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是行为的执行者,是行为系统中的个体元素,是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分为个人、
集团、
社会主体。客体是主体想影响或改变的东西,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行为由于客体的不同而相互区分。客体既是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文化属性。包括自然、社会、精神客体。设计主体就是做设计的群体如设计企业或设计师群体。
设计主体的说明
在21世纪,设计已从工业设计阶段步入非物质设计阶段,在电脑所构建的信息空间内,设计师与设计对象、设计之物与非物质设计,功能性与物质性,表现与形式,真实空间与信息空间的诸多主客体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主客关系和设计观念。
各种关系
哲学的主体与客体辨证关系
主体是行为的执行者,是行为系统中的个体元素,是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分为个人、集团、社会主体。客体是主体想影响或改变的东西,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行为由于客体的不同而相互区分。客体既是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文化属性。包括自然、社会、精神客体。
康德认为,主体与客体是相互生成的一对范畴,具有共生性和相互依赖性,但主体总是试图从自身角度积极创设和改造客体,并且认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贯穿人类认识过程的始终。他将人的主动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主体与客体关系,人同世界的关系,不是无中介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对中介的反思,才构成主客体关系。今天,主体客体已超越哲学范畴进入多种学科领域,并形成了各自特色内涵,认真研究哲学体系中的主体客体的概念演变,有助于我们理解它在设计学科理论中的运用。
非物质社会设计主客体二重性
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与工业社会不同,大众媒介、远程通讯和其他消费者信息的普及,标志这社会从一种“硬件形式”转变为“软件形式”。设计自身也正经历着“质”的变化。设计不再呈现一种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关系,而是同时展现,相互融合。许多后现代设计,重心已不再是一种有形物质产品,而是越来越转移到一套抽象的“关系”。设计师一方面受到消费群体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打破限定,超越现实客体,同时消费者再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客体,这种限定和超越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从信息所具有的共享性,以及信息是差异性的观点看,信息不属于交流的任何-方,信息的存在双方是缺一不可的。这正是主体间性的体现,在信息设计,新媒体艺术中,一件作品只有在使用中才有意义,作者和观众处在一种平等对话的地位。信息设计所建构起来的主体间性,它展示的是一种“设计者——用户”结构。交流是互为主体的主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也是以人为中心设计方法的集中体现。
设计客体主体化
随着非物质社会的发展,以设计者为核心的研究受到严峻的挑战,一些批评对一成不变的由设计者阐释意义的作者中心论提出质疑。罗兰·巴特指出“文本的统一性不是在于他的初衷,而是在于他的理解,必须要读者对他的理解来替代作者对他的理解”。
以人为本是我们设计的根本原则。由于人们对个性化或个人特有的生活风格的突出和强调,“一方面,消费者们期望变的自然具有创造性,和成为自己的趣味的主人……,另一方面,设计者设计的各种模型,趣味和风格标准又不断强加于消费者……”为解决这一矛盾,消费者开始参与和创造,并进行“二次设计”。
在设计程序过程中设计反馈就是重要的一个设计环节,它不仅通过消费者的消费检验设计效果,而且还根据消费者提出的意见加以修正,甚至在使用过程中消费者还没来的及反馈到设计师,在消费实践中已经自发的对产品进行修正以便于更好更方便的使用。往往这种第二次设计取得意料外的效果。再例如“自我时尚技术”,就是通过消费者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和研究,而制造或建构他们的人生。产品目的不仅为了实用功效,而是为从自己身上提炼出更多东西,为满足个人需要,必须通过个人参与。消费者转变成为设计主体。此外,从设计批评角度看,由于设计必须被消费,有大量的批评者就是设计的消费者。用符号学的话说,设计批评者就是设计符号的接受者。
设计的形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许多新形式出现了。过去依赖的理性的逻辑原则越来越无法解释设计的本质问题,设计的要素渐渐脱离了物质层面,变成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的东西,超越“功能”和“形式”。的产品使我们已经无法用传统的逻辑去评价它们马克。第亚尼指出:设计者从根本上改变了设计的着眼点,从强调产品外形的传统方式转换到强调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更灵活的关系上。例如人的感官形式的出现突破了以往设计的传统形式。甚至形式已不能表达功能了,功能本身也变成超功能,形式变成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东西,再没有形、色、线条,而走向纯精神。一些特殊形式凌驾于功能之上,功能的差异一旦被消除,作为一种结果,形式风格的重要性得到提升。设计者的工具也正在变成非物质性的,具体的设计活动也要靠非物质的技术得以实施。在数字科技发达的今天,在服务经济社会过渡到体验社会的背景条件下,当产品技术已不成为问题时候,设计形式成为设计永无止境的追求,成为设计的主体。
设计主体客体化
设计主体的双重身份
任何设计师,都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设计活动主体,另一方面他们也是设计消费者。设计师本身首先应该是设计接受者,然后才是传播者。
此外,从设计批评角度来看,批评者除了以消费方式批评外,还有以文字言论发表批评意见的,其中设计师介入批评是一普遍现象。设计师既是设计批评的主体对象也是客体,设计批评者与设计者是一种亲切的互动关系。
设计形式的重要性
尽管功能在非物质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但他却常常以感官形式的体现所表征,更重要的是这种特殊形式的要求对原来的功能主体产生
颠覆性作用。再强大再复杂的功能最终成为形式的服务对象,为形式的外衣包裹着。形式的重要性在虚拟世界中日益突显。
总结
在实践关系中,设计主体和客体间存在着改造和被改造的对立。在认识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反映和被反映的对立。 设计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表现在,两者相互规定,缺一不可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全面挖掘设计主客体关系,实现两者相互转化可推动设计不断发展。同时,对非物质社会设计的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把握设计发展规律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