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中国清末学堂的教学科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制定的《
钦定学堂章程》,规定
蒙学堂、小学堂、中学堂每年均设此科。蒙学堂读《孝经》、《四书》,小学堂读《诗经》、《
礼记》、《尔雅》、《春秋三传》,中学堂读《书经》、《周礼》、《仪礼》、《周易》。清光绪二十九年末(1904)公布《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改设“读经讲经”,所读各经大致同前。
概念
读,就是读,不是背,不是理解,更不是照着行动。你读就好了,坚持去读,一天二天,没有什么效果,没关系,一周二周,没有什么效果,也没有关系。你就是读,读熟,读透。总有一天,你突然就明白了,突然就懂了。即使你永远不明白,不懂,也没关系,仍然是读,轻松地读,起码对你也没有什么坏处,我相信没有一个人,永远也不明白一点点的。要不然古人也不会那么看重读书了。
传统六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乐经》。
四书指的是《
论语》《孟子》《大学》和《
中庸》,与传统的四书没有区别。
原则
读经有四大原则。及早读经,老实读经,大量读经,快乐读经
第一个标准是及早读经。及早的意思就是越早越好。但是及早,我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怎么办?所谓及早,是早到从今天开始,就是最早了,你不能更早,所以及早读经。
第二个标准是老实读经,老实读经就是越老实越好。什么叫老实?第一点,读真正的经,不要读假的经;读大的经,不要读小的经。那么什么叫真正的经,什么叫做大的经呢?就是刚才所说的,第一个层次(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第二个层次的经(易经,诗经,老子,庄子),第三层次以下都是小经,都是次要的,乃至于不需要读的。所以第一个老实读真正的经,第二个老实就是只有读经,没有花样。
第三,就是大量读经。你有没有大量,就看你认知了多少。什么叫大量?第一点,读很多。《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老子》、《庄子》、《易经》、《诗经》、古文、唐诗、宋词什么都读了,读越大量越好。因为越大量,他的整个的学养的基础就越扎实。第二点,要反复,越大量越好。
再来第四个标准,就是快乐读经。只要你越早越好,他就越快乐。只要你能够越老实越好,你不要做花样。刚才说了,读出味道,他就快乐,而且这种快乐不是嘻嘻哈哈的那种游玩的快乐,而是一种心里非常笃定的那一种深度的幸福之感。所以我们要转外在的快乐为内在的幸福。凡是内在幸福的人,他的快乐是比较深远的。
还有,我们认为读经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四不离”原则:
第一,不离家庭的原则。
小孩子读经很好,把孩子放到私塾,只说明一件事,你想偷懒,你自己不想读,把孩子交给别人,让别人负责对不对?也有家长说我很忙,没有时间,这样做我们会失去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良好机会,我们不主张孩子离开家庭,除非不得已。一个小孩长期在没有父母的环境中成长,心理各方面是有问题的,起码亲情会缺失;一个家庭长期没有孩子,夫妻之间可能也会有问题,所以读经最好不离家庭。中国文化讲究修身,下面还有什么?是齐家。一个孩子长期不在家里,如何学习齐家?父母吵架也要让他学一学,否则他结婚以后也会不知道如何吵的,面对吵架他可能会无所适从。孩子要学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道理,所以要不离家庭。没有办法,选择私塾的孩子,最少也要一周接回家里一次,长期远离家庭,几个月,甚至长年不见父母的做法,我们是不提倡的。
第二,不离社会的原则。
有些读经推广人士认为社会很混乱,很容易污染我们的孩子,所以觉得放在没有污染的地方就好。我们要思考一下,一个孩子长期在所谓没有污染的地方能不能成才?好比一棵树苗,放在温室里,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不能。池塘里的最漂亮的莲花,是长在在污水里?还是清水里?如果水很清,很干净,什么污泥都没有,那里根本开不出美丽的花来。
那么一个人的成长,应该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合适呢?我们纵观历史,几乎所有优秀的人才,杰出的人才,可以说没有一个是在完全的顺境中成长的。我们会担心孩子在社会这么复杂的环境成长,难道真的不会受污染吗?会的,所以要读经典,让经典去引导他,给他一盏指路明灯,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如果不学经典,我们才真的要担心他。我们看,一本小小的《三字经》里面就有很多智慧:“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长期的朗读就会潜移默化地知道要“亲师友,习礼仪”;“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孩子经常朗读,自然就知道小时候要努力学习。所以,经典会引导,会慢慢地渗透进孩子的心灵,熏陶孩子,让孩子知道生活中应该怎么去判断是非,在复杂的环境里完成自己的判断,才能最终成为人才。而关在温室里的孩子,在一个完全没有,自己认为完全没有污染的地方,事实上恰恰是培养不出人才的,所以要遵守不离社会的原则。
第三,不离生活的原则。
读书就像吃饭,读经就跟吃饭一样,要不离生活,生活会告诉我们很多道理。有人说读书,读了又不懂,对不对?所以他就不读,你不读又怎么会懂呢?生活告诉我们,如果说吃饭,吃一口又不饱,吃了又不饱,所以就不吃,你什么时候能饱?不吃又怎么能饱呢?吃了不饱怎么办?小朋友,吃了一口饭不饱怎么办?(场下孩子回答:接着吃!)接着吃,对不对?这不就对了吗,接着吃不就行了吗,一碗饭不饱再吃一碗。那读经呢,读了又不懂怎么办?(场下回答:接着读!)再读不就行了吗?一遍不懂,再读再读,读他几十遍读他几百遍,我看懂不懂?读他十年读他二十年,看看懂不懂。
其实懂不懂是不要管的,就像我们吃饭不需要管饱不饱一样,这是不要管的,吃多了自然会饱的,这都是生活给我们的道理。开车也一样,读经像开车,开车要方法,开车大家知道,其实开车包括很多层面,第一,你的车好不好,好车,坏车,差别很大;第二,路好不好;第三,油好不好;第四,开车人的技术怎么样。这些因素都要考虑,是不是?那么我们读经,培养孩子,这个孩子怎么样,还有这个家长怎么样,还有我们选择使用的教材怎么样,方法怎么样,都有关系,这就是生活给我们的智慧,跟生活是一样的,不是说这个不重要那个重要,统统都重要,都要去注意到,这就是不离生活原则。
第四,不离圣贤教诲。
所有的经典都会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做事,我们要不离圣贤教诲,圣贤告诉我们,凡事积小成高大,不需要我们做大事,我们只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不到的事我们不要考虑。读了要懂,这个是做不到的,谁知道懂不懂啊,读了以后马上就去应用,这个更是做不到的。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读,所以我们只有把读做好,该懂的时候就懂了。吃饭我们就吃,吃是能做到的,什么时候饱,不知道,所以我们就只管吃,吃好了饱就会自然而来,读好了懂就会自然而来,懂了应用也是自然会来,懂了我们就会应用。我们只要把能做得到的做好,做不到的先不要考虑。
意义
从大处说,可以促进文化复兴、中华崛起、社会和谐、世界大同。从小处说,可以修身养性,培养大格局的子女,促进家庭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