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归序》是明代钟惺创作的序。
作品原文
诗归序——(明)钟惺
选古人诗,而命曰《诗归》,非谓古人之诗,以吾所选为归,庶几见吾所选者,以古人为归也。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 。昭明选古诗[1],人遂以其所选者为古诗,因而名古诗曰“选体”。唐人之古诗曰“唐选”。呜呼!非惟古诗亡,几并古诗之名而亡之矣。何者?人归之也。选者之权力,能使人归,又能使古诗之名与实俱殉之,吾岂敢易言选哉。
尝试论之:诗文气运,不能不代趋而下,而作诗者之意兴,虑无不代求其高。高者,取异于途径耳。夫途径者,不能不异者也;然其变有穷也。精神者,不能不同者也;然其变无穷也。操其有穷者以求变,而欲以其异与气运争,吾以为能为异,而终不能为高。其究途径穷,而异者与之俱穷,不亦愈劳而愈远乎?此不求古人真诗之过也。
今非无学古者,大要取古人之极肤、极狭、极熟,便于口手者,以为古人在是。使捷者矫之,必于古人外,自为一人之诗以为异[2]。要其异,又皆同乎古人之险且僻者,不则其俚者也;则何以服学古者之心!无以服其心,而又坚其说以告人曰:“千变万化,不出古人。”问其所为古人,则又向之极肤、极狭、极熟者也。世真不知有古人矣!
惺与同邑谭子元春忧之。内省诸心,不敢先有所谓“学古”“不学古”者,而第求古人真诗所在。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3],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如访者之几于一逢,求者之幸于一获,入室之欣于一至。不敢谓吾之说,非即向者千变万化不出古人之说,而特不敢以肤者、狭者,熟者塞之也。
书成,自古逸至隋,凡十五卷,曰《古诗归》。初唐五卷,盛唐十九卷,中唐八卷,晚唐四卷,凡三十六卷,曰《唐诗归》。取而覆之,见古人诗久传者,反若今人新作诗。见己所评古人语,如看他人语。仓卒中,古今人我,心目为之一易,而茫无所止者,其故何也?正吾与古人之精神,远近前后于此中,而若使人不得不有所止者也。
作品注释
[1]昭明选古诗:昭明,即昭明太子萧统(501—531),
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
南兰陵(今江苏
常州西北)人,
梁武帝长子。武帝
天监元年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曾招集文士编纂《文选》三十卷。其中收有汉、魏、南韩诗及屈原《
离骚》、《
九歌》等诗歌作品。
[2]“学古者”:指明代中叶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前后七子;“捷者”指主张变古创新的
公安派。
[3]幽情单绪,孤行静寄:幽深孤寂的感情,独特寂寞的寄托。
作品赏析
《诗归序》不仅是《诗归》其书旨趣的概括,更是作者钟惺的诗学观点的集中反映,同时也应看作是竟陵派诗歌创作主张的纲领。
作者简介
钟惺(1574~1624)明代文学家。字伯敬,号退谷,湖广
竟陵谭元春共选《
唐诗归》和《
古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