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是唐代文学家
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二句叙写诗人遭贬和被召回来的情景,后二句写诗人在回京的路上所见的景物,以景结情,景中寓情,情景交融,余味深长。
永贞元年(805年),诗人被贬出京。
元和十年(815年)二月,诗人奉诏返京,至灞亭时喜而成咏,创作此诗。
此诗是一首抒发回京喜悦之情的诗。前二句用简练的文字概括叙写“十一年前”遭贬和如今“四千里外”被召回来的情景,巧用数字,形成对偶,不仅结构紧凑,一气流转,诗韵谐美,且极富深意。看似是对事实的描述,实则精炼地概括了诗人复杂和激动的情感,包含着诗人对当年遭受贬斥的愤懑,对长期放逐生活的回忆,以及重回长安时的激动心情,交集的百感凝聚在诗句的朴素描绘之中,增强了抒情力量。后二句写朝廷在阳春季节诏诗人返回京城,回京的驿路上花开簇簇,既清新又温暖,面对此景,再有一步就可迈入长安东城门的诗人深感激动、喜悦而不明说,仅用“处处新”三字来见意,既是写花,更是写人,将人的情意寄托于花,又由花来表人之情意,含蓄蕴藉而不失自然流转,胜过万语千言。
宋代
黄彻:柳:“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又:“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苏:“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黄:“五更归梦三千里,一日思亲十二时。”皆不约而合,句法使然故也。(《䂬溪诗话·卷五》)
原四川财经学院汉语教研室主任、教授
刘开扬:后二句犹杜诗所谓“青春作伴好还乡”,开花处处与前二句相衬映。(《唐诗论文集》)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傅绍良、《参考消息》高级编辑王一娟:“十一年”,言时间之长,“四千里”,言空间之远,时空相对,写尽了作者的坎坷艰辛。末二句巧借春归之景,抒写其欢喜之情。“处处新”,欢喜之中略带苦涩,既言花初放,鲜艳美丽;又言作者久别京都,所见之花皆感新奇。(《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诗精选200首》)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因参与
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
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入“
唐宋八大家”。其诗风格清峭。有《
河东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