眉、姿势、手势、表情与语言表达是否协调?内容与声调是否一致?交谈兴趣?
(3)思维内容。有无抱怨和纠缠不放的题目?有无观念不集中的现象?有无幻想、错觉、恐惧、执著和冲动表现?
(4)
认知过程和功能。有无感觉缺陷和损伤?工作能否注意集中?时间、人物、空间、定向力?意识所在地?年、月、日的知觉?自己的名字?年龄?近、远期记忆?谈话内容能否反映出他的职业和受教育的程度,运算能力、阅读、书写如何?
(5)情绪。谈话心境?痛苦、冷漠、鼓舞、气愤、易怒、变化无常还是焦虑?
(6)灵感与判断。患者就诊目的判断是否准确?对已判断是否符合实际?对已精神状况想法如何?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情感有了问题?对问题原因认识如何?原因分析道德、文化因素作用?对工作准确判断?如何理解生活中的问题?对独立处理问题如何?对讲述自己事情的兴趣?对改变现状是否有要求?
怎样提问题
提问 —— 一种方法。
提得好 —— 促进咨询关系,增进交流,被理解。
提得不好 —— 伤害咨询关系,破坏信息交流,被审地位。
“言多必失”,临床总结了不恰当提问带来的消极作用,如下:
(1)造成依赖。提问太多,不问不说。
(2)责任转移。问多,责任转移——医生或心理专家身上。
(3)减少当事人的自我探索。不动脑筋,不自我探索。
(4)不准确的信息。医生估计——暗示作用,
患者顺谈——掩实情。
(5)当事人被审——防卫心理和行为。
患者表白——沉默
避免——为什么? 干嘛……要 您怎么能……
非那样……。
(6)提问过多影响概括与说明
提问题数量、频率——注意掌握
对问题性质和后果——了解
以什么方式提问题——很重要
● 不宜过多提封闭性问题
提问过多的原因
②、咨询师对求助者“会谈内容”缺乏基本理解;
②、咨询师没有掌握好言语交流的技巧。
提问方式
(凯利 1977):
1、“为什么…”的问题。此类问题带有暗示性、指责性、伤害性,获得信息受限(不准确×)。应改为“怎样…”、“什么…”的形式
2、多重选择性问题。仍然是封闭性问题,应改为开放性问题。如:“当时摔门时你很生气?还是不小心?”,改为“当时摔门时你有何感觉?”
3、重叠性问题。会造成来访者不知所措,显得我方急躁、无耐心。“双方家长不同意?对方家长理由是什么?你的家长理由是什么?你的想法是什么?对方的想法是什么?”
4、责备性问题。让来访者有威胁感,会产生防卫,形成抵抗,应加以杜绝。
5、修饰性反问。并不是问题,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它将谈话内容引向抽象,对求助者毫无益处。“你认为考研对你的压力很大,但其他人同样也有压力,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想考研呢?”
6、解释性问题。是咨询者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不易强加来访者,更不能因此置疑。对求助者自我探索作用很小。
内容的选择
1、适合患者的接受能力,符合其兴趣(可接受)
2、对病因有针对性(有效)
3、对个性发展及矫正起关键作用(有效)
4、对深入探讨患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有效)
5、对鉴别诊断有意义(有效)
6、对改变患者的态度、改善认知及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积极)
局限性
●来访者不一定真实讲述自己的问题
●双方应来自同一个民族(风俗、道德规范)
●预测学习成绩几乎无效
●会谈法的
信度与
效度不是十分可靠,要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才有诊断价值
注意事项
●态度必须中立:对人中立,对事中立
●提问中避免失误
●在摄入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言语外,不可有题外话
●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来访者的谈话内容
●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结束语诚恳客气,避免任何误会。如“你还有关键 的问题没有谈,回去考虑一下,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