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汉语成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拼音:dú wàn juàn shū,xínɡ wàn lǐ lù)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明·董其昌《画决》。
成语出处
明·董其昌《画决》:“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成语故事
司马迁,字子长,中国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生于史官家庭,他的祖先在周朝时就当过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曾任汉朝的太史令一职,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
司马迁在年幼时,就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学习写字、阅读典籍司马迁十岁时,就能阅读和背诵古文,稍稍长大一些后,已经在学业上很有成就,但他认识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读书是不够的,于是,司马迁在二十岁的时候开始游历天下,拜访老人,探寻古时候的事,考察各地名胜古迹及风俗民情。他通过搜集历史资料,获得了典籍中所没有的大量史料,这为以后编撰史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司马迁结束游历后回到家乡,被任命郎中一职,奉命出使西南巴蜀之地。尽管在出使的过程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司马迁最终还是尽职尽责地完成了任务。
听说父亲司马谈病重的消息后,完成了出使任务的司马迁快马加鞭地赶往洛阳,去见生命垂危的父亲。此时的司马谈已卧病在床多日,只剩下一口气了。父子相见,痛哭流涕。
司马谈拉着司马迁的手,郑重地嘱咐司马迁:“我们的祖先就是周朝的史官,曾经取得过盛大的功名,难道到我这里,我们家族的名声就要断送了吗?我死后,你一定要继任太史令一职,这样就能继续完成家族为国家编撰历史的事业了。你做了太史令后,一定不要忘记我一直想要撰写的史书,一定要完成史书,扬名后世。我说的这些话你可都要记在心里,万万不可忘记啊!”
司马迁流着泪说:“父亲,我知道了,我虽然不够聪慧,但我一定会听从父亲您的嘱咐,不敢有一丁点的松懈。后来,司马迁继承父业,担任了太史令一职。
司马迁在遭受了宫刑之后,情绪非常低落。很多乡里乡亲都嘲笑他,羞辱他贪生怕死,辱没了家族名声,甚至连他的朋友们也无法理解,渐渐与他疏远。司马迁整日坐在家中,精神恍惚,好像丢了魂儿似的。
当身体上的创伤恢复了一些后,司马迁再次想到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他决定放下自己的悲痛和屈辱,不再去想别人的指点,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编撰史书这件正事上面。司马迁从公元前104年开始,前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到公元前91年,终于完成了一部空前伟大的历史巨著《太史公书》,后人又称之为《史记》。
成语寓意
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体现在生活中,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作一种追求,因为这两者能增长知识和能力,使人开阔眼界。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实践就是把知识化为力量的关键。只读万卷书,可能会让人们停留在纸上谈兵,就像赵括一样;而缺乏知识,哪怕有行万里路的想法,也会受限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因此人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先提升自己的学识,再积累实践经验。
成语运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形容读书多,社会阅历丰富。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清·齐学裘《同人题玉晚年画跋》:“今为泽夫仁兄写《观瀑图》,乱山乔木,玉虹下垂,白云吞吐,真有孩心动目之奇,足见此老生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然流露于纸墨间也。”
刘绍棠《村妇》卷一:“路坦读过的书比他多,见过的世面比他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路坦够得上两万,他怎能不心悦诚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4 12:29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