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并非一部自传,但辑录的文章、演讲和图片生动地勾勒出杨振宁教授数十年人生历程的轨迹。书中各篇文字,既忆述往事,谈论学术,又抒发情愫,感怀国事,从中不仅可以窥见杨教授生平治学执教的经验和风格,且能强烈感受到他对中国所怀有的深厚感情。闪烁在本书字裏行间的他的思想、品格和风范,亦将有助於新一代莘莘学子领悟如何去探索科学、追求人生。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县人,民国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一九二八年就读厦门国小、一九三三年就读北平崇德中学、一九三八年插班昆明昆万中学高中二年级、一九四二年西南联大毕业、一九四四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一九四五年在西南联大附中教学後赴美、一九四八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九四九年秋天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一九五七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一九五八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六五年应
纽约州立大学校长托尔邀请筹备创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门、一九六六年离普林斯顿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担任教授至今。杨氏于一九三八年以高二的
同等学历,考取当时由清华、北大、南开三个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大的化学系,後来改念物理系。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
宇称守恒定律」,获得
诺贝尔物理奖学金。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也是「美籍华人」,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傲。杨氏也是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薰陶为自傲的,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後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於现代科学。」
在教了十七年书之後,杨氏於一九六六年,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前往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
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他认为是自己「走出象牙塔」,重新出发,科学界人士对他再度获得
诺贝尔奖的可能性,抱持期待与乐观。杨夫人杜致礼女士,出生名门,为杜聿明将军掌珠,专攻文学,中英文造诣均佳,曾在台湾教过英文,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中文,言谈举止富书卷气,育子女三人,老大杨光诺电脑工程师,老二杨光宇,化学家,杨又礼,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