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古文诵读,
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
上口,久远不忘”。清代
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文言文字少而意思深,
单音而韵味长,需要通过放声诵读,才会记得牢靠,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我们以
陆游的《
示儿》诗为例,做一点指导。首先,了解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感情。这是一首
绝笔诗,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偏安江南的悲愤,也表达了诗人对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信念。诗的感情基调沉痛悲愤而又坚定乐观,诵读时要语调凝重,
语速缓慢。然后,分清节奏和重音,做好记号。
“诵读”是“
现代诵读艺术”的简称,作为一门有声语言艺术样式和理论体系,由诵读艺术理论家
项建新建立并倡导。该理论体系具有现代性、包容性、科学性。它可以展示所有文本类型的有声语言艺术表达需求,坚持以文为本、走心至上,把文本用声音的方式有技巧、艺术、走心地表达出来,重在还原作品的意境。“诵读”即可高声诵读,亦可中等音量诵读,也可轻声细语、娓娓道来。因此,现代诵读艺术包括
朗诵艺术,即可在舞台上诵读,也可以在生活场景中诵读。“现代诵读艺术”要加强对作者、作品的关切、研究:在服务于文本的基础上再展开有声语言艺术的二度创作,要把基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归于生活”的文学创作原理沿用于诵读艺术的创作,坚持“真实、真诚、真情、真声”的四真原则,摒弃“虚情假意、拿腔拿调、动作随意、脱离生活”的浮躁之风,以“适合文本需要、符合生活原理、坚持科学发声、致力打动人心”的有声语言样式来真正推动和丰富“现代诵读艺术”。
唐
韦应物 《学仙》诗之二:“仙人变化为白鹿,二弟玩之兄诵读。”
清
唐孙华《偕同年吴元朗游西泾次友人韵》:“延客开松扉,书堂散诵读。”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四:“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