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燮
汉语词语
调燮,典故名,典出《尚书》卷十六〈周书·君奭 〉。主要义项有:(1).犹言调和阴阳。古谓宰相能调和阴阳,治理国事,故以称宰相。(2).调养;调理。
详细释义
典源
《尚书》卷十六〈周书·君奭 〉
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旧题汉·孔安国传:「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者。此惟三公之任,佐王论道,以经纬国事,和理阴阳。」
《汉书》卷七十四〈魏相丙吉列传·丙吉〉
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
译文
《汉书》卷七十四〈魏相丙吉列传·丙吉〉
丙吉有一次外出,碰上清理道路的人打群架,路上躺着许多死伤者,丙吉经过旁边却不闻不问,身边的掾史感到很奇怪。丙吉等又往前走,碰上有人正在赶牛,牛喘着气吐着舌头。丙吉让停下车子,让骑吏去问道: “赶牛走了几里了?”掾史很怪丞相该问的不问,不该问的却问,甚至有的还讥讽丙吉,丙吉解释说:“百姓互相争斗,死伤了人,这是该由长安令、京兆尹去禁止追捕的事,岁末时我做丞相的考察他们的政绩功过,向皇上奏明情况,予以赏罚罢了。宰相不亲自处理小事,在道路上是不该询问的。正当春天季节,少阳秉持天地气候,不应该出现很热的天气,我恐怕被追赶的那头牛走得路不远,是因为天太热才喘气吐舌,造就是时令节气失调了,恐怕会有很大的灾害。作为三公的丞相要掌管调和阴阳的大事,是我应该忧虑的,所以我才询问牛喘的事。”掾史们都感到很佩服,认为丙吉是个知大体的人。
释义
(1).犹言调和阴阳。古谓宰相能调和阴阳,治理国事,故以称宰相。
唐 颜舒 《刻漏赋》:“罢衣裳之颠倒,配皇极而调燮。”
宋 沉辽 《德相送荆公三诗用元韵戏为之》:“我昔造公室,公方任调燮。”
清 蒋士铨 《桂林霜·议恤》:“世掌丝纶,官居鼎铉,中书惭任调燮。”
(2).调养;调理。
金 朱之才 《卧病有感二十韵》:“齿发久已疏,又复失调燮。”
宋 陆游 《冬夜作短歌》:“衣裘视寒暖,日夜自调燮。”
清 朱之瑜 《与板矩书》之一:“台兄英年畅遂,精研调燮之理,何为亦有此恙?”
参考资料
典故 调元.搜韵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0 17:32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