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失业率,是指通过
劳动力调查或相关抽样调查推算得到的失业人口占全部劳动力(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之和)的百分比。我国的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定义与
国际劳工组织标准相一致,调查失业率具有国际可比性。
发展历程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立登记
失业制度,当时由于中国还处于
计划经济体制下,称为“待业登记”,所有的城镇无业者都必须首先到政府劳动部门去登记,处于等待期的
劳动者即登记为“待业”。但是,随着1994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国劳动用工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政府不再统一分配和安置,企业和
劳动者开始进行双向选择。于是,1994年将“待业登记”更名为“
失业登记”。中国“
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概念也由此开始。
2010年,中国有四大调控目标,分别是
国内生产总值(GDP)、
物价、就业目标和
国际收支平衡等。每年政府工作的
就业目标有两部分,即每年新增城镇就业数字,和城镇登记失业数字。由于很多真正
失业的人不一定去登记,加上农村的农民
就业没有包括在里面,因此实际每年公布的登记失业率数字,比调查失业率要低。这也成为
城镇登记失业率饱受诟病的原因。比如2008年年末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两部门已经有数年全国城镇调查
失业率的数字,而国家统计局自从2005年就开始探索城镇调查失业率,每半年进行一次统计。但是该数字没有正式对外公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则从事
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统计工作。每年其目标纳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五年规划中。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
就业900万人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4.6%以内。
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城镇调查失业率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重要概念
16 周岁及以上人口可分为劳动力和非劳动力,其中劳动力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就业、失业和非劳动力三种状态可以互相转换,就业人口失去工作后,如果找工作并且能去工作就是失业人口,否则就是非劳动力。
就业失业的判断标准采用了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统计标准,以此计算的调查失业率是国际可比的。
劳动力
就业人口包括以下两类:
(1)在调查参考周内,为了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工作了 1 小时及以上的人;
(2)因休假、临时停工等原因在职但未上班的人。
失业人口是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人:
(1)没有工作;
(2)在调查时点前3 个月内找过工作;
(3)如果提供一份合适工作,能在 2 周内开始工作。
非劳动力
非劳动力是除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之外的人,指没有工作,且不找工作或不能去工作的人。
统计方法
我国调查失业率数据来源于全国月度劳动力调查。这项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与住房单元数成比例的抽样方法,先在全国范围内随机抽取居(村)委会, 再在抽中的居(村)委会内采用随机等距抽样方法抽取调查户。全国每月调查样本约 34 万户,基本覆盖我国大陆地区所有地级市和县级地区。按现有抽样设计,在 90% 的置信度下,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的相对误差在 2% 以内,即如果推算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则真实失业率有 90% 的把握在 4.9%—5.1% 之间。
在每月特定时间内,调查员使用电子终端(PAD)前往抽中的调查户采集就业失业信息,并通过联网直报系统直接将数据上报到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对报送的数据进行加权汇总,推算得到全国和各省城镇调查失业率。
社会影响
调查失业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是政府判断经济形势、改进宏观调控和制定就业政策的重要依据,其高低受经济结构、经济周期、人口结构、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失业人口增加或就业人口减少导致失业率上升时,对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都有直接的负面影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稳定就业、降低失业率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
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和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分布等不匹配引起的失业,这两种失业构成的失业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降低自然失业率的主要政策是大力开展求职招聘服务,提高人岗匹配效率,促进高校专业和市场需求对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破除劳动力自由流动障碍等。但自然失业率属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运行中难以避免的一部分,只能尽量降低而无法消灭。周期性失业由社会总需求不足引起,经常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美国上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失业就是典型的周期性失业。治理周期性失业主要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促使调查失业率接近自然失业率。
与登记失业率的区别
当前反映我国失业率的指标有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二者统计方法、指标定义和作用都有明显的区别。
调查失业率由统计部门聘用的调查员入户访问获取就业失业信息,对于 16 周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不论其户籍所在地和类型,只要满足失业定义都属于失业人口。由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具有密切联系,调查失业率通过反映就业形势的变化来体现经济运行状况,本质上是一项宏观经济指标。
登记失业率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通过行政记录进行统计,失业人口是 16 周岁至退休年龄的人中,满足失业登记要求且主动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的人。登记失业率作为政府制定就业政策和为失业人员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依据,是就业工作指标。
注意事项
城镇调查失业率反映了包括进城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城镇常住人口就业状况。
在使用这一指标时,应注意以下情况。
(一)城镇调查失业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宜作为考核就业工作的依据。失业率高低受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社会保障、就业政策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就业政策作为影响因素之一,很难完全抵消其他因素尤其是经济波动对就业影响,因此不宜将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就业工作的考核依据。
(二)城镇调查失业率指标不宜层层分解。失业率是宏观经济指标,主要作用是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就业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由于劳动力在省内各市县间的流动相对频繁,失业率指标对地市和县(区)层级的意义不大。
(三)不能追求过低的失业率。如果失业率长期过高,大量劳动力闲置浪费, 将导致经济增长下降,失业人员工作技能退化,贫富差距扩大,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但如果失业率过低,后备劳动力不足,也将导致企业招工困难,用工成本过高,影响经济长期发展,同时造成劳动者竞争意识下降, 影响工作技能提升。
(四)经济增速和失业率走势没有必然规律。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速加快, 失业率下降,经济增速下降,失业率上升,但这一规律并非普遍适用。如果技术进步导致劳动力需求下降,虽然带动经济增速加快,但失业率反而会上升;如果经济结构向吸纳就业能力更强的服务业优化升级,虽然经济增速有所减弱,但失业率也会出现下降。
专家观点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2009年预计中国有3000万左右
农民工失业,往年没有
就业和2010年毕业需要就业的
大学生有900多万,另外,还有其他需要就业的,全部就业压力在5000万左右。而从未来30年看,如果2040年
城市化水平推进到85%,城市中还要增加4.5亿人口,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整个国家
就业压力巨大,将是中国长期的、头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难题。因此,建议中央和国务院将“创业带动
就业”上升为最高级别的国家战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中国和欧美国家相比,
失业率低多了。欧洲最近一二十年
失业问题都很严重,很多国家长期的失业率都在10%左右,整个
OECD(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国家预计今后两年的
失业率在百分之十。中国受
金融危机影响,
失业率可能会达到7%多一点。当前,存在的主要是
大学生和
农民工的失业问题。
大学生失业短期内是一个解不开的结;
农民工失业主要因为
金融危机冲击很多企业不景气造成的,现在看来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并非难以调整。一方面,
农民工的流动性很强,回农村是一条出路;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机会也逐渐多起来,所以找工作也不是特别困难。经过一段时间,
失业问题就可以慢慢消化掉。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恢光平:中国与欧美国家的
失业率相比,单从数据看,中国可能要轻一些,现在美国是达到百分之七点多,欧盟国家基本上都是百分之十以上。但这并不意味这着我国的
失业问题就真的不比欧美国家严重。关键的问题是欧美国家的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失业的保险覆盖面比较好,所以至少在这个水平上,失业不会造成太大的社会动荡或危机;相比之下,目前中国失业保险的覆盖面相对而言还比较弱。在欧美国家,即便
失业,有救济金可以维持生活,不至于引起社会动荡;而在我们国家,如果失业率高,社会保障又跟不上,社会影响可能会更重一些。
统计数据
2024年9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