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述九章》是晋宋之际文学家
陶渊明创作的一组
咏史诗,所咏者依次为
伯夷与
叔齐、
箕子、
管仲与
鲍叔、
程婴与
公孙杵臼、孔门七十二弟子、
屈原与
贾谊、
韩非、鲁二儒、张挚。全诗九章,每章均为四言韵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叙述与评论,表达了作者对人情淡薄的慨叹,流露出对故国灭亡的哀痛,抒发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怀抱。组诗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结构排列颇具艺术性。
作品原文
读史述九章(并序)
余读《史记》,有所感而述之。
夷齐1
二子让国2,相将海隅3。
天人革命4,绝景穷居5。
采薇高歌6,慨想黄虞7。
贞风凌俗8,爰感懦夫9。
箕子10
去乡之感11,犹有迟迟12。
矧伊代谢13,触物皆非。
哀哀箕子,云胡能夷14?
狡童之歌15,凄矣其悲。
管鲍16
知人未易,相知实难17。
淡美初交18,利乖岁寒19。
管生称心,鲍叔必安。
奇情双亮20,令名俱完21。
程杵22
遗生良难23,士为知己24。
望义如归25,允伊二子26。
程生挥剑,惧兹余耻27。
令德永闻28,百代见纪29。
七十二弟子
恂恂舞雩30,莫曰匪贤31。
俱映日月32,共飡至言33。
恸由才难34,感为情牵35。
回也早夭36,赐独长年37。
屈贾38
进德修业,将以及时39。
如彼稷契40,孰不愿之?
嗟乎二贤,逢世多疑41。
候詹写志42,感鵩献辞43。
韩非44
丰狐隐穴45,以文自残46。
君子失时,白首抱关47。
巧行居灾48,忮辩召患49。
哀矣韩生,竟死说难50。
鲁二儒51
易大随时52,迷变则愚53。
介介若人54,特为贞夫55。
德不百年,污我诗书56。
逝然不顾57,被褐幽居58。
张长公59
远哉长公60,萧然何事61?
世路多端62,皆为我异63。
敛辔朅来64,独养其志。
寝迹穷年65,谁知斯意66!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夷齐:伯夷、叔齐,
孤竹君之二子。以互相让王位,先后都逃往北海。周武王伐纣,他们曾扣马谏阻。周统一中国,他们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遂饿死。见《史记·伯夷列传》。
2.二子:指伯夷、叔齐。子,古代男子的尊称。让国:互让君位。
3.相将:互相扶持。海隅(yú):北海滨。《
孟子·尽心》:“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
4.天人革命:是说周武王的伐纣,是应天顺人的革命。《
易经·革卦》:“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5.绝景:即绝影,灭绝踪迹。指隐居离开人间尘世。
6.薇:野菜。
7.黄虞:黄帝、虞舜。
8.凌:逾越,超越。
9.爰:乃。感懦夫:使懦弱的人感奋振动。《孟子·万章》:“伯夷,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10.箕(jī)子:殷纣大臣,任太师。纣杀比干,箕子惧,假装疯癫,做了奴隶,为纣所囚禁。周武王灭殷,释放了箕子。事见《史记·殷本纪》。
11.去乡:离开故乡。
12.迟迟:形容不忍离去而前行迟缓的样子。
13.矧(shěn):况且。伊:句中助词。代谢:指朝代更换。
14.云胡能夷:说什么能平静下来。夷,平。
15.狡童之歌:《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朝周,过故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此歌,《尚书大传》作微子诗,文字略异。
16.管鲍:管仲与鲍叔牙。
17.相知:相互知心。
18.淡美:指君子之交,以淡泊为美。
19.乖:违逆冲突。岁寒:喻指艰难时节。
20.奇情:谓世间罕见的友情。双亮:交相辉映。
21.令名:美名。完:至美。
22.程杵(chǔ):程婴和公孙杵臼。
23.遗生:舍弃生命。良:实在。
24.为知己。谓为知己者而死。
25.望义如归:为义而死,视死如归。
26.允:诚然,的确。
27.惧兹余耻:谓如果活下去则是一种耻辱,所以内心不安。
28.令德:美德。
29.百代:指百代以后。纪:记载。
30.恂(xún)恂:谦恭谨慎的样子。
31.莫曰匪贤:意谓无一不是贤人。匪,同“非”。
32.映日月:与日月相辉映。
33.飡(cān):同“餐”,这里是仔细体味的意思。
34.恸(tòng):极度的悲哀。才难:成才之难。
35.感为情迁:是说孔子总是为弟子们而挂念、担忧。
38.屈贾:屈原与贾谊。
39.及时:谓及时为世所用。
40.稷(jì):后稷,名弃,尧舜时农官。契(xiè):尧时举用,舜续用为司徒,掌人伦教化。
41.疑:猜忌,即不被信任。
42.候:占验。詹:指郑詹尹。
43.感鵩(fú)献辞:是说贾谊有感于鵩鸟飞到舍间而写下《鵩鸟赋》以自伤悼。
44.韩非:战国时期韩国诸公子。与李斯同师事荀子,李斯自以为不如。曾建议韩王变法,不被采纳。后使秦国,入狱自杀。今传《韩非子》二十卷。事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45.丰狐隐穴:大狐狸隐藏于山穴之中。
46.文:花纹,指有花纹的毛皮。
47.抱关:守门的小吏,喻地位卑微。
48.巧行:机巧的行为。
49.忮(zhì)辩:忮异之辩说。忮,逆。
50.竟死说难:是说尽管韩非写了《说难》,可是自己并没有避免像《说难》中所写的那样,终因游说于秦而死。
51.鲁二儒:西汉初鲁地的两位儒生,品格耿介孤高。
52.易大:一作“易代”。随时:即随时而变。
53.迷变:迷于变化,即不知随时变化。
54.介介:耿直孤高的样子。若人:那样的人,指鲁二儒。
55.特:出众,卓异。贞夫:品格高洁而坚定的人。
56.诗书:指古代诗书所载礼乐制度。
57.逝:同“誓”,决意。不顾:即不顾叔孙通之征召。
58.被褐:穿着粗布衣。幽居:犹隐居。
59.张长公:张挚,字长公。张释之之子。
60.远:指距写此文的时间已经遥远。
61.萧然:寂寞冷落的样子。何事:为了什么。
62.世路:指世间的人生道路。多端:即很多。端,头绪。
63.为:与。
64.辔(pèi):马缰绳。朅(qiè):去。
65.寝迹:隐匿行迹,指隐居。
66.斯:此,这。
白话译文
我读《史记》,有所感悟而加以记述。
夷齐
伯夷叔齐互让君位,相伴逃离至于海滨。
顺天应人武王伐纣,夷齐匿迹远居穷困。
采薇充饥悲哀高歌,慷慨思念黄帝虞舜。
贞廉之风超越世俗,感奋振动懦弱之人。
箕子
离开家乡那种感情,尚且依恋难以舍弃。
更何况是改朝换代,眼前一切总觉其非。
箕子哀伤无限悲痛,心中如何才能平息?
感慨所作《麦秀》之诗,哀伤凄凉深表其悲。
管鲍
了解别人已不容易,能获知音实在困难。
君子之交淡泊为美,利益相违友情不变。
只要管仲能得称心,鲍叔无怨必定心安。
罕见友情交相辉映,完美名声永远流传。
程杵
舍弃生命实在不易,君子献身甘为知己。
为义而死视之如归,程婴杵臼确实如此。
程婴赴义挥剑自尽,只怕独存视为羞耻。
二人美德永远传扬,百代之后可见所记。
七十二弟子
仲尼弟子恭敬从学,没有一个不是忠贤。
高尚道德辉映日月,一同领悟至理名言。
孔子悲痛人才难得,情感总为弟子所牵。
颜回不幸过早去世,唯独子贡享得长年。
屈贾
增进道德提高学业,盼望及时有为世上。
就像舜时后稷与契,谁不希望他们那样?
可叹二贤屈原贾谊,遭逢猜忌疏远忠良。
问卜詹尹抒发怀抱,有感鹏鸟作赋自伤。
韩非
大的狐狸隐藏山穴,皮毛美丽因而遭难。
君子不被时所重用,到老看门地位低贱。
美善行为容易处祸,强辩也能引来灾患。
韩非遭遇实在可哀,说秦而死竟如《说难》。
鲁二儒
改朝换代随时改变,若不改变视为愚笨。
耿介孤高鲁之二儒,品德出众忠直之人。
积德尚未能达百年,违反古法有辱斯文。
决意不理朝廷征召,穿粗布衣幽然而隐。
张长弓
张挚距今已很遥远,寂寞冷落竟为何事?
人生道路多种多样,世人竟然皆与我异。
收起缰绳辞去官职,独自修养他那高志。
隐居终身不再出仕,谁能理解此中深意!
创作背景
《读史述九章》当作于晋室亡后不久,大约为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当时陶渊明五十六岁,是读
司马迁的《史记》有感而作的。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陶渊明《读史述九章》是一组专咏司马迁《史记》人物的四言韵文。这些人物,有反对暴政,崇尚王道的,如伯夷、箕子;有忠君爱国、身遭不幸的,如屈原、贾谊;有肝胆相照,互为知己的,如鲍叔、管仲;有避世远祸,隐逸田园的,如张长公等。陶渊明通过对这些古代历史人物的叙述与评论,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抒发了自己的怀抱,流露了他反对暴政、渴望清明政治的理想;当理想不能实现时,他选择归隐,表现了他不满时局、独立高标的价值取向。
第一章评述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最终饿死西山的故事,颂扬他们坚贞超俗的品格。此章,陶渊明盛赞伯夷与叔齐,在“天人革命”之际,不为利动,傲视功名富贵,反对以暴易暴,为追寻黄虞仁爱正义之道而不惜牺牲生命,其高风亮节不是世俗之人可及,且能激励懦夫。
第二章评述箕子遭商纣王之囚,后周武王释之而事周,过殷墟而伤之的故事,表现他的改朝换代之哀。陶渊明借咏箕子,流露了深切的亡国之哀痛。陶渊明也正处在一个“天人革命”之际,弃离而去,心犹不舍,留存下来,面对昏君衰国,却又无可奈何,箕子佯狂,陶渊明唯有隐逸田园,饮酒读书,结庐人境而心远尘世了。
第三章评述管仲与鲍叔牙,赞美二人相互知心、亲密无间的友情,以此慨叹人情淡薄。陶渊明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他渴望知音。此章,陶渊明深切地流露了他对知音的渴望。他感慨“知人未易,相知实难”,人们往往初交时淡而且美,深交则常因利益冲突而恶交,能像管仲与鲍叔这样“相知”而“令名俱完”的实在难得。
第四章评述程婴与公孙杵臼,颂扬他们士为知己者死的义举。陶渊明在《
拟古九首》有“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之句,可见诗人对世间“相知不忠厚”的陋习是早有体会的,故而在此篇中再次赞扬赵朔、程婴与公孙杵臼誓死不相违的知己情谊。
第五章评述孔子七十二弟子,赞扬他们高尚的人品道德。在孔子七十二弟子中,陶渊明似乎更欣赏、偏爱志趣恬淡、崇尚自然的曾蒧,以及箪食瓢饮、向道好学的颜回。“恸由才难,感为情牵。”陶渊明与孔子一样,哀恸人才难得,被情所牵,而似乎对能言善辩、善作生意的子贡颇有不屑。“回也早夭,赐独常年。”颜回过早的夭亡,子贡则独得长年。从字面上看,陶渊明似乎在陈述颜回与子贡的寿命长短,而褒贬扬抑之情却溢于言表,表现出了作者的志思志识,折射出了他的人格志趣。
第六章评述屈原和贾谊,二人皆“逢事多疑”而不被重用,此章颂扬他们的德业,对他们的遭遇表示感慨。陶渊明是苦闷和孤独的,他的“慨想黄虞”政治理想,他的悲痛国运衰微的爱国情怀,并不为朝廷所理解,在这样忠奸不分、是非不明的强权政治下,陶渊明的一片赤诚忠义无人明白,于是,屈原和贾谊成为陶渊明自我信仰的精神支柱。陶渊明作《屈贾》流露着了个人的无限身世之慨。屈原、贾谊品性高洁,身为臣子,心忧朝廷,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渴望如稷契般受到君王的重用和信任。可叹的是两人生不逢时,横遭妒忌和猜疑,失去君王的宠信,两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无人明白,唯有通过诗文来告白,然而,他们终于在孤独与寂寞、忧郁与苦闷中消逝了他们的生命。陶渊明虽不曾像屈原、贾谊那样有机会发挥他的政治才干,但他引屈原、贾谊为知己,深切同情他们不幸的遭遇,也悲鸣自己虽“进德修业”、才高质洁却沉沦下僚不为时用。
第七章评述韩非子,感叹其“君子失时,白首抱关”的可悲命运。对韩非的遭遇,陶渊明深表同情,他认为韩非是一个悲剧人物,如丰狐因皮毛美丽而受害一样,韩非因其有辩才而招祸,有才反倒害了他。从韩非的遭遇中,陶渊明明白无用是一个人最大的幸事。这也就是陶渊明在经过内心的矛盾冲突后归于平淡,远离世俗社会,走向田园的原因所在。
第八章评述西汉初鲁地的两位儒生不与叔孙通“弟子共起朝仪”“的行为,赞美他们的耿介孤高的品德。在陶渊明的眼里,鲁二儒可爱至极。鲁二儒的可爱在于持守古道,迂敖执着。在执政者看来,念书的儒生很难和他们共谋进取的事,却可以和他们保守成业。然而,鲁二儒不忍心做不合乎古道的事,所以不肯在“德不百年”之时而顺从叔孙通的征召去制订朝廷的礼仪官制,可谓迂敖执着,用叔孙通的话来说就是“不懂得时势的变迁”“真是鄙陋的书生”。鲁二儒的可爱在于孤高不俗,特立独行。他们鄙视趋炎附势,鄙夷小人得志,认为叔孙通之所以能侍奉了近十位君主,都是他当面曲意奉承人家,才得到了亲近和尊贵。对于送上门的“征召”,“逝然不顾”,认为是“污我诗书”,宁可“被褐幽居”。
第九章评述终身不仕的张长公,颂扬他”敛辔朅来,独养其志“的高洁品性。陶渊明曾在《
扇上画赞》曰:“张生一仕,曾以事还。顾我不能,高谢人间。”盛赞张长公品格高远,不同流俗,与世俗格格不入而解甲归田,过着远离尘世的隐逸生活,悠然自在。陶渊明在仕与隐之间徘徊犹豫,但最终坚定归隐,不再出仕,可以说,张长公是最终坚定他归隐决心的古代隐士之一,也是最终使陶渊明矢志不渝隐逸田园的楷模之一。
这九章的人物,一方面依历史先后顺序而排列,一方面又体现着意义的组合:夷齐、箕子是易代时的节操,管鲍、程杵是义交的楷模,七十二弟子是士人的先贤,屈贾、韩非是士不遇、甚至丧生的前鉴,鲁二儒、张长公是坚贞养志以隐居者。
读史明今,读人明己,咏史明志,赞人明心。陶渊明就是在这样不断地阅读和咏赞《史记》传记的人物中,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反省自己,不断地坚定自己,不断地表明自己,不断地升华自己。
名家点评
北宋
苏轼:“《读史述九章》:《夷齐》《箕子》,盖有感而言。去之五百余载,吾犹识其意也。”(《书渊明述史章后》)
南宋
葛立方:“观渊明《读史九章》,其间皆有深意。其尤章章者,如《夷齐》《箕子》《鲁二儒》三篇。《夷齐》云:‘天人革命,绝景穷居。贞风凌俗,爰感懦夫。’《箕子》云:‘去乡之感,犹有迟迟。矧伊代谢,触物皆非。’《鲁二儒》云:‘易代随时,迷变则愚。介介若人,持为贞夫。’由是观之,则渊明委身穷巷,甘黔娄之贫而不自悔者,岂非以耻事二姓而然耶?”(《
韵语阳秋》)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
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