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音就是古代阅读文言文时用的一种语音,和平常百姓说话用的“
白话”不同。在古代,官方口头用语是有专门的正音标准的,这就是读书音。例如,在宋朝的时候,官方的书面语言是文言文,官方的口头语言是以《广韵》这本书为参考。读书音往往是当时的普通话。虽然历代因为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普通话”有所变化,但其标准音始终以洛阳一带的读书音为基础。
四大读书音
迄今为止,主要的读书音有四种,隋代的《切韵》、唐代的《唐韵》、宋代的《广韵》和明代的《洪武正韵》。由于各种原因,明代的读书音没有被推广开来,因此,宋代《广韵》是当今中国古代汉语读书音研究的重点。
隋代《切韵》
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由于当时中国北方地区长期在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之下,汉族习俗文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心想恢复汉族礼乐的隋文帝做了很多恢复汉族文化的举措,其中包括命陆法言等编著《切韵》,审定比较经典、纯正的汉语。《切韵》音系为参考洛阳话和建康话为主。
唐代《唐韵》
唐代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唐韵》作为唐朝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而唐代政治中心长安的方言并没有很高的地位。甚至据说当时皇帝因为说长安方言而被谏臣指为不标准。但是,长安话仍然比较流行。长安话是日语汉音的来源。
宋代《广韵》
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广韵》是迄今为止四大读书音中最完备、拥有最详细记录的读书音,也是中国古代汉语读书音研究的重点。
明代《洪武正韵》
元代将近百年的统治使得传统的汉人的礼乐风俗、语言文化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明太祖即位第二年(1369),以唐宋制度作为模范,恢复了科举制度,并立了儒学。明代以后,由于语音演变的原因中国北方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元代所编的《蒙古字韵》仅存十五韵,失去了传统汉语的特点;但是当时的语音距离唐宋的二百零六音韵体系甚远,明太祖误以为宋代的《广韵》是出于江浙一带。于是即位第八年,朱元璋命乐韶凤、宋濂参考典籍中的中原音韵和当时的南京话,编著《洪武正韵》作为官方韵书。《明史·乐韶凤传》记载:“八年,帝以旧韵出江左,多失正,命与廷臣参考中原雅音正之,书成,名《洪武正韵》”。因此,南京话也是官话的代表之一。可惜的是,《洪武正韵》并未推广开来。
古代普通话
中国早就有民族的共同语言,也就是当时的“普通话”。孔夫子弟子三千,来自全国各地,孔夫子教书就用“雅言”。《论语》记载,孔夫子“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洛阳读书音,并非古代的洛阳口语,更不是当今的洛阳方言,而是洛阳太学里教学采用的标准读书音。是古代的唯一标准语音。
雅言,就相当于当时的普通话。以后历朝历代,也都有各自通用的“普通话”,只是称呼不同,秦称雅言,以后叫正音,到明代叫官话,是跟民间口语相对应的官方语系,为办公读书之用。
至于雅言更古老的来源,郑张尚芳称,夏朝太康以后建都洛阳,洛阳地区的语音自然成为全国的标准音。殷商都城也在洛阳周边,语音上承夏言;周朝又是向殷商学习的文字。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在洛阳一带,教育、办公都要求学标准音,这从上古、中古一直沿袭至近代官话,历时4000多年。
当然,在这期间标准音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唐、宋、明等朝代,都城都不是洛阳,其都城的语音对标准音会有某些影响,但由于这些地方的读书音也源于洛阳,最多只是出现某些官话支派,音系核心基础本是一个,那就是古代洛阳音。而这历代“普通话”标准音的基础,始终是在中原洛阳一带。
郑张尚芳还说,通过对上古音研究,他已经重新构拟出了雅言的音,如今已经能够把《诗经》、《论语》用孔子时代的上古音来读。
典籍记载
“中华音切,莫过东都”
“各代的韵书和典籍都有记载呀。”郑张尚芳说,古代著名的《切韵》代表着南北朝至隋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标准音,当时颜之推等人长安论韵,审定的就是洛阳人读书音的音韵纲领。
到了唐朝后期,语音已经发生了变化,有记载称有个叫李涪的人,根据当时的唐音,批评《切韵》审定的标准音是“吴音”,但他也说“中华音切,莫过东都”,东都就是洛阳,也推崇当时的洛阳音为标准音。
“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
洛阳读书音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南北朝——隋——唐各不相同,隋朝时的洛阳标准音到了唐朝就被认为是‘吴音’;第二,不管洛阳音如何变化,各代都认为洛阳‘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还都以当时的洛阳音为标准音。”
郑张尚芳说,唐以后的各个朝代,也都产生过标准音的争论。从历史记载来看,宋、元都以当时的
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明初的《洪武正韵》,同样标榜“以中原雅音为定”。直到清朝中期以后,官话的标准音才向北京话转移。
“所谓以洛阳音为标准音,是说历代都以当时的洛阳读书音,即太学里教学采用的语音为标准音,而不是洛阳的方言口语。”
有力支持
“洛阳音”读诗韵律更美
真的能用孔子时代的上古音来念《诗经》、《论语》吗?用古音念古文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历代都有韵书,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当时的发音方式,因此可以根据音韵学规律来复原古音系统,把古代音重建出来。”郑张尚芳说。
说到兴头儿上,郑张尚芳还即兴用唐音念了一首唐诗——李白的《静夜思》。由于无法还原他的朗诵,记者只能用字母大致拼出发音:
“床前明月光”读为“zhiang zê mraeng ngüad guang”;“疑是地上霜”读为“ng-i jie dih jiangh shiang”;“举头望明月”读为“gye’ deu müangh mraeng ngüad ”;“低头思故乡”读为“dêi deu s-i guoh hiang ”。
他的朗诵,音调很怪,像“月”字,念起来好像直接用鼻音“ng”拼韵母“ue”,还是入声,后音曲折缭绕。整首诗听起来确实抑扬顿挫,但很难听懂他到底念的是什么。
能否推广
“复原推广古音不现实”
对复原推广古音,郑张尚芳认为并不现实。他说,重新构拟出来的古音只是个大概,不能确定古代是否就是这样发音的,因为“死无对证”嘛。用古音来念古诗文当然更有味道,能更好地体现其原有的韵律美,但是普通人根本听不懂,这样做也就失去了意义。
虽然当今的洛阳方言还保留有一些古代发音方式。比如“龙”,在洛阳一些地方被读作“liong”,“住、处、书、如”读yu韵等,但洛阳的读书音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每一个朝代都不一样。
“比如‘洛阳’两字,最早的时候念‘lagelang’,再近点的时候就变成了‘lageyang’,到现在的读音则是‘luoyang’。所以古音复原起来也很麻烦,到底以哪个朝代的为准呢?”
因此,用古音朗诵古诗文,作为兴趣可以研究一下,但大规模的复原推广没有必要。“毕竟历史还是在不断进步,推广古音不是又倒退回去了吗?”在谈话结束之前,郑张尚芳开了个玩笑。(王惠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