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
斯大林创作政治著作
《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是苏联革命家斯大林创作的政治著作,创作于1926年1月。
内容简介
该书对《论列宁主义基础》一文的基本论点作了进一步发挥,重申了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论证了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和出发点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还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三项基本任务书中闻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与群众组织特别是同苏维埃政权的关系,强调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力量。该书还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正确性,提出了一国可以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行将结束。但当时苏联的经济和技术水平还相当落后,在国际上则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而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联共(布)党内的反对派又极力散布投降主义的悲观情绪。在这种条件下,苏联的经济建设沿着什么方向发展,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经济,苏联依靠什么和从何处着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摆在联共(布)党和人民面前的一个尖锐问题。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对这些重大的问题作了历史性的结论,指出实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争取社会主义的胜利,是该党的基本任务。代表大会闭幕以后,为了统一联共(布)全党的思想和坚定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斯大林于1926年初发表了《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对上述问题从理论上进一步作了阐述。
作品思想
该文的主要内容是结合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问题,在坚持其1924年发表的《论列宁主义基础》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补充。
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问题,斯大林指出,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文中给列宁主义所下的定义,即“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一般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沦和策略”的定义是正确的。定义正确指出了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确定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产生于帝国主义战争之后;定义明确指出了列宁主义的国际性质,而不是只适用于俄国的环境;定义正确指出了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有机联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列宁主义的主要问题,斯大林重申,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文中强调的“列宁主义中的基本问题,列宁主义的出发点,并不是农民问题,而是无产阶级专政、争取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等问题。农民问题,即无产阶级在为政权而斗争中的同盟者问题,是一个派生的问题”的论点是正确的。斯大林反驳了将农民问题视为列宁主义基本问题的观点,指出:“既然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而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内容又是无产阶级专政,那么列宁主义的主要问题当然是无产阶级专政问题。”“这个论点完全是从列宁主义定义中得出来的。”
关于“不断革命”问题,斯大林指出,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文中,已经对俄国的“不断革命论”者做了如下评语:“列宁和那些‘不断’革命论者作斗争并不是由于不间断性问题,因为列宁自己就是主张不间断革命的,而是由于他们过低估计了农民这一无产阶级最大后备力量的作用。”这个评语得到了大家的公认,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还不够详尽。斯大林根据1924年的争论和对列宁著作的详尽分析,对上述评语进行了补充: “俄国‘不断论者’的错误不仅在于他们过低估计农民的作用,而且在于他们过低估计无产阶级领导农民的力量和本领,在于他们不相信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斯大林首先列举了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五个方面的不同,引证了列宁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内容。其次,斯大林根据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而是阶级斗争在新形式中的继续。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取得胜利、夺得政权的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反对已被打败但还没有被消灭、没有绝迹、没有停止反抗、反而加紧反抗的资产阶级”的定义,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j个特征:第一,“利用无产阶级政权来镇压剥削者,保卫国家,巩固和其他各国无产者之间的联系,促进世界各国革命的发展和胜利”;第二,“利用无产阶级政权来使被剥削劳动群众完全脱离资产阶级,巩固无产阶级和这些群众的联盟,吸引这些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保证无产阶级对这些群众实行国家领导”;第三,“利用无产阶级政权来组织社会主义社会,消灭阶级,过渡到无阶级的社会,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斯大林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这三个特征缺一不可,只有把这三个方面总和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无产阶级专政概念。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党和工人阶级,斯大林根据列宁的一系列论述,探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传动装置”“杠杆”和“指导力量”的作用问题,也即无产阶级专政的体系问题。斯大林指出,杠杆或传动装置就是工会、苏维埃、合作社、青年团等各行各业的中央和地方组织以及群众组织。不依靠这些组织就无法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党是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主要领导力量。没有党这个主要领导力量,就不可能有稍微长期而巩固的无产阶级专政。党的作用或使命就在于,“把无产阶级一切群众组织的工作毫无例外地统一起来,并把它们的行动引向一个目标,引向无产阶级解放的目标”。“正确地表现人民所意识到的东西”,是保证党在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起基本领导作用的必要条件。
关于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内胜利的问题,斯大林说,这个问题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文中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即相对于共同胜利论,根据帝国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是完全正确的。第二种解释即在一个国家内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还不等于保证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为了获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就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中无产者的共同努力的解释在当时是足够的,但当眼前没有外援而有可能用我国的力量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问题时,这个解释就不正确了。斯大林认为,用一个国家的力量建成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两个问题。前者应该给以肯定的回答,后者应陔给以否定的回答。
关于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而奋斗,斯大林指出,新反对派的一切错误都基于不相信我国能用自己的力量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观点。具体表现为不相信无产阶级能够吸引基本农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指出,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中引用的列宁关于吸引农民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论点在整个建设时期都是完全正确的。普遍合作化是把散漫的农户团结在社会主义工业周围的唯一道路。
出版信息
该文是斯大林1926年1月为从理论上概括联共(布)十四大的决议,回击新反对派的纲领而写的长文。1926年2月6日出版单行本,1926年2月15日刊登在《布尔什维克》杂志第3期。中译文被收入《斯大林全集》第8卷。
作者简介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俄语: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英语: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领导人。1922年担任苏共总书记。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领导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保卫和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并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08 17:39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