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诞(拼音:dà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最早形体为篆文,本义指说大话,引申指欺骗、说谎话。又假借指生育、出生。
字源演变
“诞”字由“”和“”两部分组成。“言”是个表义的形旁,表示“诞”的意义与言谈、言语有关。诞,是说大话的意思。《说文解字》:“诞,词诞也。”段玉裁注:“此三字盖有误。《释诂》、毛传皆云:‘诞,大也。’”“延”作“诞”字的声旁,表示“诞”的读音与“延”相近,诞字的读音是dàn,而声旁“延”读yán,两者读音并不完全相同。这是变声声旁,“延”的古声母——喻母是舌面中音,“诞”的古声母——定母是舌尖中音,发音部位都是舌音,可以互谐。如淡、啖、氮都读dàn,而它们的声旁“炎”读yán;迪、笛都读dí,而声旁由读yóu。这和诞、延相谐音是相同的变音规律。
“诞”字从延,《说文》:“延,长行也。”段玉裁注:“本义训长行,引申则专训长,《方言》曰:‘延,长也。'”因为“延”字有“延长”之义,而说大话往往是没有根据的、任意夸大的,或者是加油添醋的,故“延”兼有表义作用。“诞”在西周金文中就用“延”字表示(图1)。
大话多虚妄不实之词,故“诞”引申有虚妄义。如《汉书·郊祀志》:“言神事如迁诞。”又引申为假话。《淮南子·说山训》:“弦高诞而存郑,诞者不可以为常。”弦高假托郑君的名义,讲的自然是假话。讲假话目的在于欺诈,故“诞”引申有欺诈义。《吕氏春秋·应言》:“秦王立帝,宜阳许绾诞魏王。”高诱注:“诞,诈也。许绾,秦臣也。秦实未为帝也,诈魏王言帝欲令魏王入朝也。”
“诞”为讲大话,引申虚化为大。《尚书·汤诰》:“王归自克夏,至于毫,延告万方。”孔传:“诞,大也。”《后汉书·光武纪》:“光武诞命,灵贬自甄,沈机先物,深略纬文。”诞命,谓大命。
“诞”的另一个常用义是表示生育、出生。“诞”之所以有生育义,出于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诗经·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毛传:“诞,大也,弥,终也。”后人以“诞弥厥月”后有“先生如达”语,遂谓生育为“诞”,生日满月为“弥月”,今称人生日为诞辰、华诞。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三】【言部】徒旱切(dàn)
诞,词诞也。从言延声。
𧥡,籀文诞省正。
说文解字注
“䛐诞也”注:此三字盖有误。《释诂》、毛传皆云:“诞,大也。”
“从言,延声”注:徒旱切,十四部。
广韵
徒旱切,上旱定 ‖ 延声元1部(dàn)
诞,大也。育也。欺也。信也。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部】誕;部外笔画:7
(dàn)《广韵》徒旱切。《集韵》《韵会》荡旱切。《正韵》徒亶切。并音袒。《说文》:词诞也。徐曰:妄为大言也。《广韵》:欺也。《书·无逸》:乃逸乃谚既诞。蔡传:诞妄。孔传:欺诞。《史记·扁鹊传》:先生得无诞之乎。《荀子·修身篇》:易言曰诞。《说苑·尊贤篇》:口锐者多诞而寡信。
又《正韵》:放也。《左传·昭元年》:伯州犁曰:子姑忧子晢之欲背诞也。注:放诞也。《晋书·羊曼传》:阮孚为诞伯。
又《尔雅·释诂》:大也。《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传:大也。《诗·大雅》:诞弥厥月。毛传:大也。朱传:发语辞。
又《字汇》:阔也。《诗·国风》: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笺:土气缓,则葛生阔节。
又《广韵》:育也。《后汉·裴楷传》:昔文王一妻,诞致十子。《晋书·袁宏传》:诞灵物以瑞德。
又《玉篇》:天子生曰降诞。《后汉·虞美人传》:诞生圣皇。《旧唐书·德宗纪》上:诞日不纳中外之贡。
又《广雅》:信也。
又诞马。《唐书·仪卫志》:一品卤簿有诞马六。《宋史·仪卫志》:诞马,散马也。
又国名。《魏志·东夷传》:有古诞者国。
又兽名。详讹字注。
(dàn)又《正韵》杜晏切,袒去声。亦放也。与訑同。《集韵》:亦作唌。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讠”2画,㇊(横折提)一笔写成。“廴”2画,第一笔楷体是㇋(横折折撇),一笔写成。
【写法】“讠”窄“延”宽,顶部与底部左右旁都齐平。“讠”,㇊(横折提)的横段从横中线起笔。“延”,“廴”从左、下包围“ 〔A〕”。“ 〔A〕”,第一笔撇起笔与左旁点持平,㇗(竖折)的竖段在竖中线右侧,横段在横中线下方。“廴”,㇋(横折折撇)在竖中线左侧,撇尖伸向“讠”下侧。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参考资料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3 22:15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