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许嘉璐和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蒙代尔于2005年共同倡议发起,吸引了大批的科学家来华。通过论坛引进国外智力,营造崇尚科学、崇尚学术的氛围,让民众更亲近科学,从追歌星改追“科星”。
历届情况
2005年
2005年5月30日,“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
北京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七位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五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出席。在中国乃至亚洲聚集如此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举行高层次经济论坛,尚属首次。
此次论坛以“人类的和谐与发展”为主题,时间为2013年5月30日至6月1日。论坛活动主要由开幕式、系列演讲、高层座谈、配合活动和闭幕式等组成。12位演讲嘉宾将就各自的研究领域举办系列演讲,在每位嘉宾演讲前,中国知名的中青年经济学家将简要介绍嘉宾的学术理论和成果,演讲后嘉宾将现场回答听众的问题。
高层座谈是演讲嘉宾与政府决策者或决策咨询机构之间的高端对话活动,共三场,分别以“经济学和经济政策”、“面向未来、和谐发展”、“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发展”为主题。
此外,嘉宾还将分别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等北京9所高校与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并接受学校授予的荣誉称号。
本次论坛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组织者希望通过举办系列学术讲座和座谈等活动,为北京搭建一个高水平的思想学术交流和务实对话的国际交流平台。
2006年
2006年7月20日下午,“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组委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论坛总体方案,并讨论决策了论坛筹备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歧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副院长施尔畏,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朱善璐出席。副市长陆昊主持会议。
2006年9月5日 “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开幕 9月5日,听众在聆听论坛上的演讲。当日,以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为年度主题的“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2007年
2007年9月11日至14日举行的“2007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在“人类的和谐与发展”的永久性主题之下,围绕“能源与环境”的年度主题,邀请9位相关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6位世界知名科学家及科研机构负责人参加,从能源与环境发展和节能减排等层面开展研讨和交流活动。
2008年
2008年10月27日,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饭店举行。
2008年11月11日,2008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包括七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四位图灵奖获得者的众多科学家、专家和学者将就信息与创新的主题发表演讲并展开研讨。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他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提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
路甬祥指出,在信息化方面,尽管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同时也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加以运用。
本届论坛为期4天,由北京市政府和中科院联合举办。论坛宗旨是促进国内学术界和产业界对国际信息与创新发展现状的了解,加强我国和世界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为我国今后的政策制定和战略研究提供参考,同时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信息与创新的认识。
众多中外科学家将围绕论坛的永久性主题“人类的和谐与发展”和本届论坛的年度主题“信息与创新”,就自己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发表演讲。演讲题目不仅包括“诺贝尔奖与科学的未来”“改变信息科学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支撑信息时代的研究方向”“卓越大学:在加快科技发展的同时关注人类”等宏观话题,也包括“ 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管理:数字对象体系结构”“粒子加速器:过去、现在、未来”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型材料”等具体课题。
论坛期间,多位诺贝尔奖和图灵奖获得者将参观中科院的有关研究所和实验室并作报告,部分外方嘉宾将到
中科院研究生院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所高校作报告并接受荣誉教授称号,还将走进两所中学与中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此外,他们还将参加“首都科学讲堂”活动,与北京普通市民进行面对面交流。
2009年
2009年11月10日,2009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为期3天的论坛上,四位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两位世界级金融机构负责人和两位著名专家学者将共论“金融重建与经济振兴”这一主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主旨讲话。
陈至立在题为《重建金融 振兴经济》的主旨讲话中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此时众多享有国际盛誉的经济学家齐聚北京,围绕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世界经济复苏等问题,开展交流,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将有助于加强经济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深化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学界的沟通与合作。我们也由衷地期望此次论坛,能够在推动国际金融体系重建和世界经济振兴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陈至立指出,2008年四季度以来,中国经历了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从容应对,从中国国情出发,及时出台、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及相关政策措施,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各项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陈至立说,当前,全球经济仍处在复苏前景还不十分明朗的状况下,应对危机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中国政府将继续本着负责任的态度,采取有力政策措施,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复苏。
她表示,中国政府将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在更高水平上的振兴,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共同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
2009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主要包括学术主论坛、金融产业论坛、首都科学讲堂活动、诺贝尔主题展览、首都学生与诺奖大师面对面活动等。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将与经济界人士和普通市民进行交流。
论坛开幕式前,陈至立会见了出席开幕式的演讲嘉宾。
2010年(未举行)
2011年
2011年9月15日,“2011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召开新闻发布会。
2011年9月14日~27日,该论坛将开展“我向诺奖大师提问题”大型征集活动。组委会将从广大网友的留言中筛选最具代表性的问题,让出席论坛的诺奖获得者和科学家进行解答,同时将邀请部分提问者,赴活动现场与他们进行互动交流。
2011年9月28日至30日,在京举行“2011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创新与发展”,内容包括开幕式、创新与发展战略论坛、首都学生与诺奖大师面对面活动、诺贝尔主题展览等内容。
论坛组委会秘书处负责人表示,通过诺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举办,中国相关领域专家和公众可以更为直接地接触国际科学前沿和科学思想。除此之外,组委会还期望通过论坛的举办,在青少年群体中培养起尊重科学、潜心研究、不为名利的良好氛围。
据悉,本次论坛将邀请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及机构负责人约20人来京出席学术交流和知识普及活动。同时论坛还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数十场学术演讲。
本次论坛除了召开创新与发展学术主论坛外,还将召开中国科学院“物理学前沿讨论会”。届时,中外物理学专家将针对物理学前瞻研究和发展方向展开面对面讨论。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及
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市政府外办等单位承办。
2013年
2013年9月10日,“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在北京开幕,4位诺贝尔获奖者与4位外国顶尖科学家发表学术演讲,与政府高层、首都学生对话,探讨北京乃至中国如何运用新材料、新能源来谋求持续有效地健康发展。
本届论坛以“新材料和新能源”为年度主题。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詹姆斯·莫里斯、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罗伯特·蒙代尔、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埃德蒙·菲尔普斯、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乔治·斯穆特等多名顶尖学者在论坛上将深入探讨如何发展新材料和新能源,以及从政策制定、产业链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等各方面应对其中的挑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北京市长王安顺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说,新材料和新能源发展是缓解环境恶化,实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备受全球关注的新兴产业。他说,北京拥有众多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在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能够为中国乃至世界相关产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北京将积极推动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八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争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21世纪以来,新能源与新材料的不断创新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新材料与新能源领域进行不遗余力的探索,取得显著成效,为中国乃至世界做出了贡献。当前,中国及北京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作为顶级专家学者交流最新前沿技术的平台,诺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将为这些问题提供更多新思路。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认为,中国对于开发新能源的热情充分体现了新能源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像北京这样人口众多的城市,未来需运用更多的新材料和新能源,带来有科技含量的、持续健康的、环保低碳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