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级战列舰是法国于
一战前夕计划建造的一级超无畏型战列舰,但终因一战的爆发而没有一艘以战列舰的形式建成。该级的第五艘“贝亚恩”号则被改为航空母舰而建成入役。
引言
二十世纪初,由于政治动荡、国策转向以及余波未散的“新学派”思潮影响,在十九世纪长据世界第二的法国海军渐渐被新兴的美、德两国甩在了身后。在这个海军技术飞速前进的时代,法国近乎停滞的主力舰队正在迅速老化;而阴云密布的欧陆局势又使得战争的威胁不断进逼。
1905年,意识到危机临近的法国海军全面恢复了主力舰决胜思想,使得海军建设步入正轨。次年,他们开始设计建造强大的“丹东”级(Danton class)前无畏舰,试图以大量的“丹东”级迅速拉近与英德海军的差距。不幸的是,急于扩张的法国人却未能审清新的情势。1906年2月,英国海军“无畏”号(HMS Dreadnought)的下水标志着无畏舰时代的到来。无畏舰竞赛开始在列强间如火如荼地展开,而法国海军却正遵循着既定计划、不紧不慢地建造着落伍的“丹东”级,还将建造主力舰的大型船坞占得满满当当。
1909年7月24日,因《
洛迦诺公约》而名载史册的法国众议员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组阁上台,新的内阁开始面对海上的新挑战。英国与德国早已开始建造无畏型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作为弥补措施,法国国民议会于1910年初通过新的海军计划,批准于当年9月开始建造“孤拔”级(Courbetclass)无畏舰。
“孤拔”级舰队装甲舰常规排水量约23500吨,装备有6座双联装305毫米主炮,装甲带最厚处为270毫米,最高航速为21节。她的吨位较18000吨的“丹东”级大出30%,这对法国工程人员已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法国海军很快发现,刚刚开工的“孤拔”级的技术参数在列强海军竞赛中再次落伍:英国海军先于她动工的的“俄里翁”级(Orion class)[2]战列舰已经开始装备13.5英寸(343毫米)主炮与12英寸(305毫米)装甲带,将“孤拔”级的火力防护甩在身后。
于是,1911年,海军部再次提交了建造新主力舰的计划并得到议会的批准。这就是于1912年动工的“布列塔尼”级(Bretagne class)超无畏舰。法国海军正追赶着世界主力舰发展的潮流。由于时间紧迫兼船坞尺寸限制,法国工程人员选择直接在“孤拔”级的舰体上将305毫米主炮更换为沿中轴线布置的5座双联装340毫米火炮,而新型战舰的其他参数与“孤拔”级大致相同。同“孤拔”级一样,沿用旧舰体的“布列塔尼”级显然是过渡时期的应急产品,无法完全满足海军的要求。
1911年12月3日,海军高级会议(Conseil Superieur de la Marine)开始规划下一代法国主力舰,并确定新的主力舰将在1913年开始建造。会议下设的技术委员会明确提出对“布列塔尼”级设计的不满。“布列塔尼”级的所有设计工作都未能咨询他们的意见,其舯部主炮塔将在射击时对舰面设施造成严重损害,而这本是应尽量避免的。下一代主力舰应是一级全新的、尤其是没有舯部炮塔的战舰。年末,高级会议向海军部长承诺,将尽快在技术委员会的配合之下进行1913型战舰的设计工作。此前,“孤拔”级与“布列塔尼”级的设计者、海军工程总监(directeur du génie)、技术部主任(chef de la section technique)H·利亚斯(H.Lyasse,1864-1914)已被罢免,工程师夏尔·多利亚(Charles Doyère, 1858-1929)取代了他的位置,负责新型战舰的设计。
另一方面,不满于现状的海军总参谋部(Etat-Major général de la Marine)也正在制订新的造舰计划。1912年3月30日,国民议会通过了海军部递交的1912至1921年海军发展计划,这被称之为1912年舰队法案。这一法案奠定了一战前法国海军政策的基础,将地中海确定为海军的主要战略方向,将三国同盟中的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确定为主要假想敌,而将大西洋上的德国人交由英国对付。在未来的战争中,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取得地中海的制海权,让非洲殖民地的兵员物资安全输送到本土。因此,其舰队实力应当强于奥匈与意大利海军的总和。
为实现这一目标,1912年舰队法案提出了庞大的造舰计划,其重点是以超无畏舰为核心的战斗舰队(flotte de combat)。1921年的法军战斗舰队将拥有28艘舰队装甲舰、10艘舰队侦察舰(eclaireurs d’escadre)[3]以及52艘外海雷击舰(bâtiment torpilleurs de haute mer)。这28艘主力舰包括业已建成的2艘“共和”级(Republique class)前无畏舰、3艘“自由”级(Liberté class)[4]前无畏舰与6艘“丹东”级前无畏舰,尚在建造中的4艘“孤拔”级无畏舰,以及即将动工的3艘“布列塔尼”级超无畏舰。在未来数年中,法国海军还将建造10艘新式战舰;而这一扩充计划的第一步,便是计划于1913年与1914年建造的4艘新式舰队装甲舰。她们是:“诺曼底”号(Normandie)、“弗兰德”号(Flandre)、“加斯科尼”号(Gascogne)与“朗格多克”号(Languedoc)。
设计经历
在建造计划及舰名尚未确定的1912年初,新式舰队装甲舰的设计已经正式开始了。首先定案的是战舰的吨位及尺寸。海军希望新战舰拥有尽量宽裕的吨位,但受制于法国现有的船坞规模、港口水深,新战舰的最大水线长度被设为172米,最大宽度27.8米,满载吃水8.8米——这几乎是现有条件下的极限尺寸。经过计算,她的常规排水量将达到25000公吨[5],较之前的“孤拔”级与“布列塔尼”级大出1500吨。但较之同时期设计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Queen Elizabeth class,27500吨)、德国“拜恩”级(Bayern class,28500吨)、美国“宾夕法尼亚”级(Pennsylvania class,31500吨)以及意大利的“卡拉乔诺”级(Caracciolo class,33300吨),法国的新式主力舰显然偏小。
在基本规格确定之后,随后需要确定的是战舰的总体格局,这主要取决于主炮的布置方式。由于时间的紧迫性,工程人员一致同意选用现有的火炮装备战舰,以免新式舰炮的研发耽误战舰的建造。但这一决定也使得“诺曼底”级的主炮威力逊色于同时期的其他战舰——英美德意等国海军都开始以14、15寸火炮装备其主力舰。主炮的布置问题在设计人员间造成了极大的分歧:一些工程师倾向于“布列塔尼”级的保守设计,而总设计师夏尔·多利亚则希望有所创新。于1912年2月1日递交海军总参谋部的首份草案正是前一派观点的体现:这一设计维持了“布列塔尼”级的火炮布置,装备5座双联装340毫米主炮,只将最高航速从“布列塔尼”级的20节提高至21节。而与此同时,多利亚一派则提出了两种增强火力的创新设计:其一,前后背负式布置四座340毫米主炮,其中A炮塔与Y炮塔为四联装,B炮塔与X炮塔为双联装;其二,前后背负式布置四座四联装305毫米主炮。事实上,第二种设计乃是前任总设计师利亚斯在设计“布列塔尼”级时就提出的备选方案之一。
多利亚设计中的四联装炮塔很快引起了高层的兴趣。在他的前任利亚斯的支持下,对四联装炮塔的研究已在一年前于圣-夏蒙(Saint-Chamond)兵工厂进行,此时已进入了实用化阶段。这种四联装炮塔其实是让两座双联装炮塔共用一套旋转设备,炮塔内同侧的两门火炮共用一套俯仰和供弹机构,与另一侧的一组火炮相对独立。在作战时,这种炮塔既能集火齐射也能分为两组各自射击;由于炮塔中部的40毫米装甲隔壁,一侧的火炮在故障或被击毁时,另一侧仍能正常运作。后世“敦刻尔克”级(Dunkerque class)与“黎塞留”级(Richelieu class)战列舰(bâtiment de ligne)所使用的四联装炮塔也沿用了这一基本设计。
辅助武器与防护设计方面并未引起太多争议。新的战舰将以炮郭形式装备20门138.6毫米副炮,还将安装4具水下鱼雷发射管。而防护则将继承“布列塔尼”级的基本设计,只是在水下舰壳的三米之后增设一道防鱼雷装甲舱壁。除此外,各方都没有提出额外加强防护的要求,认为“孤拔”与“布列塔尼”级的装甲设计已足以满足炮战的需求。
在动力方面,技术部门为新式战舰提供了两种布置方案。其一延续自“布列塔尼”级,装备四座直驱式蒸汽轮机,总动力35000马力。其二则混装蒸汽轮机与往复式蒸汽机,由直结式[6]蒸汽轮机驱动内侧两轴,而往复式蒸汽机驱动外侧两轴,总动力32000马力。之所以出现从蒸汽轮机倒退回往复式蒸汽机的预案,是因为法国海军业已装备的主力舰轮机普遍存在燃料消耗过大的问题,使得续航力难以达到预计水平。在16节、输出16000至18000马力的巡航速度下,往复式蒸汽机的耗煤量远较蒸汽轮机少,完全可以单独使用外侧由蒸汽机驱动的螺旋桨行驶。同时代的巨型邮轮(如著名的“奥利匹克”号)与法国海军最新的雷击舰都已采用混装主机并取得成功,将之推广到新式战舰的设计上也就理所当然了。
在1912年3月23日的备忘录与26日的会议上,海军总参谋部确定新式战舰将装备340毫米主炮。多利亚的双联-四联混装方案与最初的“布列塔尼”式方案通过了筛选,而受到启发的设计人员很快又提出了装备3座四联装340毫米主炮的方案。这一设计中虽然有多利亚极力避免的舯部炮塔,其吨位利用却最为合理。尽管总参谋部倾向于采用四联装炮塔、装备12门主炮的方案,但新式炮塔尚未完成研发,无法确定其实际可靠性,因而迟迟不能做出最终的决定。
在1912年舰队法案获得通过后,海军高级会议在4月3日至4日对新式舰队装甲舰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会议确定“诺曼底”级将采用混装主机,并提出了强化防护、增厚主装甲带的要求。同时,否决了技术部门关于增设100毫米副炮与炮塔化138.6毫米副炮的议案,认为人力操作的统一口径炮郭副炮更为灵活可靠。对于争议最大的主炮布置问题,会议决定同时进行3座四联装主炮方案与5座双联装主炮方案的设计工作,在未来数月中视圣-夏蒙兵工厂的研发情况而决定最终方案。多利亚的双联-四联混装方案已被放弃,因为这一方案中主炮占用的重量较3座四联装的方案多出许多,难以再分出重量增强装甲,他因此转而支持3座四联装主炮的方案。
双管齐下的两个方案随后发展为两种具体设计:其一代号为A-7,装备5座双联装340毫米主炮与22门138.6毫米副炮;其二代号A-7.bis,装备3座四联装340毫米主炮与24门138.6毫米副炮。后者较前者多出2门主炮与2门副炮,而重量反而轻了近500吨。由于四联装炮塔的研发工作十分顺利,1912年7月5日,海军高级会议批准通过了A-7.bis计划,并于三天之后停止了其他备选项的研发。10月26日,“诺曼底”级舰队装甲舰的设计详图获得技术部审核通过,这级战舰的总体设计尘埃落定。
最后的小争议集中在战舰主桅的位置问题。“诺曼底”级的主桅被设计在全舰中部,紧靠第二根烟囱。有人提出,依照英国战列巡洋舰“雄狮”号(HMS Lion)的使用经验,烟囱排出的灼热煤烟将严重影响主桅诸设备的使用,尤其使得信号旗系统难以操作。但如果将主桅前移,无线电天线又无法正常布置。最终的解决办法是为信号旗增设两套滑轮系统,能在煤烟影响之外操作系统、发出信号,还为未来在烟囱前方增设前桅留下了余地。
性能诸元
最终定案的“诺曼底”级舰队装甲舰常规排水量为25231吨。她全长176.4米,垂线间长175米,龙骨长138米,最大舰宽27米,最大吃水8.84米。“诺曼底”级的垂线长度较之前的两级战舰延长了10米,而舰宽因受限于船坞无法增加,最终使重量提升了1700吨。因为水线面积的增加与水下线形设计的优化,她的吃水反较前两级战舰略浅。
同“孤拔”级与“布列塔尼”级一样,“诺曼底”级采用了长艏楼船型;但与一般军舰不同的是,她的前部炮塔并未被直接架设在艏楼甲板上。“诺曼底”级在艏楼甲板前部搭建起一层2米高的炮郭装甲堡,再将第一座主炮塔置于这层甲板上。这种古怪的安排源于“布列塔尼”级的设计教训与英国无畏舰的使用经验:由于使用旧舰体长度受限,“布列塔尼”级的A炮塔被迫布置在艏楼甲板紧靠舰首的位置,显然会引发严重的上浪问题。英国战列舰的舰首主炮也常常在航行中受困于上浪,甚至无法操作。为避免这一问题,法国设计师不惜提高全舰重心与主炮被弹率,将前部炮塔安置在最高的舰面甲板上。而体现战舰航行稳定性的稳心高度也因此被限制在1.45米。
“诺曼底”级的主炮是12门1912型340毫米口径45倍径火炮。它本是专为“布列塔尼”级战舰研发的,但法国海军对其性能颇为满意。该型火炮全重66.95公吨,最大射速每分钟2发。其最大射击仰角被人为地限制在12度,最大射程也就被确定在14500米——当时的法国海军认为,远程炮击命中率过低,等同于浪费炮弹,而10000米以内才是理想的交战距离。其所使用的1912型被帽穿甲弹重555千克,弹长125.8厘米,每炮预计配载100发。其出膛初速达794米每秒,在1912年的预计交战距离——10000米——上存速为473米每秒。1914年,法国海军将预想常规交战距离提升至12000米,而1912型340毫米舰炮在这一距离上仍能击穿290毫米倾斜30度的硬化装甲。12门舰炮被布置在3座四联装炮塔中,其结构特征已在前文进行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炮塔的旋转由电力驱动,火炮俯仰则由液压齿轮控制。四联装炮塔的正面宽度为10.85米,使得其被弹概率较之前的双联装炮塔提高了37%。三座炮塔被布置在不同的水平面上:前部炮塔距离海平面11.1米,舯部炮塔9.8米,后部炮塔7.75米——如此设计是为了尽量避免炮口风暴袭击同一高度的舰面结构,造成损害。全舰计划装备5座英制测距仪,其基线长12英尺(约3.66米)。其中两座布置于装甲司令塔顶端,三座主炮塔内也各设有一座,可以在中央火控失效时进行局部火控。
“诺曼底”级的副炮是24门1910型138.6毫米口径55倍径火炮。它也是“孤拔”级与“布列塔尼”级的副炮,用以驱逐和摧毁敌军轻装甲雷击舰。炮重5.3吨,最大射速可达每分钟5至6发。它能发射39.5千克的半穿甲弹与31.5千克的榴弹,出膛速度分别为790与840米每秒。其最大射程可达16100米,但副炮并未被纳入中央火控系统之中,极大地降低了其有效射程。它们以炮郭的形式,每3门一组对称装备在战舰两舷。其中,最前方的两组被布置于艏楼甲板之上,距水线8.15米。这使得它们即便在战舰高速行进间仍然能够向前方或侧面正常射击,避免了同时期战舰炮郭副炮的涌浪问题。此外,“诺曼底”级还装备了6具450毫米口径水下鱼雷发射管作为辅助武器,两舷各有3具。
在防护方面,“诺曼底”级的装甲总重为7637.4公吨,占全舰重量的30%。其侧舷装甲带分为两部分:主装甲带厚300毫米,较“布列塔尼”级增厚了30毫米,垂直布置在前后两座主炮弹药库间的水线部分,覆盖了2.35米高的舰体。水下延伸部分逐渐削弱至105毫米,在舰首与尾部削弱至120毫米与160毫米。位于主装甲带上方的次装甲带厚240毫米,高度2.25米,在舰首与尾部削弱至120毫米与160毫米。除此外,位于次装甲带之上的6组副炮也能得到180毫米额外装甲带的保护。“诺曼底”级拥有两层装甲甲板:第一层是穹甲结构的下甲板,其“穹顶”部分厚50毫米,两侧倾斜部分厚70毫米。第二层装甲甲板位于该舱位侧舷装甲带的顶端,因副炮装甲堡的布置而并不连贯,厚度为50毫米。此外,其四联装主炮塔正面装甲厚340毫米,侧面250毫米,后部275毫米(炮塔后方观测部与前部火炮间尚有40毫米装甲壁一道),顶部为100毫米,炮座装甲厚287毫米。其指挥塔侧面装甲300毫米,顶部100毫米。
“诺曼底”级还特别注意到了水下防护。其水下防护系统由四部分组成:外置的防雷网、延伸至舰身侧面的双层舰底、内部的装甲水密隔舱与煤仓,以及在弹药库和动力舱段布置的30毫米装甲舱壁。除却防雷网,整个水下防护结构在舯部深度为3米,在靠近两端处为2米。30毫米装甲舱壁由3层10毫米高弹性钢叠加而成,作为最后的屏障。一战后的评估认为,这套系统能抵御100千克TNT炸药的爆炸。虽然明显低于同时期舰载鱼雷装药量,但较之几乎不存在水下防护力的前两级战舰,“诺曼底”级至少明显地改善了对水雷的防御能力。
在动力方面,“诺曼底”级计划使用往复式蒸汽机与蒸汽轮机混合驱动,以蒸汽机更高的热效率追求更强的续航能力。两台立式四缸往复式蒸汽机直接驱动外侧的两具四叶螺旋桨,其直径达5.2米。内侧两具直径3.1米的三叶螺旋桨由两套直结式蒸汽轮机组驱动,每组各包括一台高压轮机与一台低压轮机。其中,“诺曼底”号与“弗兰德”号的轮机组由帕森斯(Parsons)公司生产,“加斯科尼”号的由拉图-布列塔尼(Rateau-Bretagne)生产,“朗格多克”号的则由施耐德-佐利(Schneider-Zoelly)生产。在21节的“全速”状态下,动力系统输出功率为32000匹马力。而当输出功率达到设计最高的40000匹甚至过载状态的45000匹马力时,其航速可提升至21.5节与22.5节。“诺曼底”号、“加斯科尼”号计划装备21座奥盖特·迪·汤普勒-诺曼德型(Guyot du Temple-Normand)锅炉,而“弗兰德”号与“朗格多克”号则装备28座贝尔维尔式(Belleville)锅炉。满载状态的“诺曼底”级携载有2800吨燃煤与300吨重油,经过计算,她能在21节全速下行驶1800海里,在仅适用外侧螺旋桨时以16节航速行驶3375海里,以12节航速行驶6500至6600海里。此外,“诺曼底”级的舯部还装备有4台发电机组,每台功率400千瓦,可送出220伏交流电。她还采用了法国主力舰所少有的双面平行舵设计,用以强化机动性。
全舰人员计划为1200人,包括43名军官与120名士官。
建造经历
按照1912年3月30日的舰队法案,“诺曼底”号与“朗格多克”号的建造订单将于当年12月12日开始执行,“弗兰德”号与“加斯科尼”号则迟至次年7月30日。而在1913年7月30日,1912年舰队法案得到修订升级,增加了第五艘“诺曼底”级战舰——“贝亚恩”号(Bearn),于11月3日开始执行订单。由于新式轮机的研发,“贝亚恩”号计划全部以帕森斯式轮机作为主机,并装备21座尼克劳斯型(Niclausse)锅炉。五艘战舰的建造地点及建造时间表如下:
在一战爆发前,“诺曼底”级的前四舰已经完成了相当的进度,开始为舰体下水做准备。但在1914年8月,大战的来临使得法国的造船工业陷入了混乱。法国政府最初认为战争将迅速结束,因此并未考虑工业动员问题,将大量工人编入军队。但不久后,对补给物资与武器补充的需求迫使工厂迅速恢复生产,但优先事项乃是弹药、陆军武器与护航的轻型舰艇。“诺曼底”级的建造虽未完全停止,速度却显著地放缓了。
由于需要腾出船台用以休整在役舰艇,完成度较高的四艘战舰在1914年至1915年一一下水。1915年7月9日,海军部下令指出,“诺曼底”级工程并非目前的首要任务,而德军对北部工业区的占领与破坏也使建造难以继续——这儿原本承担着一些关键部件的生产任务。“诺曼底”级的建造工作就此被停止了。7月23日,海军部又下令完全停止舰载火炮的研制与生产。一些业已完成的340毫米巨炮被陆军改造为列车炮,部分口径被扩镗至400毫米。一些138.6毫米副炮也被陆军征用,改造为145毫米陆炮。
直至1917年末,随着战争局势逐渐明朗,协约国胜势日益显著,“诺曼底”级建造的重启才再次被提上了议程。为了确定战舰继续建造的既有基础与物资数量,1917年12月18日,海军总参谋部下属造舰部提交一份对各舰建造进度的报告,其数据如下:
“诺曼底”级的建造计划无疑在战争中遭到了严重破坏。较之上表中锅炉、炮塔的困难状况,主炮的情形更加混乱:部分火炮仍在海军手中;部分则被陆军征用,其中又有部分因口径扩镗而无法复原;还有部分被德军掠走,下落不明。若要继续建造,整个工程都必须重新进行规划。此时,驻伦敦的法国海军武官前往英国海军部征求建议。英国人认为,较之建造新的主力舰,将“诺曼底”级完成无疑经济得多,英国也能在造船方面给予援助。这一观点得到了法国海军的认同,但认为与英国合作造舰的接洽实在太过复杂。1918年1月16日,海军部下令,任何其他工程都不能再挪用为“诺曼底”级准备的建造物资。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11月22日,造舰部向海军总参谋部咨询“诺曼底”级战舰的续建方案。总参谋部提出,根据一战期间对英国海军新式主力舰的观察,“诺曼底”级需要增强防护和主炮火力,同时将最大航速提高至26至28节。但无论是海军大臣还是设计师多利亚都认为这一要求难以实现。除却财政与技术上的困难,这一方案的基本前提是扩大舰体尺寸,为此就必须完成1912年舰队法案中扩建船坞的相关计划——而这已被战争所打断。但“诺曼底”级的设计在一战后已经过时,种种对原设计的批评从各部门接踵而来。
工程人员纷纷指责多利亚,将新式主力舰尚未建成便已过时的责任归咎于他。然而,这更像是对多利亚糟糕的人事关系与领导方式的借机清算。前任工程总监H·利亚斯的下台是因为技术部对其未能听取种种意见的指控,但继任的多利亚却较之有过之而无不及。多利亚性格古板,对自己的设计主张极为固执,而对他人的设计与意见却不屑一顾,较利亚斯更加专断。他领导下的技术部与工程部人员大都怨气冲冲,在此时终于找到了发泄的机会。客观而言,“诺曼底”级的种种不足却很难说是由这位固执的总设计师造成的;而多利亚所坚持的四联装主炮,更是这级战舰为数不多的亮点。在这阵风波后,多利亚仍旧维持着他的职位,却必须在即将开始的“诺曼底”级改进设计中与其他工程师妥协。
1919年2月25日,考虑到工程中的种种困难,总参谋部决定将“诺曼底”级的续建时间延长至6到7年,以便有足够时间改善条件、汲取战争经验,全面升级原有设计。因此,现有的船坞及工厂状况不再是改造计划的阻碍。在参考了总参谋部的要求之后,多利亚及技术部决定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建“诺曼底”级:一,安装新式轮机,将主机功率提高至80000匹马力,航速提高至24节。经计算,这一措施需要将舰体延长15米。二,加装1米宽的侧舷凸出部以增强鱼雷防护能力,使战舰能抵御200千克TNT炸药的水下爆炸。三,将主炮最大仰角增加到24度,使最大射程提高至25000米左右。四,增强甲板防护,将主甲板增厚至120毫米,主炮塔与司令台顶部装甲增强至200毫米。五,取消45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代之以6具550毫米舰面鱼雷发射管,受到副炮装甲堡保护。六,增设发电机。七,完善远程射控系统,在前方增设三足桅,作为主火控平台;升高指挥塔,在其上设置大型测距仪平台;设置三套火控站,一套为中央火控使用,两套为备用;增设用于夜战的探照灯。八,考虑增设鱼雷射控设备。九,考虑增设水上飞机弹射装置。对于完成度较低的“贝亚恩”号,除却以上改进外,还计划换装燃油锅炉,并考虑研发400毫米双联装舰炮。
与此同时,法国政府与国民议会也正在讨论“诺曼底”级的续建事项。意大利海军已经重启“卡拉乔诺”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法国海军必须做出回应。但对于满目疮痍的战后法国而言,庞大的主力舰建造工程无疑是沉重的财政负担。1919年7月19日的一份文件计算了不同续建方案的预计费用:若按照原设计建成,计划开支约四亿三千万法郎;若在原计划基础上进行提高射程、加厚主甲板、提升火控、加装1米防雷部的改造,总开支将达四亿八千二百万;若要进行延长舰体、加强动力与加装2.7米防雷部的改建,总开支则是惊人的七亿法郎。战后的内阁与议会以支持全面裁军和恢复经济为主流,对耗资巨大的“诺曼底”级计划兴趣缺缺。而在当年8月,驻罗马的法国情报人员传来了“卡拉乔诺”级的建造计划因财政困难而取消的消息,并在不久后得到证实。既然假想敌已不复存在,“诺曼底”级舰队装甲舰的最终命运也就基本被确定了。
1922年2月,法国作为五大海军强国之一签署了《华盛顿海军条约》。按照条约,主力舰“诺曼底”级必须停止建造——尽管这已是既定事实。数周后,法国海军部需要提交新的海军法案,计划将前四舰完成度较高的舰体改作他用。改建方案包括货轮、邮轮、油轮甚至浮动燃油仓库,但不是造价过高便是安全性不足。4月18日,“诺曼底”号、“弗兰德”号、“加斯科尼”号与“朗格多克”号被海军除名,建造计划被正式取消。她们的舰壳在1923至1926年间被出售拆解。为之筹集的物资也被用于其他工程。
贝亚恩号
1920年4月15日,“诺曼底”级的建造计划实际上已被取消,第五舰“贝亚恩”号未完成的舰体被推出了船坞,等待着下一步的处置。相较于完成度较高的前四舰,“贝亚恩”号建成的前景本来更加渺茫。正在此时,法国海军意识到英美日等国已经开始建造或改造直通甲板的航空母舰。为追随这一潮流,法国迫切需要进行舰载航空的相关研究。“贝亚恩”号舰体的尺寸足以搭载飞行跑道,而其建造工程尚未进行至上甲板与炮座,无需进行复杂改造。海军部长乔治·莱格(Georges Leygues)提出一项预案,希望将之改建为航空母舰,未能得到批准。但“贝亚恩”号很快便被选定为临时海上航空实验平台,进行了必要的改建。
“贝亚恩”号的未完成的舰体被铺上了一层木制甲板,并在舰首搭建起一条长45米、宽9米的飞行跑道,开始进行航空器起飞与着陆的实验。此时,所有火炮、动力系统都未能装备,此时的“贝亚恩”号不过是一座浮动的钢铁岛礁。但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1920年10月20日,海军上尉保罗·特斯特(Paul Teste)驾驶飞机首次成功降落在“贝亚恩”号上,是法国飞机第一次实现着舰降落,在法国海军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类似的起飞与降落实验一直持续到1921年4月,各方都对“贝亚恩”号这一平台十分满意,并一致同意继续进行对海上航空的研究。当年6月19日,议会通过了将“贝亚恩”号改建为航空母舰的计划,这艘未完工的舰队装甲舰迎来了新生。改建工作于1923年8月在拉塞纳的地中海造船厂开始,完成于1927年5月。“贝亚恩”号成了法国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舰。其完成改建时的性能诸元如下表:
“贝亚恩”号是一艘实验性质的航空母舰,因此并没有严格意义上固定型号的舰载机。但是,几乎法国海军所有的飞机都曾在她的甲板上进行过起飞与着陆实验。1927年5月10日,刚刚完成的“贝亚恩”号搭载着一支战斗机分队开始进行试航,并达到了21节的最高航速。1928年4月,她在科西嘉岛的波尔图湾进行了第一次舰载机飞行演习。5月1日,“贝亚恩”号的航空建制已经完成,包括一支战斗机分队、一支侦察机分队与一支攻击机分队。她被编入驻扎于土伦港的第一舰队,正式加入了法国海军。
1928年5月27日,“贝亚恩”号搭载着三支飞行分队开始了她的首次远航。她驶出地中海,穿越比斯开湾,巡弋英吉利海峡,然后于8月5日返回土伦。途中最主要的任务,便是对三支飞行中队进行训练。当年10月12日,她再次出航,在科西嘉与阿尔及利亚沿海执行访问、演习与训练任务。从12月至次年3月,由于用于巡航的往复式蒸汽机出现故障,“贝亚恩”号被迫一直处在检修之中,到1929年5月才再次开始远航。
1929年10月,“贝亚恩”号前往法属摩洛哥沿海进行访问与训练。在这次巡航中,“贝亚恩”号正巧赶上摩洛哥南部的原住民暴乱。海军总司令部发送电报命令其变更原定巡航计划,急速前往阿加迪尔港,并动用舰载机协助地面部队镇压骚乱。10月24日至28日,“贝亚恩”号停泊于阿加迪尔,出动了战斗机分队与侦察机分队执行空中巡航与侦察任务,对暴乱的人群进行空中威慑。在海军航空兵的支援下,殖民军的镇压很快取得了成功。而这次并不光彩的军事镇压也为“贝亚恩”号取得了第一次“实战”经验。当年12月,在镇压暴乱、访问了达喀尔、西属加纳利群岛、奥兰之后,“贝亚恩”号返回土伦,随即又开始大修。
1930年4月,“贝亚恩”号大修结束,随即于5月前往阿尔及尔,参加了为庆祝法国征服阿尔及利亚一百周年而举行的海上阅兵。此后,“贝亚恩”号恢复了往常的巡游,逐年造访了希腊、叙利亚与北非、中非的多处港口,并继续进行常规化的训练任务。法国海军对“贝亚恩”号作为实验舰与训练舰的表现非常满意,但联合演习也暴露出“贝亚恩”号航速过低的重大缺陷:她几乎无法配合新式巡洋舰与驱逐舰的行动,只能与“布列塔尼”级一道活动。此外,作为一艘航空母舰,她的舰载机运作效率实在太过糟糕:在1932年的一次演习中,“贝亚恩”号花了一小时八分钟才让15架战机成功降落,这一数据远远落后于英国与美国同时期的航空母舰。
1934年2月,“贝亚恩”号入坞接受大修与大规模改装。改装内容包括:将飞行甲板加宽至35.2米;将原装的8毫米高射机枪更换为13.2毫米“哈奇开斯”机枪;清理、更换部分锅炉。直至1935年11月,“贝亚恩”号才重返现役。完成改造后,“贝亚恩”号从土伦转移至布雷斯特,与法国大西洋舰队一道进行训练和演习。1936年9月24日,例行训练中的“贝亚恩”号发生了第一起严重的飞行事故。在战斗机分队长所驾飞机的起飞过程中,“贝亚恩”号飞行甲板上的阻拦索竟离奇地与飞机起落架缠到了一起。被拦阻索牢牢拉住的战机从跑道一侧直接坠海,被困在驾驶舱内的飞行员不久遇难。
1936年10月1日,“贝亚恩”号正式加入了以布雷斯特为母港的大西洋舰队,并在接下来的三年中进行常规训练和演习。1938年5月至7月,她又一次远航访问了葡萄牙与摩洛哥。在1939年5月18日,“贝亚恩”号迎来了第二起严重的事故:在对轰炸机分队的降落训练中,一架勒瓦塞尔(Levasseur)PL.101型舰载轰炸机在着舰后一头栽进了水里,飞行员不幸被淹死。而十三天后,几乎同样的事故再度重演,一架同型飞机再度坠海,而飞行员则因打捞及时而幸免于难。6月9日,在一场综合演习中,轰炸机分队的降落又一次出了差错,又有一架战机栽进了大海。所幸飞行员及时获救。
在“贝亚恩”号上发生的一连串事故让海军总参谋部感到不安。此时,18000吨级的“霞飞”级(Joffre class)航空母舰已经开始建造,法国海军的新式航母将拥有33节的高航速与更为完善的舰载机运作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海军总参谋部正决定将“贝亚恩”号改造为大型水上飞机母舰,但保留其作为航空母舰的完全功能,为“霞飞”号的飞行队提供训练。1939年10月,“贝亚恩”号在布雷斯特接受了改装,直至次年4月才全部完成。此后,她继续在大西洋沿岸进行训练任务。
1940年5月,德军开始攻略西欧,法兰西战役开始。5月12日,海军部令“贝亚恩”号返回土伦港,卸载所有舰载机分队,执行将法国黄金储备运送到美国的重要任务。“贝亚恩”号装载着194吨黄金,于5月19日驶出土伦,21日在卡萨布兰卡补充燃料,然后与轻巡洋舰“埃米尔·白劳易”号(Emile Bertin)与训练巡洋舰“圣女贞德”号(Jeanne d'Arc)一道,以12节的航速横渡大西洋。6月1日,法国舰队抵达加拿大港口哈利法克斯,搬运上岸的国库黄金被送上特制的装甲列车,从陆路运往美国。6月3日,到达哈利法克斯的美国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USS Lexington)与“萨拉托加”号(USS Saratoga)开始向“贝亚恩”号转移飞机——这四十八架各型战机是法国对美军购的一部分,需由“贝亚恩”号运送回国。
6月16日,法国舰队离开哈利法克斯,驶向布雷斯特。但海军总司令部在6月20日忽然发来电报,令其驶向法属西印度群岛,驻泊于瓜德罗普岛的法兰西堡(Fort de France)。此时,法国陆军已在法兰西战役中一败涂地,大西洋沿岸的主要海军基地随时可能为德军占领。“贝亚恩”号茫然无措地停留在异国他乡,而在当年7月的“弩炮行动”中,停泊于米尔斯克比尔、亚历山大、达喀尔与普利茅斯的法国舰队同时遭到了原为盟友的英国海军的威逼和袭击。“贝亚恩”号所处的舰队实际上被困在了西印度群岛,进退无据;她虽然满载美国战机,却全是无法使用的陆基型。“贝亚恩”号已经完全失去了战斗力,在大洋彼岸遥望着在法兰西帝国土地上发生的巨变。
直至盟军登陆北非、达尔朗上将倒戈、德军侵占维希自由区、土伦舰队自沉等一系列事件发生之后,这支舰队才与法国达喀尔舰队、亚历山大舰队一道加入了盟军。此时已是1943年,距离贝亚恩号远渡重洋已近乎三个年头。戴高乐将军领导的“战斗法国”(前“自由法国”)希望美国能重新武装这艘航空母舰,但“贝亚恩”号的舰体已经太老,尤其是航速问题难以改进。最终,双方决定由美国将这艘慢速航空母舰改装为飞机运输舰。长期滞废、缺乏保养的“贝亚恩”号在此时甚至已经失去了自航能力,在初步维修与拖船的帮助下才勉强行驶至新奥尔良。1943年9月,“贝亚恩”号开始进行修理与现代化改造工程。但由于种种工程事故与熟练工人的缺乏,改装进度相当缓慢。改造的内容包括增设雷达、重置两具强力起重机、增加燃油卸载、拆除鱼雷、增设防空武备等。“贝亚恩”号的武备被置换为4门美制127毫米单装高射炮、6座四联装博福斯40毫米高炮以及26门厄利孔20毫米机枪。至1945年2月,所有的改造工程才全部完成。3月7日,焕然一新的“贝亚恩”号从纽约启航,满载着飞机与物资驶向法属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
然而,她的倒霉日子并没有结束。1945年3月13日,“贝亚恩”号正处在一支大型护航运输船队之中,在大西洋上航行着。中午13时30分左右,“贝亚恩”号的舵机忽然卡死,无法操作。在船员的抢修下,故障在三分钟内得到排除;但这短短的三分钟已足以让庞大的“贝亚恩”号航行失控。她离开了自己在船队中的阵位,缓缓地、却又无法阻挡地一头撞上了满载排水量达14000吨的美国陆军运兵船“J·W·麦克安德鲁”号(USAT J. W. McAndrew)。这艘运兵船满载着开赴欧洲战场的美国大兵,突如其来的撞击事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J·W·麦克安德鲁”号上有68位美国人遇难,而“贝亚恩”号也有4名水手丧生。两艘损毁严重的船只得先期往亚速尔群岛临时修理。3月25日,踉踉跄跄的“贝亚恩”号终于抵达卡萨布兰卡,随即又开始进行大修。直至7月19日,“贝亚恩”号方才再次出航驶向故国,于8月3日回到了土伦港。
二战结束后,“贝亚恩”号仍一度积极地充当着法国为数不多的运兵船与重型设备运输舰。她首先向北非遣散了一批法国殖民军,随后满载部队与装备,远征半个地球之外的法属印度支那。她于9月20日从马赛出航,沿经马耳他、亚历山大、苏伊士、科伦坡、新加坡,于10月21日抵达西贡,后返回新加坡过冬。1946年3月,“贝亚恩”号作为登陆部队的海上基地,与轻巡洋舰“埃米尔·白劳易”号、重巡洋舰“图尔维尔”号(Tourville)与大型驱逐舰“空想”号(La Fantasque)参与了对河内的两栖登陆行动,其后又在越南沿海巡航。6月7日,她装载着部队与419名对越战争伤员沿原路返回法国,于7月23日抵达土伦。这便是“贝亚恩”号最后的远航。
1946年8月,“贝亚恩”号被转入预备役。10月1日,她被重新划分为潜艇勤务舰,继续为法国海军发挥余热。而在1955年,她还成了法国第一艘为船员安装电视的军舰。1966年11月,海军终于决定让在土伦港中停泊了二十年的“贝亚恩”号退役,而她此时的舰龄已达52年,是法国海军最老的成员。她陈旧的船壳被一家意大利公司购下,于次年3月31日被拖带到热那亚,在年内拆解完毕。“诺曼底”级舰队装甲舰的故事,也就在此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