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温调节的机制,即如何把体温维持在37℃这一水平上,一般用调定点学说来解释。这个学说认为,人和高等恒温动物的体温类似恒温器的调节。调定点的作用相当于恒温箱的调定器,是调节温度的基准。下丘脑前部视前区的温敏神经元与冷敏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这两类神经元活动的强度依下丘脑温度的高低而改变,其变化的特点,呈钟形曲线。这两条曲线的交叉点,就是已经调试完毕的体温基准点,简称调定点。正常人此点温度定为37℃。若流经此处血液的温度超过37℃时,温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引起散热过程加强,产热过程减弱;如流经此处的血温不足37℃时,则引起相反的变化。皮肤
温度感受器的传入信息,通过中枢整合作用,也可影响调定点的活动。
在正常情况下,调定点的变动范围很窄,但也可因生理活动或病理反应发生一定的改变。如细菌感染导致发热,致热原可使温敏和冷敏两类神经元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如38℃)。调定点上移后,产热与散热过程将在较高的水平(38℃)上达到平衡。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机制,就是使调定点下降,从而使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