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日江苏卫视一档名为《证明》的全新节目即将上演,节目将让在热点事件中有信任危机的当事人走近“证明’演播厅,寻求事件的真相。节目研发的初衷就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促进社会和谐,只不过在化解的过程中节目引入了机器证明的全新模式。
2009年3月末,
江苏卫视一档名为《证明》的全新节目上演,节目将让在热点事件中有信任危机的当事人走近“证明’演播厅,寻求事件的真相。节目研发的初衷就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促进社会
和谐,节目引入了
机器证明的全新模式。 这档《证明》定位为故事类
真人秀节目,节目中加入了机器come(康姆),一台心理测试仪,它成为节目中证明事件真相的一种方式。观看过节目的观众们纷纷表示,从来没见过这种节目样式,眼前为之一亮:原来“机器”也能加入节目,甚至比真人更“好看”。
《证明》节目中出现的“信任调查团”由5位不同职业、不同观点、不同背景的人组成,已制作的节目中,团员包括
注册会计师、
律师、
网友、
记者、
心理医生、
教师、
工人等,每期成员并不固定,会根据节目内容调整。因为调查团成员并未在电视上露脸,加上之前的一些印象,观众在观看时会把“信任调查团”给出的分数当做“纯客观结果”,这可以说是节目组最聪明的地方:既回避了“测谎仪”,又达到了同样的辅助判断效果。
《证明》节目的现场有点像个
法庭,正反双方就像原、被告,会一点不留情面地争执和进攻,给节目带来了强烈的紧张感。从第一期
湖南湘潭的“慈善乞丐”王少华被质疑假慈善、真赢利,到第二期 “重度烧伤儿”阳阳的父亲是否要牟取10余万的救助款,以及第三期节目围绕“猎塔湖水怪是否造假”的争辩,话题都选择了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对观众来说,看着这些新闻人物在现场的愤怒、窘迫、紧张、语塞,有极强烈的真实感和悬念。
《证明》节目形式新颖,它提供了一个观点对立但可以自说自话的交锋阵地。本来业内人士曾有疑虑,担心围绕关注度高的热点新闻“对质公堂”会带来制作上的难度,不过从节目预告中可以看到,家长里短的纠纷也即将出现在节目中,这为节目带来了更多可操作性。
2009年3月初,在《证明》节目即将播出前,国家
广电总局向各地下达了禁止在电视节目中使用“测谎仪”的通知。《证明》因此不得不延播整改。而仅过了一周,改版后的《证明》便开始登陆荧屏。
部分观众认为:“电视节目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多种形式的尝试,其实归根到底《证明》是谈话类节目的延伸,但谈话类那么多,《证明》试图改变传统套路的努力非常值得肯定。”
至于
主持人的表现,观众大都觉得严肃有余,灵活不够,他们认为:“孟非的评论很精准,很犀利,可是在《证明》里发现他不怎么爱说话,只在节目最后评论几句,我们觉得很不过瘾。
《证明》节目由
南京著名的民生新闻、由《非诚勿扰》主持人
孟非担任主持,他一贯以睿智、犀利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证明》节目中,孟非一改以往口若悬河的形象,显得相对沉默,这让观众感觉有点不过瘾。孟非认为,他扮演的只是一个“牵引人”的角色,必须要隐藏自己的观点。不过,在许多观众的呼吁下,孟非的风格在后面几期节目中稍有改变,在节目的尾部,他会用很短的时间说说自己的看法,“话语权”有所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