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输入假说
中国语言文学术语
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且颇有争议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它包括了五大假说,即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起源
Krashen将他的五大假说进行了汇总,并作了细致的描述和论证,尤其肯定了输入假说的重要地位。他认为,输入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唯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它回答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怎样习得语言,尤其是外语。他认为单纯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原理
所谓“可理解输入”,是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这一概念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Vygotsky)提出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相似。维果茨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描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定义
Krashen把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1。这里的1就是当前语言知识与下一阶段语言知识之间的距离。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i+1水平的语言材料,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语言材料中仅仅包含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语言材料太难,对语言习得都没有意义。语言输入的作用就是激活大脑中的习得机制,而激活的条件就是恰当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Krashen还强调,语言使用能力如口语,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语料之后自然获得的,并且同样也能获得必要的语法。可见,可理解语言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教师的最大职责就是让学生接受尽可能多的可理解的语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2 15:23
目录
概述
起源
原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